坚定文化自信,保持昂扬锐气
——《觉醒年代》观后感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房婉莹 2022-01-18 15:28
【编者按】这是一批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在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了他们的使命。面对波澜壮阔的国家复兴之大业,他们将继承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用行动书写自己的奋斗年华。
前不久,在观看央视《觉醒年代》之后,他们纷纷写下了观后感,读来让人很有启发和收获。现选择部分观后感录登于此,基本保持作品原貌,以期批评指正。
《觉醒年代》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献礼剧,不同于以往的主旋律电视剧,它兼顾历史性与艺术性,塑造了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辜鸿铭及青年毛泽东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剧情紧凑、高潮迭起,重温这部年初“出圈”的革命历史题材剧,从历史纵深处回望初心,是我们对二十世纪初那段“觉醒年代”的最好的回眸。
《觉醒年代》以1915年到1921年为叙事空间,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期间先进知识分子和热血爱国青年的寻路历程,重点讲述了人的思想的改变和觉醒的艰辛。
电视剧的讲述具有历史的温度,以“觉醒”为主题,呈现出三重层面的觉醒。一是文化的觉醒,五四新文化运动通过新文化来传播新知,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觉醒年代》前半部分聚焦于知识分子群体、《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此时的新文化知识分子已然不同于传统士绅,文化的觉醒主要表现在北大新派知识分子与旧派文人以及北洋政府内保守派的斗争。二是社会的觉醒,被《新青年》影响的青年学生逐渐从思想、文化启蒙走向社会实践,奋力疾呼唤醒广大工农群众。新青年们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变革的主力军,他们没有独善其身,而是关心国家、民族命运,兼济天下。三是政治的觉醒,《觉醒年代》后半部分展现了陈独秀、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领袖人物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和苏联十月革命的启发之下逐渐走向政治革命的过程。值得关注的是陈独秀思想的转变,从最初创办《新青年》的不谈政治到深刻体悟拯救万民于水火的责任,信仰马克思主义、积极参与创办中国共产党,投身于更加严酷的政党政治的斗争,这是一种政治上的觉醒和成熟。
剧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辜鸿铭。他是小辫长袍遗老,有着鲜明的顽固不化的复古派形象,前期辜鸿铭一直站在新文化的对立面,似乎是个反面人物。看剧之初,我并不理解作为一个精通九国语言、拥有十三个博士学位的国学大师,为何会在新思想碰撞最激烈的时刻,如此顽固守旧。直至他的一番演讲道出实情,演讲的主题是“中国人的精神”,内容取材自他1914年发表的作品《春秋大义》,书中将中国人同西方列强的品格一一作出对比,凸显出中华民族独有的淳朴、博大、灵敏、深沉,改变了当时西方对中国人充满偏见的不好印象,曾引起社会轰动,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辜鸿铭与黄侃等虽然和陈独秀尊崇的新文化虽然对立,但是始终处于“君子之辩”。“君子和而不同”,信仰不同并不妨碍共生,这和张丰载之流有着本质的区别,与我们民族美美与共的文化内核不谋而合。
令我感触较深的是他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解读和体悟。他通过自身在国外学习的切身感受,将中国人与外国最大的不同的性格归为“温良”二字,传统文化之于全世界的不同与独特在于温良,温良不是温顺,更不是不是懦弱,而是一种仿佛与生俱来的生于中国人骨子里头的精神,是发自内心的。所谓温良的力量,是不恃强凌弱,是在面对弱小和霸权时,仍然坚持平等,心向和平。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日,面对风起云涌的国际环境,我们仍然需要保持温良的本心,强调君子和而不同;面对弱势国家和诚相交的国际朋友,我们仍然需要敞开怀抱,以平等的姿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面对个别国家的霸权主义,我们渴望和平,但是也绝不害怕斗争。恰如辜鸿铭所谈:“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真正的中国人,是有着赤子之心和成人之思,过着心灵生活的人;中国人的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中国人精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国人的心灵与理智的完美和谐。”
辜鸿铭侃侃而谈的自信来自于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认同感,这种同感,是一定意义上的“文化自信”。他坚定甚至有些顽固地以中国传统儒学的逻辑,来表达自己西方化的视角和价值追求。在剧中,这种复古守旧派和新文化派的分歧,往往在蔡元培“兼容并包”的调和之下往“和谐”的方向发展。以当今视角观之,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绝对地否定的观点是片面的,但我们可以窥见时代变革之际新旧文化之争的激烈。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如何更好地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已然是我们面对的时代课题。
文化自信是文化觉醒和伟大复兴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供了根本遵循。自信的前提是相信,剧中辜鸿铭说道“当一个中国人全盘西化的时候,才会受到他们的蔑视”,中华民族之所以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文化自信,所凭借的更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
遥望当年的“觉醒年代”,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开启新文化运动,一群生活体面思想独立的革命家不断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如今的我们在独立富强、和平安宁的新时代,无数革命先辈们用生命的代价,将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深深烙印在我们心中。鲁迅在《新青年》对年轻人提出殷殷希望:“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出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历史际遇,我们的国家正在走向繁荣富强,我们的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作为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的一员,更是责无旁贷地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推陈出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愿我们能始终保持蓬勃朝气和昂扬锐气,锻炼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做事发声,发光发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编辑:高华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