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打开微信扫一扫
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缅怀先烈继承大志 推动中华文化传播

——观《觉醒年代》有感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张文戈 2022-01-17 15:54

  【编者按】这是一批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在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了他们的使命。面对波澜壮阔的国家复兴之大业,他们将继承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用行动书写自己的奋斗年华。

  前不久,在观看央视《觉醒年代》之后,他们纷纷写下了观后感,读来让人很有启发和收获。现选择部分观后感录登于此,基本保持作品原貌,以期批评指正。

  2021年有一部电视剧《觉醒年代》闯进观众的眼帘,并引起了不俗的反响,一时间好评如潮。作为一部向建党100周年献礼的革命年代大戏,它一改往昔观众对革命剧的刻板印象,以新颖的故事情节、丰富而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以及整部剧宣扬的积极向上、奋勇拼搏的人生观和无惧生死,为国献身的伟大爱国情怀,从一批质量良莠不齐甚至违背历史、违背现实,粗制滥造的同类电视剧中脱颖而出,为观众所接受和喜爱。

  《觉醒年代》开篇从《新青年》杂志而起,不仅重现了那个年代的真实风貌,讲述了革命志士的人生事迹和家国情感,还由新文化运动再现了当时的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思想之争。我想从以下家国情感、文化之争和国际交流三个方面来具体阐述一下我对《觉醒年代》的观后感想。

  江山飘摇苦求索,勇担大任看青年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却并没有给百姓带来理想中幸福安定的生活,百姓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时间,江山风雨飘摇,动荡不安。危难当头,我们国家的仁人志士们并没有放弃求索救国之路,这一次,他们试图以思想救国,他们认为解放思想才能解除障碍。于是,陈独秀创办《新青年》,而青年就是中国的希望,青年就是救亡图存的主力军。

  陈独秀的两个儿子陈延年和陈乔年,少有大志,靠自己的双手挣取留法的经费。延年心怀国家大爱,舍却了心头小爱和儿女情长,一心扑在救国道路上。电视剧里用大量的镜头细腻刻画了他和父亲陈独秀矛盾又深刻的父子情感。由一开始延年对父亲抛家舍业的不满和怨愤转变为随着对父亲事业和理想的深入了解生发出崇敬和自豪之情,由延年信仰的无政府主义与父亲信仰的马克思主义的激烈冲突和碰撞到延年怀疑和放弃无政府主义逐渐接受父亲所推崇的马克思主义的转变。最终陈延年和陈乔年英勇就义,延年年仅29岁,乔年只有26岁。看到他们从容就义时幸福的微笑以及眼神中对祖国未来的无限想往和期盼,无数观众为这一幕动容。

  电视剧里还细腻刻画了青年毛泽东的形象,一个充满大志向,对政治、对祖国未来发展道路有深刻独到见解的伟大人物。电视剧里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在北大和李大钊一次次的思想交流,那么深刻激昂,在他身上永远看得到宏大的格局、卓绝的政治眼光和祖国光明的未来和希望。

  除了延年乔年和青年毛泽东,电视剧里还刻画了柳眉、邓中夏、郭心刚、赵世炎等一批优秀、积极向上,使人印象深刻的青年形象。他们都在那个艰苦动荡的岁月里为救国理想上下求索,为国家奉献出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谱写出一曲曲动人心魄的青春之歌。

  传统现代似水火,新文化立新思想

  《觉醒年代》以《新青年》杂志的创办为开篇,不仅引出了一大批胸怀大志、朝气蓬勃的青年形象,还真实生动地还原了新文化运动、五四爱国运动等重要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其中,《觉醒年代》以《新青年》杂志为立足点,以北大为事件场景的集中展现还原地,用大量的镜头代替细腻的笔墨,着重展现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始末,引出了一大批为我们耳熟能详、在学术研究和文化领域有突出卓越贡献的文人学者。以新旧文化之争突显在中国社会大动荡和大变革时期复杂而激烈的新旧思想之争。同时在学者之间不同的观点论辩和思想碰撞中彰显了每个人物的性格信仰的不同之处,使人物脱离扁平化塑造,同时也体现了当西方先进思想传到中国之后,文化思想由单一的封建传统思想向多元化思想和价值观的转变。由新文化、新思想在当时中国受到的阻碍和抵制反映出新文化运动和先进思想传播的艰难,由新文化和新思想在一大批先进青年和爱国民众中得到欢迎和接受程度,显示出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在中国的确立和蓬勃发展早已是大势所趋,是历史的必然。

  电视剧集中刻画了以陈独秀、李大钊和鲁迅、胡适、蔡元培等人为新文化的先驱和代表,以辜鸿铭、刘师培、林纾、黄侃等人为传统旧文化卫道士的代表,在两方激烈的矛盾冲突、论辩较量中推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觉醒年代》的伟大和明智之处就在于并没有以不同的思想文化立场对人物做出褒贬之分,而是以更为客观的眼光对人物进行圆形形象刻画,使人物形象更为丰富立体。电视剧对大学者辜鸿铭的形象刻画使人印象深刻。这位外表看来留着满清长辫,行事做派一副封建贵族模样、对陈独秀和新文化极为不满的酸腐老者,竟是一位精通九种语言、学贯中西的学者大家。他致力于翻译事业,将孔孟之道传向西方,彰显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热爱。旧文化的坚守者在当时的时代发展大势下看来固然愚昧保守,可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敬畏之情值得肯定和尊崇。

  辩证来看,新旧文化两方的代表虽然立场不同,信仰不同,但他们的共同指向都是一份可贵的爱国情怀,可谓殊途同归。我以为,文化发展,特别是在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背景之下,我们要以更开放的心态面对世界,既不能闭关锁国,隔绝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又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创新。让优秀传统文化立足新时代,走向世界舞台,将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打开双眸看世界,中华文化海外扬

  一个国家要想得到长远稳定的发展就不能固步自封,闭关锁国,而是开眼看世界,树立全球性的战略眼光,将整个国家的发展置身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和时代的潮流中去。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西方的先进思想传入中国,才有了学习西方、先后探索多条救国道路的积极尝试。

  面对国家动荡不安的危局,陈独秀、李大钊留日学习并相遇,从此携手开启救国之路的新征程;胡适留美归来,以一篇《文学改良刍议》的论文得到陈独秀的赞赏,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干将之一;陈延年、陈乔年、赵世炎、周恩来等人赴法勤工俭学,积极学习接受社会主义思想。让我们可以感到,当年接受西方先进思想,在国家发展中保持开放包容心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国是否适合走社会主义道路,以苏俄的发展为借鉴?《觉醒年代》多次展现了李大钊为社会主义的传播所做出的贡献以及青年学生们对社会主义的学习与讨论。也展现了俄共(布)远东局代表维经斯基分别与李大钊、陈独秀会面谈话的场景,可见当时中俄两国的密切联系和苏俄对中国共产主义事业发展的支持和帮助,使中国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长远蓬勃发展。因此,面向世界,积极学习是一个国家能够实现长足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因素。

  《论语》开篇提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习他国主要是学习先进的文化思想,同时也要积极把我们国家的优秀文化弘扬传播出去,为世界文明文化发展贡献一份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作为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的一份子,我深知自己肩上并不轻松的责任和使命。文化要发展,一方面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另一方面要从我们传统文化的古老土壤中汲取力量,积极开拓创新。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一直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华儿女的性格塑造以及道德情操的熏陶与培养。在当前,我们要放眼全球,积极向海外传播普及我们以儒学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进海外孔子学堂的发展建设,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儒学,更好地提高国家的文化影响力,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贡献力量。 

编辑:高华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