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打开微信扫一扫
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从《觉醒年代》体会传统文化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刘瑞萌 2022-01-17 09:38

  【编者按】这是一批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在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了他们的使命。面对波澜壮阔的国家复兴之大业,他们将继承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用行动书写自己的奋斗年华。

  前不久,在观看央视《觉醒年代》之后,他们纷纷写下了观后感,读来让人很有启发和收获。现选择部分观后感录登于此,基本保持作品原貌,以期批评指正。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国正经历一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的电视连续剧《觉醒年代》,是以一百年前的那场大变局为宏阔的历史背景,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生动鲜活地刻画出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鲁迅等为代表的革命先贤们致力于开启民智的故事,赋予其鲜明个性,艺术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和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必然性。恰逢中国共产党建立一百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电视剧《觉醒年代》展现出坚定的文化自信,催人觉醒,其中让我最有感触的就是——礼节,鞠躬礼。

  鞠躬,原为祭祀之礼,形成于商朝。《论语·乡党》曰,“入公门,鞠躬如也”,“执圭,鞠躬如也”。根据杨伯峻先生的解释,这里的“鞠躬如也”,不能当“曲身”解,而是谨慎恭敬的样子,可见在正式场合(入朝廷、执礼器),孔夫子从来不敢怠慢。再想,一个人只要怀有谨敬之心,必会颔首低眉、折叠身体,“形乎外,发于心”,鞠躬大概由此而来。辛亥革命废除跪拜礼后,鞠躬成为最平等的社交礼仪,代表的是礼貌,是教养;是温柔中带着尊重,是自信中带着儒雅。鞠躬礼是剧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礼仪,在任何关系任何场合中都随处可见:见面招呼、开口讲话、退避告辞……无论是师长弟子、同辈同僚、茶房工友、政敌对手之间,还是课堂上、校内外、办公室、大街上,抑或是总统府、仲甫先生家门口。尽管他们观点相悖,开口怒骂批评,甚至大动肝火争吵不休,依然能克制自己以礼相待,面面俱到地诠释了那个时代的文人风骨君子礼仪,让我们能够看到礼仪之邦真实的模样,折射出最深厚的文化底蕴,令人心生向往。

  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野蛮与文明之别。《觉醒年代》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应有的必要的反思,特别是与孔教“三纲”进行了彻底决裂。可以想象,如果没有那一场彻底的决裂,坚持抱守残缺、妄自尊大,我们必将像剧中所展示的那样,在孔教“三纲”中对一个十几岁的娃娃继续三呼“万岁”。毋庸置疑,如果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宗法不可变、文法不可变,如何才能够唤醒民众自立自强呢?而新文化运动恰恰坚持进行了“变”!变的是孔教“三纲”,不变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鞠躬礼。以此使得“德先生”和“赛先生”来到中国,进入最底层人民的头脑,启迪民智,从而发动群众的无限力量,为以后的革命斗争做出重大贡献!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一百年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催人奋进,为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前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站在建党一百年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一名青年同志,同时作为儒学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需要迫不及待地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担扛在肩上,以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将文化普及工作落实落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提高我们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懈奋斗! 

编辑:高华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