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库·典籍编》主编杜泽逊——让典籍重生 传中华文明
来源:大众日报客户端作者:王原 车慧卿 王一晗 2023-11-30 09:50
9月27日,大型文脉工程《齐鲁文库》首批成果震撼亮相尼山讲堂和合堂,首批成果170册,成果斐然。
“《齐鲁文库》整体工作将在十年内完成,全部完成后的《齐鲁文库》,规模将超过《四库全书》。”《齐鲁文库·典籍编》主编、山东大学教授杜泽逊说。“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前提是先接触传统文化的遗产,看懂看明白之后,才能够传承,才能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杜泽逊说,文化“两创”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需要踏踏实实地往前迈。
杜泽逊,山东大学讲席教授,文学院、文化传播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
“如同医生救人的命,我们救书的命”
山大的学生常常在中心校区的校园里遇到杜泽逊。他有时会挎一个单肩包,上身微微前倾,步伐颇快,仿佛总是在赶时间去做什么。
对杜泽逊有所了解之后,又觉得他仿佛永远都不会着急。他曾经用15年的时间做《四库存目标注》,《清人著述总目》也做了十几年。“稍微安慰的是反正可以做一辈子,所以不着急。”他说。
只要在济南,杜泽逊最常去的地方是“校经处”,在中心校区老晶体所南楼。从楼梯口进去,曲曲折折,绕好几道走廊转好几个弯才能找到。这是一栋旧楼,天花板很高,夜晚有时看不清楼梯,但这些于他并无妨碍。
校经处的环境虽有些简陋,却能使人安静。校经处每天早上6:30开门,晚上10:30关门,寒暑假期间每天依然有人在,有时还会有学生在这里通宵做研究。在杜泽逊看来,学术工作就像走路,前人走了五十里,他再走五十里,后人再走五十里,是要大家接续共同努力的。
“如同医生救人的命,我们救书的命。”杜泽逊工作后师从王绍曾先生,参与国家项目《清史稿艺文志拾遗》,参加季羡林先生主编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后来开始独自承担教育部古委会重点项目《四库存目标注》等。
2004年,他主持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重大项目《清人著述总目》。修订、编纂古籍图书是个费时、费力的活儿。为确保正确,杜泽逊找了360余人帮忙做资料长编。当时电子资源比较少,采用的还是抄卡片形式,长编总共做了130万条,重达几吨。
研究中国古代的东西要抓主流
《四库存目标注》《清人著述总目》和《山东文献集成》是三部大部头的著作,标志着杜泽逊在文献学领域达到一个很高的层次。在他的学术理念中,研究中国古代的东西要抓主流,不要走偏走怪。杜泽逊笑着说,“这个就像打仗一样,要在正面战场上打硬仗。”
“如果你没有远大的目标,一流的、重大的科研成果就不可能产生。做科研必须坐得住冷板凳,要有定力。”杜泽逊提及,做学问是很寂寞的,有很长时间的郁闷期,这种郁闷在于研究者的工作、努力长期不为人知,不到爆发期,是不会开花的,搞传统的文史研究,这个期限就更长了。
从1992年起着手《四库存目标注》,杜泽逊花了15年时间,也成为他重要的代表作。他用三个“非常”概括这部著作:难度非常大,规模非常大,涉及的问题非常多。这部书总共370余万字,收录图书6824种,列出“存目”书名、卷数、朝代、作者、进呈者及版本信息。书出版以后,业内有专家评价,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个人专著中,《四库存目标注》在文献学尤其是目录版本学领域应该是最重要的一部了。
杜泽逊还有项工作,是山大尼山学堂的班主任。他为这里的学子开了一门修身课,将蔡元培所著《修身教科书》作为教材。“只有提高了国民素质,国家素质才能提高。要教育学生从小关注国家、关注社会,立志为国家、为人类未来奋斗,否则我们的教育就显得苍白。”杜泽逊说。
山东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地”
古籍文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华民族的一些典籍在岁月侵蚀中已经失去了不少,留下来的这些瑰宝一定要千方百计呵护好、珍惜好。
山东组织编纂《齐鲁文库》,全面研究、保护、辑录和整理出版山东历代传世文献,打造齐鲁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大成之作。
杜泽逊说,《齐鲁文库》辑录的是山东的文化成果,而山东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高地”。“高地”表现在哪里?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我们传承的核心是儒家的经典。《尚书》《诗经》《春秋》《左传》等经典,绝大部分都是由孔子和孔子的后学创作、注释和传承的,所以以儒学为代表的齐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脉的重要支撑。”杜泽逊说,诸子百家也有一半以上出于山东,诸子百家的著述,如《墨子》《管子》《晏子》《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都是齐鲁文献。
“《齐鲁文库》需要依赖不同的专家队伍来分工合作。我们分担的《典籍编》收的就是传统的古籍,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我们收的是山东人写的书,以及虽是外省人但写的内容是关于山东的书。”杜泽逊说,按照规划,《齐鲁文库》整体工作将在10年内完成,其中的《典籍编》第一辑就已出版100册收录264种经典古籍。
杜泽逊说:“从我的老师这一代就开始调查研究山东文献,编山东文献书目,到我这一代,我们的团队依然在不间断地调查、研究。现在省里启动‘山东文脉’工程,我们这个团队长期积累的成果就派上了用场。”杜泽逊和团队将积累的成果提供给《齐鲁文库》编辑部办公室,分期分批地进行鉴定、拍照、影印。“影印出来之后再数字化,如果还看不懂就要标点,标点不行就翻译成现代汉语,其中精彩的故事还可以摘出来,把它改编成其他的读物。”
编辑:翟凌宇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