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深入推进文化‘两创’座谈会”发言摘登

来源:大众日报作者: 2023-11-30 09:33

  编者按 11月27日,由光明日报社、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深入推进文化‘两创’座谈会”在曲阜召开。来自高校、科研机构、媒体的8位专家学者作会议主旨发言,本报对发言内容予以摘登。

  加强文明交流互鉴 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 陈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了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的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只有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要性。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意味着封闭自大不看世界,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还包括广泛借鉴吸收世界文明的有益经验、成果等多方面。在历史上,中华民族不断学习吸收其他文化的有益方面,融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我们要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十年来,山东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未来,立足人文优势,山东可以继续在文化“两创”方面发挥优势,在已经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做好各项工作,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待。

  把“魂脉”和“根脉”合二为一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干春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

  “根脉”与“魂脉”是一对有理论深度的概念。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被接受和传播,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牢牢扎根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已经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潮。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有文化根基的。

  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让中国传统思想中本来所具有的社会主义因素得以系统化和提升,并转变为改变中国社会的理论指导。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的“魂”在中国扎下了“根”。

  任何思想,要想被群众接受,必须有理论解释力和面对现实矛盾的实践指向,所以一定是根源和灵魂的结合。当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逐渐形成,并成为指导实践的工具之后,在中国的实践让“根脉”和“魂脉”得以融合创新,从而构成了一个圆融的体系。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以“两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南京大学特聘教授、东方哲学与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洪修平

  综观历史可以看到,中华文明在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焕发着生机与活力,在对外交流互鉴的过程中,中华文化不断得到丰富发展。这对我们今天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续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和精神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推动文化“两创”,我们必须坚持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让中华文明参与到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发挥出更大的积极作用。

  山东是儒学的发源地,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中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上,儒家鲜明的人文精神一直发挥引领作用。近年来,山东在推动文化“两创”方面进行了许多重要的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期待山东在推进文化“两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方面继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学术中国化”的主流与十年来的儒学研究新向度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陈卫平

  近十年来,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为主题和使命的“学术中国化”,成为学术界主流。十年来,儒学研究形成了五个方面的新向度。

  从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隔行”到“同行”。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显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儒学研究已成为“携手同行”的关系。

  创建当代儒学新形态的“接着讲”成为学术追求。除了讲清楚儒学文本义理的“照着讲”成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儒学的“接着讲”理论体系越来越多,儒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焕发了新的理论活力。

  高度关注经学。对经学历史进行再梳理、再审视,强调儒家的“六经”是中华民族的经典,并对此进行进一步研究。

  “学术中国化”是要让学术走进大众,一批学者突破囿于书斋的研究,转而研究如何使儒学成为滋养人们道德素养的精神资源。

  西学专业的学者以跨文化、中西比较的视野研究儒学。一批优秀西学学者进入儒学研究领域,推出“跨界”的研究成果,推动儒学与其他思想的交流互鉴。

  再造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鸟之双翼”“车之双轮”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文史哲》杂志主编 王学典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实质上就是传统文化的社会科学化。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要想发挥当代价值、为当代所用,就必须经过现代社会科学的提升,融入现代思想体系和知识体系。

  把儒学社会科学化,实际上是一个传统与现代、学术与现实多维交织的过程,是中外思想观念交流与碰撞的过程,是儒学与社会科学在共同直面现实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时,互相成就的过程。

  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就是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我们必须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经验和知识结晶进行现代化提升。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对世界其他文明的思想体系和社会科学理论,进行本土化的融会贯通。本土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外来文化的本土化,将成为再造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鸟之双翼”“车之双轮”。

  以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方式推进文化“两创”

  山东省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山东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 商志晓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不仅标志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深化发展,还代表着我们党的创新理论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创造、积累、继承的宝贵财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扎根的沃土,构成了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我们要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以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方式推进文化“两创”;在国际社会传播好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中国形象,讲清楚中国道路、中国理念、中国方案,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每一种文明都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我们要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通过更多的文明交流互鉴、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世界和平发展。

  中华文明深刻蕴含全人类共同价值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 杨朝明

  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相比于世界上的许多民族,中华民族更统一、更包容、更和平地共同生活在一起。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就必须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以观乎人文、洞察变幻的视野和高度,为传统文化筑时代之魂,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中华早期典籍中,“天下”“万方”“四海”之辞层出不穷,这源于中华文明的天下观、世界观、整体观、系统论。中国人重视家庭与家族,中华民族思考人类的共同命运,中华文明深刻蕴含全人类共同价值。

  解放思想,守正创新,要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明确逻辑性,讲求方向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长远与深刻,就能恪守正道,革故鼎新。发扬光大传统文化,把握内在精神实质,才能打开文化创新的空间。人之所以为人,礼义也,要弘扬传统美德,激发人的荣誉感,促使产生责任感,提升全社会道德水平,培育向上向善文明风尚。

  深入推动文化“两创”没有止境

  光明日报社华东第一党支部书记、光明日报社驻山东站站长 赵秋丽

  山东是孔子故乡,儒家文化发源地、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推进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山东使命在肩、积极作为。

  2013年以来,山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着力打造全国乃至世界公认的儒学研究创新发展高端平台,在研究阐发、普及教育、实践养成、保护传承和传播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如今,山东已形成文化“两创”发展新共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推动形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作为党中央主管主办的思想文化大报,《光明日报》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好团结、联系、引导、服务广大知识分子,和山东人民一道,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结合”,深入推动文化“两创”,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征程中,不断迈出新步伐、作出新贡献。

编辑:翟凌宇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