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文化“两创”的山东实践:有底气提士气接地气

来源:闪电新闻作者:王思淇 2023-11-24 20:27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考察时,发出了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

  山东牢记嘱托,深刻把握“两个结合”,深度耕作人文沃土,深入推进文化“两创”,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做好“探源”“活化”“立德”“传播”文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坚决扛牢文化大省的责任和担当,山东一直在行动。文化“两创”的山东实践,有底气、提士气,更接地气……

  有底气:儒家文化积淀深厚 人文沃土可以深度耕作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儒家文化的发源地,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在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谱系”中占据特殊而重要的地位。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做好“寻根”“保护”的工作,是赓续“山东文脉”、传承中华文明的基础。海岱齐鲁在全国文物工作版图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这里考古发现的旧石器文化、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以及夏商周三代以降文化,构成文化谱系完整、文脉传承的发展链条,成为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重要佐证。山东近年来不断擦亮“海岱考古”品牌,深入组织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山东课题研究,用考古发现实证中华文明一路走来的文明印记。

  而为了推进文物的有效利用,让考古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人民,山东重点实施了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工程,全省博物馆总量、一二三级博物馆数量、革命纪念类博物馆数量、非国有博物馆数量等六个指标,均居全国第一。近两年来,山东博物馆、青州博物馆等文化展馆“厚积薄发”爆火出圈,成为不少年轻人文化消费的网红打卡地。

  将“文化种子”传之后世,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一个传统。山东十分注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持续推进“山东文脉”重点文化工程,在“盛世修文”中,追求传承中华文化意愿与能力的统一。目前“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复制回归珍稀汉籍1600余种,推出1816册的中华儒学经典著作集成《儒典》,启动编纂6000多种、13亿字的大型文献《齐鲁文库》,计划用10年时间全面辑录整理山东历代传世文献,逐步树立起新时代山东“文化泰山”。

  与此同时,山东作为一片红色文化资源富集的热土,亦孕育诞生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肩负有传承红色基因的重任。2022年,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获得了文旅部“文华大奖”,既为当前中国民族歌剧创作提供了一种成功范式,也让沂蒙精神跨越时空,与更多人建立起心理连接。

  让既有文化资源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山东深耕人文沃土,在守护“文明印记”的过程中筑牢了文化根基。

  提士气:让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是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石。

  山东将丰富、散落的资源充分挖掘、串连起来,“串珠成线”让齐鲁大地文明发展的脉络更加清晰。以文化“两创”为引领,山东近年来持续擦亮“海岱考古”品牌、修史立典筑起“文化泰山”、整理记录齐鲁大地共同文化记忆……一系列举措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夯实山东文化资源的既有优势,在保护传承中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而将资源优势向“发展胜势”的转化,尤其需要自我革新的主动性。在推进文化“两创”的过程中,山东不断与时俱进、结合实际,用现代元素丰富传统文化内涵,塑造齐鲁特色的文化品牌优势。

  如今,在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山东创新发展延伸出的新思路、新话语、新形式,正在成为大众进行文化消费、接受文化浸润的新选择。

  如以实施重点产业项目为抓手推进文化“两创”,山东手造、山东智造等深入人心,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

  再如,目前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纲举目张、沿黄河文化体验廊道建设塑形成势、乡村文化振兴全面展开,开辟了山东文化展示体验的一个新窗口。近期发布的“山东文化体验廊道电子地图”、《山东文化体验廊道故事丛书》,将“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八大文化传承发展片区上的人物事迹、重点景区、遗址遗迹联通起来,在留住齐鲁大地共同文化记忆的同时,通过数字化的推广方式、轻量化的展示方式具象化了文化空间展示的设想,从而为潜在游客提供一套“游山东”的“方法论”,力求以文旅融合为突破口,最终实现“以文化人”的效果。

  论坛交流、对话研讨,也成为助推文化传承、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有力抓手。如至今已成功举办九届的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让“孔孟故里”、让山东成为了一座近悦远来的新地标、一个东西方文明的新交汇点;而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尼山戏剧节”等在曲阜举办,也让儒家文化借由开放的平台持续融入科技表达和当代文化演绎,让中华文化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中国话语”在当代世界文化舞台上绽放魅力。

  接地气:推动文化“两创”融入日常生产生活

  文化日用而不觉,能否融入居民日常生活与实践,是活化传统文化、激发文化活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山东大力推进文化“两创”扎根基层,在实践中追求“知行合一”。如近两年来办得火热的小戏小剧,就是文化“两创”成果惠民的一次生动实践。

  2022年,在山东全省深入开展创作演出工作基础上,山东组织了群众性小戏小剧“大擂台”活动,全省各地组织“大擂台”1000余场,参与群众约290万人次,一系列优秀作品不断涌现。今年,山东正式启动群众性小戏小剧全省巡演活动,将巡演2万场次以上。在山东章丘石匣村,人人都能吼个一两句的非遗小戏“梆子戏”,更是让村子的游客从一年几百增长到今年的50多万人,在传承弘扬非遗文化的同时,还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

  小戏小剧聚焦地域文化、新农村风貌,成为延续红色基因、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的新选择;群众创演群众看,让乡村群众不再仅仅是文化成果的被动接收者,更让他们成为了新时代乡村文化的创作者,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写下了生动注脚。

  除此之外,一系列基层宣讲服务品牌在山东的“落地生根”,也加快了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融通。如在“儒乡”济宁,全市组建起了909支12800余人的“习语润儒乡”宣讲队伍,首个实现了全省范围内基层宣讲品牌县市区全覆盖;建成达标“儒学讲堂”3700余处,开展儒学活动4.8万余场,服务群众280余万人次,打响了“儒学讲堂”普及教育品牌……基层生长出来的文化实事,不但回应了群众文化关切,也“润物细无声”地拓展了乡村文化空间。

  文化“两创”融入日常生产生活,离不开载体、平台、品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厚道山东人”金字招牌、全环境立德树人教育等等都着眼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措施实、口碑好,在培育社会文明风尚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文化兴则山东兴,文化强则山东强。

  十年来,山东文化“两创”工作全面发力、起势成势。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我们不仅要从几个剖面去分析,更要集聚各方面资源力量,构建“一盘棋”的工作格局。新时代,新征程,山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锚定“走在前、开新局”,久久为功,我们相信一定能在推进文化传承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奋力开创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

编辑:董丽娜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