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起大梁,推进强省建设再上新台阶
来源:大众日报作者:于新悦 张依盟 2025-01-22 09:38
乐陵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峰代表:
以大规模设备更新
激发县域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是扩大有效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更是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方式。2024年,乐陵市以大规模设备更新为抓手,全面释放促进消费、拉动投资、增加先进产能等多重效应,先进制造业强市向新而行。13个项目入选工信部工业技改和设备更新再贷款项目,4个大规模设备更新项目落实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1.07亿元,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减税退税降费2.3亿元。
下一步,建议省级加力提效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集成:一是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设备更新支持力度,畅通再贷款“绿色通道”;二是更加精准赋能县域特色产业发展,支持调味品、体育、医药化工等以园区或产业集群为整体申报设备更新项目,推动县域特色产业争创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中心。
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主任王英龙代表:
探索医疗健康数据要素
价值化利用新路径
新时期,我省数字经济发展面临新形势、呈现新趋势,数据价值化发展在底层保障、数据开放、流通交易等环节面临难点问题。尤其医疗健康方面,数据孤岛依旧存在,面临深层次高质量数据开放力度不足等问题。
建议探索有针对性、可行性的数据要素价值化利用新路径。鼓励各级医疗机构在保障患者诊疗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推动本单位及单位之间数据的统一管理,提高临床数据的可及性。鼓励医疗机构、科研院所、企业深化医疗健康数据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创新融合应用,打造一批智慧医疗典型场景案例,实现医疗健康数据“用得好”。以医疗健康领域为突破口,发挥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北方)的海量数据优势和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的人工智能算力领先优势,赋能医疗健康领域创新发展。
山东金玺泰矿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裁金成成代表:
加强民营企业与高校合作,培育更多对口人才
民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对于技术创新和人才储备有着迫切需求,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摇篮,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科研实力。近年来,山东部分民营企业与省内外部分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合作,包括共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开展产学研项目等。但当前校企合作仍存在供需对接不精准、合作模式单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难以满足民营企业对高端人才及管理人才的需求。
建议加强民营企业与高校之间的深度合作,共同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综合型管理人才、专业型技术人才及有针对性的科研人才。深化合作内容,合作领域从传统的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拓展到管理咨询、市场开拓、品牌建设等多个方面。创新合作模式,如“订单式”人才培养、双导师制、共建产业学院等,鼓励高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省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规划所所长刘德军委员:
加快发展耐心资本,助力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
耐心资本具有长期投资、战略投资的特点,能够为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产业上的研发创新,往往周期长、风险大,不确定性多,需要资金持续支持。要聚力发展耐心资本,把耐心资本的发展和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企业、中小微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快建立以国有资金为主导、社会资本为主体、多种资本形式共同投入的体制,多渠道拓展资金来源。同时,采取搭建产业与金融对接平台等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产业与金融的深度融合。
青岛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院长张忠华委员:
完善种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种源安全关乎国家战略安全。目前,我省种业研发主要分布在高校、科研院所和种业企业,培育了一定数量新品种,对山东农业高质量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支撑作用。但是,部分农作物品种如高端番茄、甜椒、大葱、胡萝卜等,种子的对外依存度依然较高,种业科技创新体系亟待加强。
建议加强种业基础研究和顶层设计,定期梳理山东省种业短期、中期、长期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选择重要、特色作物,引导和统筹主要科研力量有针对性攻关。优化科研经费资助和考核体系,加大长周期稳定支持力度,对选定的作物围绕育种的上中下游进行全面布局,从源头加强种业创新。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对种业的支撑,比如在省自然基金支持的项目中,设立企业、科研院所等育种单位关心的科学问题指南方向,汇聚各方优势资源,助力攻克长周期、“卡脖子”育种难题,抢占产业技术制高点。
山东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副会长徐言军委员:
以科技手段赋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山东拥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遗存,拥有很多珍贵的文化IP,应该被记录好、展示好、传承好。科技是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重要手段。如何让传统文化持续火热,需要长久留存文化基因,推动传统文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让传统文化和产业双向奔赴、双向赋能。
建议一是加强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建立非遗数字化档案,利用数字化手段全面记录、保存并传播非遗,让其得以永续传承;二是培养专业人才,设立科技文化融合相关专业,吸引国内外顶尖人才加入,为行业注入新鲜血液,提升整体专业水平;三是设立科技文化融合专项基金并实施税费优惠政策,减轻相关企业运营负担,为科技赋能传统文化的项目和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促进相关产业加速发展。
编辑:董丽娜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