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改革开放40年,“小”村庄铸就“大”辉煌

来源:宿迁网作者: 2018-10-17 10:04

  《乡土中国》有这样一句话,“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确,农耕文明是人类史上的第一种文明形态,特别是在中华民族深邃的历史长河之中,农业社会创造了上千年的辉煌成就。可以说,中华文明发展至今,每个地区、每个民族、每个个体,身上都少不了那分“乡土味”,即便是每天生活工作在城市的人群,绝大多数人的内心深处总会潜藏着某个“小村庄”。

  在改革开放浩浩荡荡的40年里,农村的巨变往往最能凸显发展的伟大成就。不少村庄,从一条条“四好农村路”的零星出现到挨村挨户全线贯通,从一片片砖瓦矮房到家家户户住上洋房高楼,从一座座简陋的旱厕到逐村用上卫生清洁的水冲厕……,农村群众的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经营模式日趋多元、增收致富选择不断增多,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将“三农”视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更归功于广大农村百姓的辛勤劳动、努力付出。

  努力寻得富民增收新路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中国有近6亿人生活在乡村,其生产水平、生活质量、富裕程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较高的分量。改革开放40年来,富民增收一直是农村工作的重要环节,更取得了看得见的成效。被称为“中华天下第一村”的江苏华西村,始终坚持“共同富裕”的理念,在农村发展的特色和底蕴中,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式和手段,让村民人均年收入涨至2017年的9.05万元,增长411倍,幅度惊人。像华西村这样的村庄还有不少,都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找到了富民增收新路子。据统计,40年来,我国农民人均年收入增长近100倍,数据背后,反映的是不仅是农村百姓富裕程度的提高,更是生活的幸福指数在不断攀升。

  务实探索强村兴农新模式。中国人的“米袋子”鼓不鼓、“菜篮子”丰富不丰富、“餐盘子”安全不安全,关键还在于农业发展的水平高不高。40年的创新探索、苦心经营,作物质量得到保障、生产效率显著提高,特别是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深度推进,农村生产水平更是得到了长足进步。四川黎坝村,30户农民将土地经营权入股成立合作社,依托集体经营、新型职业农民等,成功破解“谁来种地”的难题……今天,在全国各地的小村庄,到处可见农村土地的有序流转、适度规模经营的稳步推进,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经超290万家。在这40年中,正因为土地集约利用、技术不断革新、生产热情迸发,我国农业发展接连越过新台阶,既确保国家粮食的产量和安全,更让吃不饱饭彻底成为历史。

  全面营造改革发展新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小岗梦,也是中国农民的富裕梦。” 提到中国的改革开放,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安徽小岗村,正是那18个“红手印”,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40年来,“大包干精神”“沈浩精神”不断激励着小岗村为发展探路,更推动了中国农村改革事业向更高目标不断迈进: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城乡要素加快流动、从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从农村税费改革到深化农村体制机制创新……改革未有穷期,改革一直在路上。像小岗村这样敢闯敢试的改革先锋还有很多,比如江苏垫湖村、江西篁岭村等,正是这些“小”村庄的勇毅前行,让改革和创新的血液始终在祖国的大地上流淌,成就了今日中国农村的“大”辉煌。

  小岗村、华西村、黎坝村、垫湖村、篁岭村……在过去的40年里,这些小村庄都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引领者、探路者,用实实在在的奋斗和付出书写了伟大的改革“奇迹”。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这样的小村庄有近70万个,各有特色,也各有底蕴。可以期待,倘若每个小村庄都能找到最适合自身发展的改革路径、最适合村民需要的致富手段,中国农村的未来将会何等繁荣、何等辉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今天,纵深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繁荣发展、农民全面小康是我们这一代人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依然需要不断地“爬坡过坎、滚石上山”“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我们一定要团结一心、勇攀高峰,在新时代中国农村改革的道路上接续奋斗,努力汇聚更强的力量、实现更大的突破。

编辑:宋睿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