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在阅读中感受文化发展:回顾40年知识获取方式和习惯变迁

来源:中国青年社会科学作者: 2018-10-18 09:59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文化生活跃进新天地。40年来,中国的教育生态和阅读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版市场不断健全,全民阅读氛围日渐浓厚。 

  1978年,我国图书出版种数14987种,2016年增加至499884种;截至2016年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72个,已建成农家书屋60余万家;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6本……一组组数据、一个个数字,记录着亿万中国人民文化生活从资源匮乏到丰富充裕的历史性跨越。

  阅读作为最为基本和日常的文化生活形态,在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消费升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更好传播阅读文化,建设“书香京城”,第六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特别策划阅读主题周,围绕“书香艺韵”主题,策划开展37场图书阅读相关活动,为不同偏好和年龄的群体提供具有针对性和指向性的阅读选择,以更好满足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作为“书香艺韵”专题周活动之一,此次专题研讨会专门邀请到出版社主编、实体书店经营者、作家、阅读爱好者等嘉宾齐聚一堂,围绕“跨越40年的对话——在阅读中与改革共成长”进行研讨分享,共同回顾40年来知识获取方式和习惯的变迁。

  

    专题研讨活动现场

  读者消费升级:从“买书难”到个性化阅读

  40年前,中国人处于一个“阅读饥渴”的时代。租书成为那个年代人们特有的一段记忆,“当时家里没有钱去买书,唯一看书的渠道就是租书,乡镇有一两家租书店,人们可以到店里租书。老板会把长篇小说拆成七八本,我们花上一分钱租一本看。”雨枫书馆总编荣挺进回忆说。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家出版局动员全国出版印刷力量,有组织地重印、出版一大批文学图书,直接目的是为了应对“书荒”。

  改革开放掀起的读书热潮,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直面和对人性的审视,使文学图书在当时较长时期牢牢占据了人们阅读视野的中心,文学阅读也几乎成了阅读的代名词。

  “从我们的采购经验来看读者的阅读兴趣变化,80、90年代,读者对娱乐性图书需求比较大,以金庸为代表的武侠小说、以琼瑶为代表的言情小说等都是读者关注的对象。当时这些书在图书馆被借阅得都掉了书皮,我们只能反复装订后再借阅。”北京市西城区第一图书馆古籍资料室负责人、原采编部主任林毅,对近二十年读者的阅读兴趣进行了总结,“2000年以后,以获取知识为目的的读者不断增加,经济管理类、计算机类等实用性比较强的读物受到读者的追捧。近年来,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生活中面对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读者对于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图书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总之,从读者关注的内容来看,阅读的目的已经从娱乐休闲体验逐渐转化为自我价值提升,人们在阅读选择上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可以说,改革开放40年来,人们的阅读需求已经从“有没有”升级为“好不好”。

  2017年12月,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发布了《2016-2017年度北京全民阅读综合评估报告》。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居民人均纸书阅读量10.97本,人均纸质图书消费达330.92元,64.77%的北京居民曾在实体店购买过图书,居民购置阅读设备、阅读文化活动的门票或办理与阅读有关会员卡的人均年消费是653.34元。综合阅读率、纸质阅读率和数字阅读率三大指标,北京均远高于全国水平,充分展示了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体现了北京全民阅读工作的群众基础、品牌影响和推广效果。

  出版行业多元发展阅读空间成文化风景线

  阅读不仅是一个民族文明传承和文化发展的希望,也是新闻出版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已成为占全球出版市场价值超过35%的世界出版大国,每年出版图书超过50万种。近年来,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基础的在线阅读方式蓬勃发展,内容创作模式和传播媒介途径不断更新迭代,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两翼齐振,为人们提供了个性化、互动式、多媒体的阅读体验。

  2016年,我国数字阅读率就已超过传统图书阅读率。数字阅读,尤其是基于移动端的数字阅读由于具有碎片化、多样性和交互性等特点,更符合当下人们的阅读习惯。“00后”的高二学生魏嘉訸,便对电子读物颇有好感:“有一次学校要求读《红楼梦》,我买了两本背着上学,简直生不如死,顶着大汗背着书包特别难受。后来爸爸给我买了电子阅读器,发现可以做笔记、标注重点等,携带起来很方便,现在我更加倾向于选择电子书阅读。”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8年4月发布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3.0%,较2016年的68.2%上升了4.8个百分点;其中59.7%的成年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71.0%进行过手机阅读,14.3%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12.8%使用Pad(平板电脑),有63.4%进行过微信阅读。数字化阅读的发展,提升了国民综合阅读率,使得整体阅读人群持续增加,也为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更为快速便捷的通道。

  自网上购物兴起以来,读者的消费习惯开始发生转变,一方面成就了一批网络购书平台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促使实体书店开始谋求转型升级。近年来,不少传统发行单位“牵手”商业综合体,共同打造更加注重消费者体验的阅读空间。此类书店,一般会提供咖啡、茶饮和简餐,读者可以选一本好书,点一杯饮料,坐下来慢慢品读。从朝阳大悦城到国贸商城、再到爱琴海购物中心,在北京,越来越多的商业综合体将打造阅读空间作为提升消费者驻留时间的重要举措,通过品读鉴赏、沙龙讲座等文化活动的举办,既聚集了人气,又提升了品位,实现了文化与商业的互利双赢,也成为城市亮丽的文化风景。多种业态的互相配合激发了积极的化学反应,PAGEONE、西西弗、言几又……越来越多更具时尚感和设计感的书店悄然出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在提供阅读产品的同时传递着一种更具文化感的生活方式。

  阅读板块一直是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的核心基石之一,重多知名发行企业和电商平台多年来始终积极参与其中,通过政府搭建的资源平台和提供的扶持措施,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2017年第五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期间,实体书店“老字号”中国书店旗下的雁翅楼24小时店和读者服务部两家连锁书店,总共策划了7大系列、29次/期的公益文化活动,涵盖讲座、论坛、拍卖、展览、文化体验等多种形式,总计吸引5.8万人次参与;通过北京惠民文化消费电子券的优惠补贴,总计为到店读者实现惠民额度12万元。仅2017年7-8月间,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就累计开展阅读活动1098场次,吸引读者4000余万人次,实现直接文化消费6678万元,通过政府补贴、企业让利,总计为消费者节省2684万元。

  外文图书的“引进来”和中国图书的“走出去”

  8月26日,第六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书香艺韵”板块的重点活动之一,第25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暨第16届北京国际图书节落下帷幕。展会秉承“把世界优秀图书引进中国,让中国图书走向世界”的宗旨,共吸引来自93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500家展商、30多万种图书汇聚一堂,有效推动了中外出版界的交流合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出版市场持续扩大开放,国际化趋势日益显现。“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齐驱,为新闻出版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引进图书版权16587种,较2010年的13724种,增加2863种。引进版图书促进了我国图书零售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更为开放的格局,同时也激发了本土作者的创作。

  2003年,原新闻出版总署首次将出版“走出去”作为全面建设我国新闻出版业的五大战略之一。15年来,“走出去”已经不再是简单地输出版权和出版物以拓宽外国了解中国的渠道与视野的初级方式,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与日俱增,中国出版企业不断创新模式,借船乃至造船出海,通过与国内外优质内容平台合作,持续推动资源的共享与联动,加快融入国际阅读生态的“毛细血管”。通过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出版业以书为媒,呈现精彩中国,“走出去”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深化中成为了“走进去”。

  研讨会现场,与会嘉宾各抒己见

  近年来,反映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图书越来越受到海外读者欢迎,以中国畅销小说为代表的大众读物也颇受青睐。麦家的小说《解密》已被翻译成42种文字,在全球30多个国家发行;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三体》英文版在北美地区已发行60多万册;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青铜葵花》曾进入《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莫言、余华等中国作家的作品也一直是各国引进的重点图书。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积极实施重大出版工程和精品战略、不断出台细分领域扶持政策,我国出版市场逐步实现了由“书荒”向“书海”的转变,读者也从“买书难”变成了“选书难”。2018年,北京市继续出台系列政策举措,推动出版发行行业的快速发展。《北京市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打造“一区一书城”、200家特色书店、“15分钟阅读圈”,鼓励实体书店跨界融合发展,强化公共服务,营造优质阅读空间。北京惠民文化消费电子券将图书阅读作为支持的重点板块,逐步将全市优质线上线下出版发行机构纳入合作单位体系,截至9月30日,消费者已在购书时享受到430余万元的消费补贴。第六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书香艺韵”板块,联手北京图书大厦、三联韬奋书店、新华书店总店等图书发行机构,策划组织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等为主题的精品图书展销,以及各类名家讲座、沙龙品读等活动,满足读者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悠悠四十载,书香满京城。

  原标题:改革开放40年,在阅读中感受文化变迁

编辑:宋睿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