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傅永军:作为儒家经典诠释学的东亚儒学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作者: 2018-03-13 11:21

  东亚儒学因经典诠释而存在。经典诠释之于东亚儒学,不仅是方法论视域,更是存在方式和发展模式。东亚儒学的建构总是与东亚儒者对经典的诠释密切相关且互为因果,东亚儒学实际上就是东亚儒家(学)经典诠释学。东亚儒家(学)诠释学强调对经典的“心解”,其解经活动不单是主观重建客观的过程,更是在解经者的“前理解结构”中观照经典,在“视域融合”中开显经典意义的过程,在建构并澄清解经者的存在的同时,也将经典的意义以普遍性的方式历史地展示出来,为人们不断赢得最新的当下。 

  一、儒学传统中的经典意识

  在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汉字文化圈,特别是东亚区域,学术和思想发展的一个主要进路就是移植中国经学传统,对经典进行注疏解析。通过经典注疏诠证经典的新意,对儒家核心价值以及义理进行创造性解读与再解读,已经成为东亚儒学经由经典诠释方式形成学统并不断推进学统赓续的主要模式。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东亚儒者的经典意识传承自儒家传统,但他们对待经典的态度有所转变。东亚儒者不再把经典当作膜拜的对象。经典作为杰出的文本,不仅仅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更是一种能够通过后世解经者的阐释进入当下,从而让真的东西由潜能变成现实的历史流传物。东亚儒者对儒家经典的诠释与再诠释,虽然在外在形式上表现为对经典的“回归”,但这种“回归”不是简单地拘泥于经典的“原意”,而是将经典的“原意”放在新视域中去解读。从忠实于经典“原意”的一元论预设出发,却向着对经典“原意”的不同解释发展。 

  东亚儒者的经典意识及其解经实践,证明了这样一种理论事实:正是东亚儒者对待儒家经典的这种态度,保证了诠释学意识不断在东亚儒者的经典诠释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使得儒家经典总能在构成当前视域的前理解结构中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 

  二、经世致用的实践取向

  东亚儒学以经典诠释为自身的存在方式,与儒学特别地将自身理解为“经世致用”的实践型学问密切相关。处于不断变迁的历史洪流之中,儒家经典必须成为活在当下的价值系统,才能够日新又新,不断呈现其对现实的意义与价值。 

  按照学术界的通常观点,儒学自中国发端始,就是一种强调实践理性优先性的思想系统。这种重视实践智慧的传统使得历代儒者的解经活动明显具有经世致用的特点,东亚儒者自然不能例外。可以说,儒家经典的内涵总是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被赋予不同的价值和意义,成为一种不断为人们赢得当下的存有物。 

  东亚儒者的经典诠释关注的主要不是儒家经典的思想史意义。他们的解经活动的目的重在“我注六经”。而之所以采取“我注六经”的态度,则完全源于儒家的积极入世的情怀。经典之于这些心怀家国天下的儒者,决不是已经完成的思想结晶物,虽绚丽无比,却只不过是博物馆中珍藏的把玩之物。经典是东亚儒者思想创造的源头活水,是东亚各国思想史之公分母,在近两千年来的东亚思想世界中发挥着思想创造所依靠的基源作用。 

 

  奠基在实践智慧之上的东亚儒者的经典诠释主要是一种“心解”传统,所谓“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这种诠释实践具有以下三个要点:第一,经典诠释者通常是以自己的生活体验从经典中发掘与自身生命之真实存在相一致的价值和意义;第二,经典诠释者的解经过程一方面是解经者通过自我理解实现对经典中普遍义理的把握和阐释,另一方面是解经者通过对经典的“心解”完成自我认同;第三,经典诠释者的解经活动不单是主观重建客观的过程,更是在新的视域中观照经典,赋予经典以新意义,澄清解经主体自身的过程。 

  因此,有充足理由说,东亚儒者经典诠释的取向主要不是知识论的,而是价值论的。并且,这种价值论的分歧主要联系着诠释者自己的精神体验而被考虑。进一步说,东亚儒者对经典的诠释总是通过自己的精神体验实现对经典意义的解读。 

  三、多元一体的存在形态

  事实上,社会和政治生态上殊异的东亚各国,既在文化上分享了中国儒学的诸多核心价值(如“仁”、“礼”、“仁政”、“王道”等),又将这些由儒家经典阐发的核心价值嵌入自己的地域文化之中,在经典与诠释、经典的普遍理则与具体的文化体验、东亚儒者的“文化身份认同”与“政治身份认同”之间相互激荡与交流,形成一种对中日韩社会与文化具有深刻影响的思想资源。从家族相似意义上,可以把这个文化圈称之为区别于西方信奉基督教国家(Christendom)的儒家文化共同体国家(Confuciandom)。以此观之,“东亚儒学”在形态上包括了东亚各国儒学的诸种独特表现形态,而在内涵上又有着本质上的整体一致性。 

  东亚儒学实为“一体多样”的思想形态,即“一种展现各地儒者思想相似性的思想系统”。这个具有家族相似性的思想系统必然内含着两种张力关系,即经典的“历史性”与诠释者的“历史性”之间的张力关系,以及经典的普遍价值与经由诠释者的解经活动而赋予的经典意义的在地化表现之间的张力。这两种张力既是东亚儒学在自身发展中必须消除的、存在于经典与诠释之间的紧张(冲突)关系,也是东亚儒学自身发展的动力。唯有经典诠释才能辩证地利用这种紧张关系,使得这些张力成为东亚儒者促进东亚儒学出新解于陈编的不竭动力。 

  据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东亚儒者以儒家经典为思想发展的原点,通过经典诠释而继往开来,儒学的普遍性正是通过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儒者之与时俱进的诠释而以在地化的方式实现出来。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7年第4期《作为儒家经典诠释学的东亚儒学》,王禧玉/摘编) 

  (作者:傅永军,山东大学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暨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编辑:李晓梦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