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魅力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冯骥才 2025-01-24 09:29
腊月二十三,祭灶的日子,也是春节前一个重要的日子,俗称“小年”。除了腊月,正月也有一天被称为“小年”,那就是正月初五。
其实,第一个送来春节讯息的是“腊八”。当嘴唇沾到那又黏又稠的香甜的腊八粥时,人们就知道,年要来了,尽管这时候离除夕还有二十多天。
到了腊月二十三祭灶日,年的筹备进入了紧锣密鼓的阶段,人们开始“忙年”——为过年而忙碌起来。
祭灶的习俗源于先秦时代对火的崇拜。灶台是家中用火做饭的地方,祭灶时敬祀的神仙是灶君,供品通常是香脆可口的糖瓜。在乾隆年间,天津是腊月二十四祭灶,没有人考证清楚,是从何时起改成了腊月二十三。如今,北京、天津、山西、河北、河南等地基本都是二十三祭灶,南方则多是二十四祭灶。尽管随着老式灶台逐渐被淘汰,这个日子的重要性有所减弱,然而,腊月二十三作为“忙年”的首日,其地位从未改变,该忙的事情还是要忙起来。
从腊月二十三到除夕,每一天都有特定的任务。腊月二十四是扫房子,做一次翻箱倒柜的大扫除。人们会把家具挪开,清理犄角旮旯的杂物和尘土,把家里收拾得窗明几净,干干净净地迎接年。扫完房子后,各地的习俗有所不同。在北方,腊月二十五是炖豆腐,因为炖豆腐需要较长时间,所以有“千滚豆腐万滚鱼”的说法。
年一天天近了,各种事情都要抓紧准备,最主要的是备好除夕的年夜饭。年夜饭是过年的重头戏,所以“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这一套安排是有序的,但也不那么严格。最重要的是把年的鼓点敲起来,一步步增加年的气氛。
腊月二十九这天,天津还有个自己的说法,叫“二十九贴道酉”,“道酉”也作“道有”,含有祈福的意思。这天,大门贴门神,门两边贴春联,门窗上楣贴吊钱,窗边贴窗花,屋内贴年画,内门贴娃娃,水缸上边贴缸鱼,屋内箱子柜子门上倒贴“福”字,表示福“到”了。
这时,家家户户都冒出炖肉和煎鱼的香味儿。年已经在敲门了。
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中国人有两个年,一个是跟西方一样的公历新年,一个是传统的农历年。农历的年现在叫“春节”。
“春节”这个称呼出现得较晚,在1912年中国使用公历后才正式确立。每年1月1日被定为新年(元旦)。与此同时,我们祖祖辈辈一直过的农历年被改称为“春节”。
在历史上,年的确切日期几经变动。夏朝将年定在农历正月初一;商朝改为十二月初一;周朝又改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时则改到十月初一。直到汉武帝制定《太初历》,年才重新被确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从汉代直到民国的两千多年间,年一直固定在正月初一。
虽然民国时期把传统的年改称为“春节”,但是年的记忆已经进入老百姓的血液,大家仍习惯说“过年”。过年那几天不提公历日期,仍说初一、初二、初三,直到初五。为什么呢?这是民俗的力量、文化的力量。
除去文化的力量,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农耕传统。我们的农耕历史有多长?陕西半坡遗址有6000年历史,浙东河姆渡遗址有7000年历史,近年在宁波发现的井头山遗址更古老。农耕最重视“年”,因为农耕生产从播种到收获的一个周期正好是一年。一年之中,四季更替,万物生灵一岁一枯荣,这是自然规律。人的生产必须依从这个规律,春播、夏耘、秋收、冬藏,如此,也就完成了一年的劳作,有了收获。自古以来,人们就是在这样的自然规律与生产规律中生存下来的。
几千年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循环往复。农耕生活就是和大自然打交道。大自然有时风调雨顺,有时日曝风寒。人们靠天吃饭,对大自然充满敬畏。每当新年到来,这种敬畏尤为突出,人们祈望新的一年天安地宁,人寿年丰。这些情感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来,比如绘画、歌曲、舞蹈、美食,以及庄严的敬神仪式。凡是被大家认同的,便一代代传承下来,成为年俗。
这些美好的民俗不断积累,愈来愈多,愈来愈密集。由于年是在农闲时节,年就愈来愈长,以至于从头年的腊月到转年的正月十五,都在过年。而过年又是全民共同参与的。世界上还有哪种节日文化能有这样的体量和分量?
过年,绝不是单纯地追求快乐,人们更是在这些日子里尽情表达生活理想和情怀。在艰苦的农耕时代,这种理想的极致就是——金玉满堂和五谷丰登。可以想象,当这种渴望,一年一度地在全民身上爆发出来,会是怎样的分量?它是鼓舞人们生存下来的一种强大而无形的力量。
年文化最深刻的表现是“年心理”,这是一种文化心理。
比如,我们都有一种“年心理”,就是必须把年过好,因为我们把年当作一种新生活的预示。过年必须吃好、喝好、穿好,快乐、尽兴。流传在古代民间的童谣“新年到、新年到,小姑娘戴花,小小子放炮,老头子要戴新毡帽,老婆子捧着大花糕”,便是贫瘠岁月里过年时的理想生活。
人们对自己的要求是:一定要把年过好,不能过差,更不能过坏。比如,过年时要和谐欢乐,禁忌吵嘴打架,小孩有错也不能打骂,让别人不高兴的话不能说,有脾气不能发。比如,喜庆、热烈的大红色,成了年的主色。再比如,碗打碎了,要马上说“岁岁平安”,用吉祥话把不好的事遮盖住。每逢过年便能听到大量的吉祥话语,如“见面发财”“步步高升”“吉星高照”“紫气东来”“喜气盈门”“财源滚滚”“万事如意”等。看到的也全是吉祥图案,比如与“福”谐音的蝙蝠,与“平安”谐音的花瓶,与“马上封侯”谐音的骏马、蜜蜂与猴子,与“连年有余”谐音的莲花与鲤鱼等。这些图案,百姓喜闻乐见。
于是,过年时,吉祥话语不绝于耳,吉祥图案随处可见,它们把人包围起来。人们为自己营造了一种近乎浪漫的氛围。这种与谐音有关的年俗文化具有艺术性、趣味性,饱含着智慧,使年非常美好,非常丰富,非常特殊。
年文化是中国人创造的文化,是一种带有强烈理想主义色彩的文化。从年的色彩、形象、活动到语言和心理,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它把人的情感、生活、时间,与天地、大自然,与生命、未来紧密而温暖地融合在一起,使年——春节,有着无可估量的生命力与魅力。
(作者:冯骥才,系作家、文化学者)
编辑:董丽娜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