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火的春节 浓郁的传统
来源:作者:杨朝明 2021-02-07 10:22
过年的习俗由来已久,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节的活动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放鞭炮、穿新衣、吃饺子、舞狮子、挂灯笼、守岁、拜年等等,不一而足。各地风俗虽然略有差异,但都有破旧立新的愿望,包含辞旧迎新的祈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华传统也日渐回归,春节作为中国最典型的传统节日,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
“菜可少几道,筷子不能少一双”
英国广播公司曾经制作了一个名曰《中国春节》的专题片,其开场导语这样说道:“春节见证了地球上最大规模的年度人口迁移活动,全球1/6的人口纷纷返回家乡,与家人团圆。”的确,对于中国人来讲,过年实在太重要啦!
春节期间,我国会有数亿人口的大迁徙,车站、机场、码头,人头攒动。“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成为很多人的口号。回到了家,一路的奔劳与辛苦,似乎就化成甜蜜,得到消融,转化成新的动力。除夕晚上的年夜饭,更是“一个都不能少”,在很多人心中,这一晚具有特别的意义,所谓“菜可少几道,筷子不能少一双”,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回家过年,是每个人心底最深切的对于家的眷恋和情怀。去哪儿过年,意味着一个人心灵的归宿。若是没有回家过年,好像这年简直就没有过。过年有许多必须做的事情,就在这些如程序般的活动中,人们表达亲情,畅叙友情,交流感情,祖先、子孙,过去、现在、未来,上下左右感通互摄、交融共生,渊渊乎如不可测,广大而精微。人所固有的精神气质、湿润情感,在过年中充分激发;人所本有的持重、稳健、温和,在过年中得到彰表。
春节的一个主题就是“团圆”,围绕这个主题,就像冬日围绕暖融融的火炉,尊老、敬长、爱幼。奔波、操劳了一年的人们放下手里的事情,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过年”。这个过程中,人们各有自己的存身之行,比如,要过年的时候话不能乱讲,非礼勿言。本来平时说话也应该谨慎,但这时似乎特别强调。人们信行顺乎文,义明更相亲。行纲常之正,尊老爱幼;安性命之情,走亲访友。过年了,人们更愿意放开些,开怀畅饮,酒逢知己千杯少。化解、消融,包容、原谅,期望、祝福,生命如此可爱,生活值得热爱。
人所努力者不是一己之事
春节美好的团圆,当然不要论“为家作多大贡献”,但家人团聚时的相互勉励,也予以职业成就以极大的激励。在传统中国,人们追求“衣锦还乡”“荣归故里”,过年了,更是如此。人们都有自己的情感归宿,一个人属于家庭,而家庭则属于自己。人们兢兢业业,不懈努力,所重视的不仅是自己的得失荣辱,更重视为家庭乃至家族的增光添彩。在这时,人们寻得了生活的意义。
有一年,曾听到一位老同志说:年底单位里有“述职”,春节回家,每个儿女也要“述职”。是的,不管是以哪种形式,到了春节,每家都会回忆过去的一年,展望新的一年。当一家人围坐,分享各地见闻,互相交流鼓励,年轻人为家庭注入活力,年长者传授如何在社会上走得稳健,积极敦励德行。这是春节这个节日本身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美好贡献。
事实正是如此。如何更好地为家庭的前途而共同努力,无非就是要好好工作,爱岗敬业。这时,家、国、天下就自然而然地牵系于一体。梁漱溟先生曾说:人们“所努力者,不是一己的事,而是为了老少全家,乃至为了先人、为了后代。或者是光大门庭,显扬父母;或者是继志述事,无坠家声;或者积德积财,以遗子孙。这其中可能意味严肃、隆重、崇高、正大,随个人学养而认识深浅不同。但至少,在他们都有一种神圣般的义务感。在尽了他们义务的时候,睡觉亦是魂梦安稳的。”世界和谐就表现为一个个家庭的其乐融融。
勿忘本初 心念归于纯厚
如果说家人的团聚与和谐主要体现了“爱”,那么祭祀活动则是“爱”与“敬”的和谐统一。
传统上,春节期间有很多祭祀活动,现在保留较多的是对祖先的祭拜。现世的家人团聚、族人相聚,进一步延伸就是纪念祖先,或者请逝去的先人、亲人“回家过年”。最晚自周代开始,人们已经“以祀礼教敬”,认为“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孔子讲“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中庸》讲“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祭祀应该是庄严、庄重的,祭祀者全然投入其中,就好像与祖先、亲人在现场一般,祭祀的虔诚恭敬让人思其德,让参与者在“如在”的氛围中“投入”其中,“敬”与“爱”就是这样的重要品质。此时,这样的“诚敬”与任何做作都不相容,任何理性的力量都无法强行把“敬”植入其中。
春节还是弘扬家风、申饬家训的绝佳机会。中国古代思想家思考的问题,其核心的内容也不离“家庭”“孝道”“祭祀”“和睦”等等。孔子儒家提倡“孝”,是认为培养人的爱心应从“亲亲之爱”开始,尊祖敬宗的意义就深含其中。古人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追远而重视祭礼,有助于民风醇厚,这种祭祀之礼便落脚在了现实人间的秩序。这时候,作为家庭、家族的成员,一般都会思考给家族带来什么。春节祭祀祖先就是凝聚家族、崇尚风化的载体。
敦睦族谊,和睦邻里,联络乡情,与祭祀逝去的先人具有相同的旨趣。人在根本上是有情感、有理性,更要养元气。尊祖敬宗、慎终追远,美德将自然地生长。这就像垦地播种,“花未发而草先萌,禾未绿而草先青”,草籽在耕种前早已种下。祭祀使人勿忘先祖,勿忘本初,心念归于纯厚。从而对当下,对于生命,生发更多的珍爱,宜兄宜弟,宜室宜家。能守其本,则有所定。
从“春天的节日”到“中国新年”
以前,人们常将春节翻译成“SpringFestival”,原意为“春天的节日”。近年来,则更多的译为“ChineseNewYear”,即“中国新年”。说起来,春节本来就是“春天的节日”,但春天不仅只有春节这一个节日,春节还有更为特别的属性。于是,给“NewYear”特别冠以“Chinese”,意义就有不同,它的特别属性是“中国”,具有中国符号、中国标志、中国声音、中国时代的意义。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节假日实际都是其民族文化的最好载体,是自己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对于中国人,春节包含着浓郁的文化含量,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最好时机。春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对于敦化社会风俗、矫正个人行为,都能起到一定作用。社会风俗就在自觉不自觉中慢慢养成了。
当下,中国年已成为全球的盛会,春节不仅是中国人的节日,亚洲还有韩国、菲律宾等9个国家有春节假期,全球有大约1/4的人口在过年。春节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节点,承载着中国人积淀了数千年的文化行为和生活共识,折射出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优良传统和勤劳美德。新时代要有新内涵,人们的生活方式变了,春节习俗和礼仪也有的会随之演变,但这个特殊节点所承载的价值观应该代代相传。
编辑:解放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