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独运丹青手 畅意葫芦绘万千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宫英英 2022-11-02 16:51
编者按: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向上向善的文化是我们做好基层工作的精神引领。近年来,文化大省山东致力于“美德山东”建设,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站在了时代前沿,推动了全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联合发起的山东省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主题报道活动将深入山东各地,展示“美德山东”建设给当地带来的巨大变化,切实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鲁山嵯峨俊秀,沂河源远流长。在鲁山脚下,沂河之源,有这样一位非遗传承人,他将传统葫芦画技法与现代技法相结合,融微字、微雕技术于其中,以匠心守初心,把几乎失传的葫芦画做大做强,让文化遗产释放出了时代之韵。
他就是王玉金,号一山人,鲁村镇中心小学教师,也是淄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王氏蒙山葫芦画”第五代传人、淄博市民间艺术家协会理事、淄博市首届艺术家进校园专家。
王氏蒙山葫芦艺术传承可追溯到清末,延续至今已到第六代。王玉金作为第五代传承人,从艺已有四十二年。谈到如何与葫芦画结下不解之缘时,他说:“蒙山葫芦画是从我舅父那里传承来的。我的舅父唐恒传先生,是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大才子。受他影响,我们兄弟几人自小就对诗书画印有着浓厚的兴趣,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均考入各大美术院校,毕业以后,从事美术教学工作。”
行刀运凿、下刀洒脱,刻刀飞舞之间图案跃然浮现。一支毛笔,一把刻刀,就能在葫芦上绘就金陵十三钗、一百单八将、清明上河图、百万雄师过大江等众多场景人物,甚至《金刚经》、《道德经》也能在小小的葫芦上绘就,令人叹为观止。匠心之作非一日之功,这样一件作品,少则十天半月,多则几个月才能完成。
葫芦画传承之路,亦是一条创新之路。与其他非遗技艺一样,葫芦画也面临着失传的境况。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与思考,王玉金认识到传统葫芦画要想发扬光大,必须大胆创新,他直言:“传统葫芦画无论从内容还是表现手法上都缺乏应有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
他在继承舅父传统葫芦画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融诗、书、画、印为一体,将重彩、意笔、火烙相结合,并将“微字微画”技术应用其中,创作出件件赏心悦目、雅俗共赏的葫芦画作品。
“工作之余,闲暇之时,我们就想,不能让中国传统的东西在我们这一代丢失,要把它传承下去,并且要发扬光大。”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非遗传承保护工作,沂源县文化和旅游局深入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大力倡导非遗进校园。作为美术老师,王玉金决定抓住这个契机,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葫芦画这门艺术,将葫芦画发展传承下去。
在沂源县鲁村镇中心小学,王玉金作为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登上讲台,开设讲座,为学生普及非遗知识。学校还成立了“葫芦画”非遗传承社团,让学生在实际创作中感受非遗的魅力和乐趣。
短短两年时间,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非遗传承工作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师生作品在各级比赛中屡屡获奖,2019年获全国林交会金奖,2020年获“大家拍·非遗抖靓健康生活”视频大赛三等奖,淄博市首届文化创意版权设计大赛三等奖等,并参加了2019中华瑰宝展、历届山东非遗精品展。
诚如王玉金所言:教鞭、画笔、窗前书,莫让时光虚度。多年来,王玉金坚守初心,不断提升技法,拓展创作题材,在他的生花妙笔下,葫芦画重新焕发出时代光彩,真正实现了非遗技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宫英英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