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唱泰安好声音,演绎中国好故事
来源:中国网作者: 2022-07-31 10:29
编者按: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向上向善的文化是我们做好基层工作的精神引领。近年来,文化大省山东致力于“美德山东”建设,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站在了时代前沿,推动了全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联合发起的山东省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主题报道活动将深入山东各地,展示“美德山东”建设给当地带来的巨大变化,切实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山东梆子是流行于山东省鲁西南及鲁中地区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因其高昂激越的特点,被人称为“舍命梆子腔”。2008年6月7日,山东梆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泰安以山东梆子传承为抓手,不断深耕于传统文化领域,持续发力,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主题、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把泰山积极进取、向上向善的传统文化与时代价值相结合,运用灵活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推出一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为泰安新时代经济社会建设注入强大活力,提供智慧文化支持。
高腔一唱震云霄,泰安徂徕出英豪
“一座大山耸入云,养育英雄徂徕人。一方热土种丹心,生长不屈民族魂。”
一曲高腔,婉转大气;
一台亮相,非比寻常;
一段故事,扣人心弦;
一个火种,赓续绵长......在泰安市山东梆子艺术研究院,大型山东梆子现代戏《徂徕山花》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当中。
演员们每一句唱腔都韵味十足,既有传统唱腔的高亢又融合了现代戏曲的细腻,让人听上去心明耳悦;每一个动作都做得有板有眼,眼睛传神,动作见真功;舞台背景力求真实,再现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
本剧导演宋惠玲说,该剧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了发生在徂徕山的一段革命传奇故事,“侠”和“义”,是这部剧与众不同的独特气质。剧中人物至刚、至柔的个性;舞台上极致的唯美与极度的惨烈,不断交替、叠画......将呈现出强大的艺术对比和舞台张力,以此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泰山儿女们,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奋不顾身、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和英雄气概,激发出蕴含在民族血性中的磅礴力量,传递党的革命精神号召的伟大力量!
千人千面谱大义,泰安忠义赓古今
话说,《徂徕山花》是一个极具革命浪漫主义精神的、有温度的、并具有传奇色彩的动人故事。
剧中主要人物“山花”,是一个泼辣勇敢、爱憎分明的“山妹子”,
内心装满了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爱情的无限憧憬。
“山花”从小跟着大山习武练艺,一身侠女风范。一个现代版的“花木兰”精神和形象,在她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也成为当地女性不受封建礼教的约束,敢爱敢恨,家国情怀的象征。
“茫茫大山红旗扬,徂徕山来了共产党”。剧中人物“大山”,是一个忠实厚道、淳朴善良的山里汉子,为报家国仇恨,含泪舍弃与心爱之人的婚约,义无反顾的上山参加了抗日游击队伍,舍小家顾大家,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丁守利,一个具有非常复杂性格的人物,懦弱使得他选择充当了一个日军的“顺民汉奸”。但最终,一切都随着隆隆炮声而破灭……
该剧突破了以往抗日神剧中“定义式”汉奸人物形象的束缚,更深入地从人性角度的真实性、复杂性、多面性进行挖掘,留给人以更多的思考,也凸显当地民众抗日万众一心,不屈不挠的决心,映射出新时代泰安百姓始终跟党走的坚定信心。
数字赋能新时代,泰安精神勇创新
在当今数字化发展迅猛的新时代,数字技术对于舞台艺术创作来说,是需要面对的新课题。该剧的舞台呈现,创新地运用数字化技术与传统舞台模式相结合,以此,展现“数字与艺术”的高度融合。
剧中的情感线在表现手法上,充分调用现代音乐配乐技法和新颖独特的舞台手段,使其浪漫、唯美,以青年观众的视角入手,契合当代人的审美,打造一部既有革命主义题材的壮美,又不失戏曲本体的诗化唯美的艺术精品!
“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艺术工作者有责任将这种精神进行传承和宣扬。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更是向人民强化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成为了剧组全体演职人员的共识。
一剧空前万人巷,青年接过手中“腔”
“戏曲的生命在于传承,而一场舞台表演的生命在于观众的认同,新时代下,戏曲表演必须紧跟时代,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加入新时代的‘音符’才可以让我们的戏曲走得更好更远。”
在主创团队的选择上,本出剧目大胆起用了“青年主创人才”,为戏曲传承、艺术创演培养中坚和新生力量。只有不断地寻找在舞台上的问题,不断寻根摸底地改进提升创演质量才对得起每一名观众,对得起自己的职责。
“在整个人物的塑造上,人物内心戏的变化表演和唱腔的强弱控制是最大难点,但也是最出效果的亮点,一句唱腔、一个眼神、一个转身甚至连手指翘起的角度她都反复练习过近百次。”泰安市山东梆子艺术研究院的青年演员们一边练功,一边擦拭着额头上豆大的汗珠,地面上已经湿了一大片。
泰安市山东梆子艺术研究院始建于1953年,是从事山东梆子研究传承近70年的国有戏曲专业团体,研究院长期实施“以戏带练、以赛促练、重点培养、获奖加分”的人才培养措施,人才培养成果在山东省名列前茅,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山东梆子艺术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下一步要继续发挥文旅系统的优势,深入发掘这些精神宝藏,创排提升一批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展演展播一批红色经典剧目。贴近群众的艺术形式,让广大市民在艺术感染中接受了精神的洗礼。”导演宋惠玲目光灼灼,言语铿锵。
编辑:宫英英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