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商埠 文化市中的“两创”密码
来源:中国网作者:夏忆 2022-07-18 16:47
编者按: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向上向善的文化是我们做好基层工作的精神引领。近年来,文化大省山东致力于“美德山东”建设,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站在了时代前沿,推动了全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联合发起的山东省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主题报道活动将深入山东各地,展示“美德山东”建设给当地带来的巨大变化,切实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作为老济南的政治文化中心,济南市中区的文化积淀是不言而喻的。这里是1904年济南成为国内首座自开商埠之城的核心区;这里是济南“曲山艺海”的聚集地;这里是江北第一文化市场英雄山文化市场的所在地;这里是剪纸、济南叶雕、济南烤鸭等多彩非遗的发祥地……如此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也赋予了这片城区深厚的齐鲁文化、商埠文化。
为深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近年来,济南市中区充分发挥“百年商埠”文化历史和民间传统文化特色优势,聚焦“文旅融合”主线,开展文化遗产保护,推进多业态、多角度、多形式传统文化活化与运用,多方联动,协合并进,扎实推进文旅教事业高质量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种子处处开花,润泽市中。
业态共融 百年商埠焕新生
沿着济南市中区中央商埠区一路向前走,绿树掩映之下,一栋栋欧式风格老建筑次第坐落,墙角斑驳印记让人回到百年前的老济南。
彼时,济南自开商埠,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相互碰撞,衍生出了济南各色经济文化娱乐场所,譬如皇宫照相馆,小广寒电影院旧址,瑞蚨祥鸿记,山东万字会诊所旧址,张采丞故居,北洋大戏院……
如今百年过去,在当地政府的努力下,这些老建筑搭载多种文旅业态,消费经济模式,实现共融共生,依旧熠熠闪光。
小广寒曾是济南第一家电影院,也是国内目前现存最古老的电影院旧址;历经百年风雨,“小广寒”老建筑在电影爱好者张建军的守护下重新修缮,建设成为民办公益性博物馆与电影文化主题餐厅,实现了公益与商业的融合发展。如今它已成为济南市唯一一座电影博物馆,年度十佳创意主题文化餐厅,济南市民喜爱的网红打卡地……百年影院“小广寒”搭载餐饮经济模式和公共博物馆业态,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华丽复兴时代。
大观园曾是老济南的经济地标,已有70多年的历史,飞檐斗拱,灰瓦、白墙、红柱的外观景象让这里古色古香、优雅别致,成为老济南的标志性符号。过去曾一度落幕,2021年历经升级改造后,大观园转型为现代化庭院式购物中心,开设早市、夜市,既方便了周边居民买菜购物,也让年轻人有了新的夜晚打卡地。如今,大观园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与繁华。搭载早市晚市经济,大观园迎来活力新生。
小广寒和大观园的新生是济南市中区中央商埠区老建筑活化的缩影,它们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搭载餐饮经济、夜间经济、公益博物馆业态等不同发展模式,实现了自身的创新发展。
除此以外,在当地政府多方联合下,每年策划不同主题文旅活动,设计研学游项目,这些老商埠区的老建筑又实现了抱团发展,串联成线,成为了济南市民的网红打卡地,济南市中小学子们的研学教育基地。
譬如从2018年起,市中区推出“济南商埠老建筑红色文博研学之旅”研学品牌,其设计线路就囊括了百年商埠老建筑、多种类型的博物馆以及百年老字号等载体和文化脉络。每周,都有学子们来到这里乘坐民国风情的铛铛车,对区域内建筑、老字号进行了解,穿越式体验济南千年古城的深厚底蕴和商埠文化,并在游览过程中通过分组竞答、趣味互动等研学方式,了解济南的深厚历史与开埠文化。据了解,目前已举办600多期研学游活动,覆盖济南2万学生。
济南商埠老建筑搭载研学游,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研学教育有效结合。百年老建筑在孩子们的探索中变成一道道最靓丽的风景。
多方联动 非遗文化喜开花
作为老济南的政治文化中心核心区,济南市中区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譬如泥塑,济南叶雕,剪纸,济南形意拳,济南油旋,济南烤鸭,兴隆舞龙,珠算文化…………如何将非遗资源活化利用,真正让非遗文化走到群众中去,为人民服务,是这些年来市中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你们看我手中的面团,这样子捏一捏,捏成小水滴的形状,然后再用这个小叉子按压,你们看一片牡丹花瓣就做好了!”
7月6日下午,在市中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魏家庄传承基地,济南面塑协会副会长兼面塑传承人于恩朝如往常一样正在给社区孩子们上公益面塑课程。七八个孩子围坐着,一边听着于恩朝的示范讲解,一边拿起面团有模有样的学起来,不一会儿,孩子们手中也慢慢做出了一片片牡丹花瓣。
同样在传承基地内的另一侧,龙山陶艺制作课堂正在进行,来自市中区的十多位大学生们正在这里跟随传承人学习做陶艺脸谱。
这样的热闹学习非遗景象是魏家庄的常态,平日里每周末都有不同类别的非遗传承人来到这里教授社区居民学习面塑,陶艺,皮影戏,绳艺等非遗手工艺,而如今到了暑期,魏家庄针对学子们又推出了暑期公益非遗课堂。
在这般美好文化传承景象背后,是市中区政府近年来,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创新管理方式、引进“盒子青年”创意团队等方式,让传统文化走向群众的实践成果。
市中区文旅局副局长韩辉说:“我们引人社会力量,来发挥专业力量,由他们搭建社区社会组织资源库,组织多样文化活动,就是希望切切实实把公共文化做到居民心中。”
作为“盒子青年”其中一个服务社区,魏家庄历经一年多的实践,社区群众面对非遗文化也有了可喜的变化。魏家庄社区综合党委书记史承兵说:“一开始打电话一个个叫居民来参与非遗课堂学习,现在都主动报名了,每次一发起活动很快就报满名额了!居民和孩子们都越来越多参与,对非遗有了更深的了解,学习非遗也成为社区居民的一项日常。”
据了解,目前市中区“盒子青年”服务已经覆盖五个社区,并以此为据点,面向全市中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非遗传承人,社会组织力量和政府多方联动,让非遗文化延伸到千家万户。
扎根心灵 传统文化润校园
学校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如何让传统文化精髓与教育教学工作实实在在地融为一体?济南市中区纷纷从改革教材、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以及丰富孩子们的业余生活等方面入手,让孩子们能够真正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领悟“传统之美”。
走进济南市中区爱都小学,从门口悬挂卷轴状的“爱都赋”,教室走廊过道张贴的孩子们画的“我与孔子的对话”漫画海报,到孔子学堂里展示的古代服饰文物,再到每一间教室中的儒家典籍图书角……校园空间处处都流动着传统文化的气息。
在一年级一班教室内黑板一侧张贴着班主任陈文萍和学生们的“约定”,一张宣纸上用毛笔字写着“到学校,不迟到;穿校服,早养成;上自习,不说话;写字时,先练姿……”
陈文萍站在“约定”前向我们娓娓打来。“一级年级孩子比较小,理解能力较差,我们就模仿三字经把班规写成三字诀的形式,作为我们的约定,每天带领学生们诵读,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记住了,把这些提到的内化为生活中的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好习惯。”
这正是爱都小学践行传统文化育人的生动体现,爱都小学校长吕华介绍说,“我们把仁爱之心作为育人的目标,通过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空间,课程和活动来打造一个传统文化育人的校园环境,希望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学习,最终激发孩子们的大爱之心,爱自己,爱学校,爱祖国,爱人类共同体。”
据了解,爱都小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学习经典,文化传承”的理念为指导,提出了与学校“爱的教育”相契合的“仁者爱人”的育人目标,通过培养仁爱之心的爱都学子的核心、校园、家校、实践三条路径、知经典、知礼乐、知天地、知万物、知圣贤、知祖先、知修身七个维度,推出了论语课程、古文化课程、习礼守正课程、节气与气节课程等12个传统文化课程,实行诵经典、兴礼乐、办讲坛、传家风、办节庆、研学游、习六艺、做君子等八大行动,以培养仁爱之心的爱都学子,成为市中区富有“两创”精神的新时代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典范。
爱都小学的传统文化实践是近年来市中区着力推进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缩影。
市中区通过健全“五位一核”传统文化进校园管理机制;积极开展以“研学一体”的全区中小学传统文化进校园主题系列文化活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融合,为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每个孩子心中奠定坚实基础,取得了丰富的实效。
据了解,目前,市中区教体局已连续组织八期“市中区百日经典诵读行动”,覆盖专业教师300余人。连续组织四届区“中小学生诗词达人赛”,带动全员参与,引导每一个市中学子读诗、品诗、爱上诗词,从背诵拓展到品味运用,在诗词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遇,用诗词涵养学生的独特气质,已成为区域文化品牌活动。
传统文化教育就要从“小”下手,通过种种举措,市中区将传统的种子种在少年心中,护佑少年们的成长路。
编辑:高华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