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两创”看寿光:“美德山东”先行区的可喜变化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解放 2022-03-11 10:14

  【编者按】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向上向善的文化是我们做好基层工作的精神引领。近年来,文化大省山东致力于“美德山东”建设,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站在了时代前沿,推动了全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联合发起的山东省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主题报道活动将深入山东各地,展示“美德山东”建设给当地带来的巨大变化。

  惊蛰过后,微风和煦,“三圣故里”寿光焕发出勃勃生机。迎着扑面而来的春风,山东省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主题报道一行记者走进寿光,实地探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这块土地带来的可喜变化。

  小小“饺子宴”唤出百善孝为先的农村新现象


  三八妇女节前一天,正赶上台头镇南兵村每月一次的“饺子宴”。一早,村里的志愿者就忙碌起来,叔叔大爷们清扫村路、清运垃圾,媳妇婆婆们聚在村“两委”大院和面、包水饺。71岁的志愿者纪在兰(音)一边包着水饺一边对我们说,“俺们村民都是志愿者,只要到‘饺子宴’这天,不用村里招呼,大家都把手里活儿停下,一齐来帮忙。现在俺村里风气可好了,有啥事儿都争先恐后地参加。”

  与我们同行的寿光市政协原主席、关工委主任王茂兴介绍,2017年,寿光市试点“孝心示范村”建设,市关工委几位老干部带队,到村里亲自动手为80岁以上老人举办“敬老饺子宴”,此举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反响,受到群众普遍好评。2018年,在当地政府引领下,全市975个村广泛推广这一做法。

  走进圣城街道大仓村幸福食堂时,就餐老人已陆续离开。82岁的张岩海(音),将自己餐盘里的食物吃得干干净净。尽管每顿饭餐费只有一元,这位从艰苦年代走过来的老人,还是不浪费餐盘里的一粒米饭。“食堂的饭太好了,有菜有肉,俺和老伴天天来。”老人高兴地说,“我现在一顿能吃两个大馒头。”

  村支书张桥村向我们介绍,“幸福食堂”为村里75岁以上老人,每天中午、晚上提供两顿饭,每天不重样。

  我们了解到,自2019年始至今,寿光市市、镇、村三级联动幸福食堂已达61家。既解决了老人的吃饭问题,也帮助老人子女解决了居家养老的后顾之忧,大伙都能安心工作。

  百善孝为先。践行孝文化的“饺子宴”引发出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振兴的新做法,这一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又催生出幸福食堂、“孝德牌”、感恩行动等一系列广受推崇的农村新现象。

  北孙村是寿光市另一个小村落,沿村路一路行来,我们看到家家户户几乎都挂有红底黄字的“孝德人家”扁牌。村党支部书记张富军说,现在村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挂上了这个“孝德牌”,如果谁家没有挂,家庭子女都会找到村委问明缘由,加以改正。

  崇尚孝德之风在北孙村越来越浓烈,带来了好的家风、村风。张富军说,现在村两委的工作越来越好做,“通过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少年辅导班,帮助父母干活、春节给爷爷奶奶磕头拜年,主动做家务、给老人洗脚已蔚然成风;尤其是这几年村里硬化公路、粉刷墙面、铺设排水沟,村民一呼就到,还主动捐款,义务参加劳动。”

  文化讲堂成为促进全社会和谐发展助推器

  在寿光一路行来,我们在想,如何让中华优秀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在这片土地上持久传承,从而激发起崇德向善的巨大力量,形成内化于心的内生动力?

  王茂兴说,一代人有一代的使命,抓住了干部、年轻一代和中小学生,就抓住了文化传承的根本,而文化讲堂就是做好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

  据悉,从2015年开始,寿光儒学讲堂、国学讲堂、道德大讲堂……如雨后春笋遍及各处,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热潮一浪超过一浪。

  不过,一开始路子很艰难。

  没有队伍怎么办?那就培训骨干,以点带面。2015年10月,寿光市关工委联合文明办等单位,以退休干部、教师为主体,组建起了400余人的传统文化志愿者讲师团,市领导带头学,带头讲,并从2016年1月开始,在15处镇街同时开展传统文化普及学习工作。

  缺少资金怎么办?那就多方设法,集腋成裘。缺什么也不能缺了文化,寿光市经过研究,由财政拨款300多万元;企业、社会共同捐资,为建设各类文化学堂添砖加瓦。

  没有教材怎么办?那就找专家,自己编。在专家指导下,寿光市关工委编印了以《弟子规》《孝经》《寿光二十四孝》等为主要内容的《孝德教育读本》26多万册;编写出版了《四书导读》《新时代君子之道》;联合教育部门专门编印了《童蒙养正》《修身养志》两本文明素养读本,面向全市7万多名中小学生进行发放学习。

  没有成熟经验怎么办?那就脚踏实地,进农村、进学校、进家庭、进机关、进企业。在社会实践中蹚出一条路来,不怕有错,只怕不做。

  圣城小学自2016年9月开始,面向周围社区,每周开办公益圣贤学堂,至今已举办85期,有12500多人次的学生、家长、教师来校读经典,分享读书心得,传承中华美德。校长韩高波深切感受到了传统文化教育给学校师生、家长的巨大变化,他说,将传统文化引入学校文化、课堂教学,老师成了传统文化大“家”,学生成长了,知礼仪,懂感恩,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

  仙霞集团是当地一家著名服装生产企业,走进这里,随处可以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仙霞员工的一天是从诵读经典开始,一年四季每个工作日早7:15,各公司全体职工同一时间、同一内容、不同地点分别进行《弟子规》《孝经》《朱子治家格言》等传统文化晨诵,中层骨干人员每周一次专题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中华传统经典,企业在搞好生产的同时,成为了一所职工大学校。

  办公楼的每一层大厅里,设有专门放置传统文化读本的桌子、书架,免费向公司职工和社会各界人士开放,只要是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免费取阅。

  据了解,企业依据《弟子规》编制了很多规范。专门设立“孝亲奖”,每年春节、清明、中秋都为每个职工发放现金,让职工尽孝、恭亲。职工中只要家有80岁以上老人者,企业每年春节都会派公司领导前往探望,送上慰问金和生活用品。对企业退休职工,公司更是关爱有加,为他们印制了《退休职工档案》,每年厂庆都把退休职工请回“老家”同庆同乐。

  “通过在实际工作中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职工的向心力,提供了企业的软实力和核心精神力。”仙霞集团的负责人说。

  家庭和谐带动风正气顺的社会风尚


  在北孙村,小朋友张明(化名)的一段故事成为当地的佳话。

  张明奶奶和妈妈因家庭琐事,一直有很深的家庭矛盾,村两委多次进行调解没有明显改善。在村两委开展的每天读经典活动推动下,上幼儿园大班的张明每天在家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在他的带动下,妈妈也开始了解认识传统文化,村里开设的“家长课堂”也经常去听。不久后,大家发现妈妈有了变化,那年春节,媳妇主动给婆婆磕头拜年,从此,婆媳之间矛盾释然。

  “家和万事兴”。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细胞,重视家庭和谐关系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在寿光市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常年活跃着这么一批人,有德高望重的退休老干部、有教育、司法、卫生等部门离职和在职职工、有个体工商业者等社会各界人士,他们就是寿光市婚姻家庭志愿者,这支队伍现在已经发展到300 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婚姻调解志愿者。

  志愿者孙女士说,婚姻调解是很难做的一项工作,但凡来离婚的都没有好心情,往往情绪激动、连哭带叫、连吵带闹,有的甚至动粗。“我们抱定一个想法:为了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再苦再累也值得!”

  300多人的志愿调解队伍,分为20个小组,在民政局婚姻登记处设立了8个调解室,对前来办理离婚手续的夫妻进行调解,轮流值班,常年不间断。工作中,志愿者们注重依法、依理、依情进行调解,通过“引导分流,倾听判断,说服教育,跟踪回访”,较好地促进了家庭社会和谐。通过婚姻家庭辅导,表面上离婚率降低了,深层次却促进了家庭婚姻观念的提升。

  办食堂、开讲堂、读经典、促和谐……作为“美德山东”先行区的寿光,通过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的一系列举措,谱写了县域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篇章,“寿光模式”正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路上一颗耀眼新星。

 

编辑:张晓芮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