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虚词真的“虚”吗

——古诗文教学中虚词的作用与诵读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陈小珍 2019-08-30 13:11

  摘要  古诗文教学普遍忽略虚词,对于虚词在表达语气、传达情感态度、营造意境、增强音律之美等方面重视不够,导致对古诗文的理解不透彻,甚至偏离。要准确理解虚词的作用,必须引导学生借助诵读的方式去揣摩虚词的意味。

  关键词  古诗文教学虚词诵读

  作者  陈小珍广东肇庆市鼎湖中学,语文高级职称。  

  虚词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它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于是,古诗文教学就出现一个普遍的倾向,即把教学的重点几乎全放在文言实词的推断、理解上,而对于虚词讲解仅停留在解释、纠缠其在句子中并列、承接、递进、修饰等作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全国卷高考考点的调整,许多老师在古诗文教学中,对文言虚词几乎是能避就避,忽略了虚词在文中充当的重要作用。尽管从字面意义来看虚词是无意义,但文言虚词真“虚”吗?这种看起“虚”的文言词语,以精炼为准则的经典诗文大量出现?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其实,文言虚词除了在文中连接句子成分之外,还充当更重要的角色,它可以表达不同的语气,传达情感态度,营造意境、增强音律之美。而且,笔者觉得要揣摩文言虚词的这些作用,必须借助诵读,才可以以可听、可感的声音来感知虚词的质感,化虚为实,这样虚词才不“虚”,才真正体会到古人写作时充沛的感情和鲜明的态度。

  清人袁仁林《虚字说》中华书局,2004年认为:当其言事言理,事理实处,自有本字写之。其随本字而运以长短疾徐,死活轻重之声,此无从以实字见也,则以虚字托之,而其声如阁,其意自见。故虚字者,所以传其声,声传而神见焉。

  下面,笔者略举几例谈谈古诗文中虚词作用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一、古诗文中虚词表达强烈的语气   

  《诗大序》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古诗文中的“嗟叹”“永歌”往往就是借助虚词来表现。

  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文共用21个“也”字。“也”虽然是虚词,没有太多具体的意义,语气不尽相同,但在文中表达了多种语气或陈述(用于描述景物),或肯定(用于介绍人名)或感叹(用于直抒胸臆)。有描述景物之“也”,表陶醉语气;介绍人名之“也”,是得意语气。南宋学者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欧公文亦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原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原说是陈述句,改句则陈述中有感叹,不但语句简练了,而且表现出陶醉山水间之意。又如“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其实是暗示命名的深意,也表达了作者得意的心情,如果将句中的“也”字去掉,就难以体现作者的语气和情绪。因此在诵读课文时,表不同语气的“也”读法也应有所变化。

  中华吟诵协会秘书长、著名吟诵家徐健顺教授在《汉诗文的读法符号与吟诵的方法》中就谈到了古代文赋的读法中必须遵循“虚字重长”的规则。他在《吟诵教程》中举例分析了《论语学而篇》(十五则)中虚词的吟诵及意义。

  如,《论语·学而篇》第三则,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删去句中的虚词“矣”并不影响句意,但删去之后,很难表现孔子对巧言令色之人的严厉批评,“矣”强调了他们几乎就没有仁。

  第四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中的两个“而”字也是非常重要,必须重长吟。只要我们联系曾子杀猪、曾子衣敝衣以耕,拒不受禄的故事就能大概了解曾子的个性,他对于失信、无功受赠的行为是非常憎恶的, 孔子也曾评价他: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所以当曾子说出以上那些话时,语气是非常峻切、严肃的,只有重读长吟才能还原曾子的性格。

  二、古诗文中虚词表达强烈的态度情感

  如《论语》第十则: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要体会子禽和子贡对于孔子的态度和感情有什么不同,非得重点诵读对话中的虚词不可。子禽的问话用“……与?抑……与?”用了表选择的疑问虚词,这看出他对孔子的不了解,因为不了解所以他对孔子持怀疑态度。子贡的回答也体现其鲜明的性格和态度。前几个句子“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没有用一个虚词,可以看出他很生气。而后两句“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却出现了“也”,“之”“其……与”“乎”等虚词,表明子贡为自己先前对同学子禽发怒而后悔,所以使用大量的虚词来放缓语气,缓解尴尬。同时表现其对孔子的崇敬、亲近。

  如《论语》第十三章,陈亢就直接问孔子的儿子伯鱼,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否特别给他这个儿子开过小灶:子亦有异闻乎?”第二十五章陈子禽也是直接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责备他并说: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并反问他:“如之何其可及也?”通过虚词的使用,子禽、子贡两人的个性跃然纸上。

  从徐教授的吟诵课程得到启发,笔者在古诗文教学特别关注虚词在传达感情方面的作用,并引导学生通过吟诵去感悟。

  例如在教授《诗经·卫国·氓》时,笔者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作品中女主人公的感情在哪一节开始出现了大的变化起伏?你从哪里看出来?

  开始的时候很多学生根据注释认为是第四女子对男子的怨恨或第五节女子的自诉不幸。

  笔者我引导他们关注文中的虚词时,许多学生很快反应过来,准确回答出是第三节。

  因为第一、二节几乎没出现过一个虚词,这两节写男子约婚、女子出嫁,对于女子来说是最美好、甜蜜的时光。第三节还未出现婚变,却出现了大量的虚词。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诗经·卫国·氓》“兮”和“也”在短短的8句话里出现了6次,这不是作者的无心之笔,而是作者有意强调之处。所以关注这些虚词,通过重长诵读才能体会到主人公的心理情感变化转折点。

  又如李白的《蜀道难》开头第一句重复使用3个相同语气的虚词“噫吁嚱”进行咏叹,“危乎高哉!”中就用了虚词“乎”“哉”表达强烈的感情——对蜀道之难的感慨,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所以在诵读时,要特别重读、高读,以体现蜀道之高陡,表达其强烈的情感和气势。    第二段最后一句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同样出现了虚词“乎”“哉”,却表达了对入蜀朋友的担忧,劝阻,语气变得舒缓、低沉。

  

  在教学中,必须关注、重点诵读文中虚词,特别是对话中的虚词,才能准确地揣摩出人物的个性。

  例如,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这是一篇是对话式的论说文,梁惠王和孟子的语气、心态通过虚词表现得淋漓尽致。开头第一句,梁惠王就对自己治国业绩作了评价:“尽心焉耳矣”,“‘焉耳矣3个虚词连用于对话中,难道不是很啰嗦吗?”其实,此处连用虚词表现了梁惠王自我评价之高,诵读时应吟出其得意自满的神态。而“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两句中的虚词“也”所表达的语气又有所区别。前一句表达孟子对梁惠王恳切劝谏之意,后一句则以排比句式列出实行仁政的具体做法后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此处的“也”则表达非常肯定,不容置疑的语气。吟诵这两个“也”字时,声音的高、低、快、慢应有区别。

  三、古诗词中虚词还起着增强音韵之美营造意境作用

  王勃的《滕王阁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若删去其中两个看起来没有意义的虚词,改成“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那就少了不少韵味。原句节奏从容舒缓,音韵十足,吟诵时能唤起读者的形象思维;而改动后的句子则显得节奏紧迫,少了悠远舒缓之感。并且从意境上来说,改动后的句子把“落霞、孤鹜、秋水、长天4四个意象置于一个绚丽的画面中,但画面没有突出谁,所以意境画面感不强。而加了“与”“共”两个虚词,就突出了“落霞”“秋水”,“孤鹜”“长天”成为衬托;并且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表现一种动静结合的绚丽之美。如果删去“与”、“共”二字,文中的意境就不可能达到如此鲜明的程度。 

  可见,古诗文中的虚词是古人语气、情绪、态度、感情等再现的重要载体,我们在教学、鉴赏中要利用好这个凭借,通过诵读,深刻理解、体会古人所传之深情、所达之真意、所表之意境。

编辑:李晓梦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