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吟诵传播的当代价值和可行性传播路径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孙琳 2019-08-30 13:08
摘要 吟诵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门绝学,是中国传统的“美读汉诗文”的读书法。现在会吟诵基本上是八九十岁以上读过私塾的老人,属于典型的冷门绝学。吟诵作为一种欣赏和教学古典诗文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为历代国人所普遍采用。同时,它也是民族音乐的基础,其创作更有益于身心健康和养生保健。此文系统分析中华吟诵在当下传承价值、学习吟诵的意义,以及青岛大学吟诵传播和推广介绍,并对当今时代和社会大背景下吟诵文化传承的途径进行探索。
关键词 中华吟诵;传统文化;传播路径
作者 孙琳,青岛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华吟诵和传统文化传播。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访问学者,青岛广播电视台广播播音员主持人专业考评评委、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首都师范大学“中华古诗文吟诵和创作”传承基地实验学校指导教师、青岛电视台《吟经诵典》节目点评专家。
一、厘清几个与“吟诵”有关的名词
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所积淀的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基因和话语养分。比如“吟”字,据考证,“吟”字早在先秦文献典籍中就出现,其义训为“歌”,即“歌唱”。《庄子ž德充符》曰:“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增韵·侵韵》中指出,“吟,哦也,咏也。”《毛诗序》说“吟咏情性,以风其上。”沈括《梦溪笔谈ž卷五》中说“古诗皆咏之,然后以声依咏以成曲,谓之协律。”通观以上方家的观点,“吟”即“咏”,就是拉长了声音歌唱。
“诵”,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称“诵,讽也。徐锴曰:‘临文为诵。’”《周礼·大司乐》曰“兴道讽诵言语。”这里的“讽”指背文,“诵”指以声节之。《礼记·文王世子》中有“春诵夏弦”。《国语·楚语》中还有“宴居有师工之诵”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中有句:“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诵”。“诵”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是“用有高低抑扬的腔调念。”如诵读、背诵、诵诗等,成语有讽德诵功、昼耕夜诵、家弦户诵、过目成诵等。英语可以译为“recite,chant,repeat”。
“读”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读,诵书也。”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是“依照文字念”。《公羊传·定公元年》曰:“主人习其读而问其传。”《论衡·谈天》曰:“相随观读,讽述以谈。”“读”还有一个古音念“dòu”,旧指文章里一句中间念起来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如句读。古代诵读文章,分句和读,极短的停顿叫读,稍长的停顿叫句。
“诵读”一词出自《三国志·吴志·阚泽传》,原文是“(泽)常为人佣书,以供纸笔,所写既毕,诵读亦遍。”诵读指读出声音来,诵读诗文。与它相关的词语有朗读、吟诵、告诵、朗诵、覆诵、诵习等。
二、中华吟诵的文化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文化,即自然的人化。而文明,则是文化当中的积极部分。在现代社会,弘扬传承吟诵这一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和应用价值。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之一的吟诵——中国古代传统读书法,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先,吟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古诗词的记忆,这是最直观的教育价值和应用价值。古诗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瓶颈。随着高考政策向传统文化倾斜,老师们必须找到办法让孩子们喜欢古诗文。吟诵乃良方也。传播吟诵,涵育煦濡,惠及童蒙,育化无垠,泽被后世。
其次,吟诵可以健身养心。吟诵有助于心理和智力的治疗。吟诵是由内向外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是与人交流的一种个性化方式,这使得吟诵具有其他音乐治疗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可广泛应用于人际交往、语言能力开发、养生保健等领域。
再次,弘扬传承中华吟诵文化是提升我们文化自信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有益于青年一代文化自信培育机制的养成。同时,推动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和现代化研究,激发兴趣,加强记忆,传习雅言之道,养成君子之风!
三、研究视角和研究路径
自古读书皆吟诵。作为古代的基本教学法,中华吟诵文化在新时代有新的传播价值和传播意义。吟诗是古人的生活常态,即兴歌唱,即兴吟诗是文人的生活方式。吟诵是汉文化的意义承载方式和传承方式,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系统。新时代我们既要传承传统吟诵调,又要传播和发展普通话吟诵调,将汉语语音的意义、依字行腔、依义行调、汉字音形义一体的体系通过吟诵展示和深化认识。
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文化3个维度对中华吟诵研究进行阐释,在当代文化合力中,可以从某个传统吟诵调切入进行梳理和分析。例如,从“山东古调”入手研究,重点探究李炳南先生使用的传统读书调——“雪公调”如何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及其吟诵旋律产生机制。通过句型与句调的关系深入挖掘“山东古调”吟诵语音的意义、近体诗的声韵含意及传承可行性路径。
李炳南(1889—1986),山东济南人,号雪庐,是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德成的主任秘书,解放前随其赴台,并在台湾传播“山东古调”读书法,被称为“雪公调”或“雪公读书法”。雪公调是山东古调的典型代表,是中华吟诵的一个重要学派。雪公调代表着19世纪后期齐鲁大地的传统读书音,李炳南先生幼年在济南读书时的山东吟诵古调,虽是大陆济南地区吟诵调,但是在台湾生根开花,现在又传回大陆,重新进入人们视野。这个文化现象本身就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尤其应对“雪公调”吟诵的调式、行腔、节奏、旋律进行田野调查,形成系统理论,并对“吟诗钟鼓”等吟诵礼仪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
四、中华吟诵的可行性传播路径选择
首先,在构建中华吟诵话语体系的过程中,始终要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和灵魂,而不能充当西方文化理论的“搬运工”。中华吟诵是中国广袤大地古代传统读书方法的统称,是典型的冷门绝学,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语言学、历史学、音乐学、文学等交叉学科的产物,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我们应该运用新方法、新传播技术和寻找新路径在新时代将中华吟诵文化发扬光大。
其次,坚持既从中国已有的文化资源出发,又立足与时代的高度来建构中华吟诵话语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把中华文化中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和思想理念弘扬起来。挖掘和阐释就是要以这样的文化观为基础。”我们有理由相信,富有学术魅力和活力的中华吟诵话语体系,既是中国文化的充分体现,又是能通国际对话的当代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宏伟之音。
五、青岛大学推广传播中华吟诵的路径
青岛大学一直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从2017年开始成立“青岛大学齐风吟诵学社”,并选派优秀老师参加山东省语委办组织的“经典诵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骨干教师培训班”。在培训中系统学习吟诵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古诗文吟诵方法,徐健顺教授亲自授课,省语委李志华主任亲自带班指导,收获颇丰。
培训结束后,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一)成立青岛大学齐风吟诵学社
青岛大学齐风吟诵学社是青岛大学吟诵研究机构,在山东省高校吟诵研究中位居前列。
齐风吟诵以青岛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牵头组建,整合学院中华吟诵骨干师资,同时吸纳文学院、国际学院、国学院、音乐学院等相关学科和优质资源,在全校范围内招贤纳士组建多学科研究团队,致力于中华吟诵的传承与推广研究,努力打造青岛市吟诵研究的学术高地。
自古读书皆吟诵。我们既倾心总结唐文治、赵元任、叶圣陶、朱自清等众多前辈学者的研究,又学习叶嘉莹、周有光、赵敏俐、徐健顺等当代学者们的治学之道。
齐风吟诵学社以青岛大学研究中华吟诵的骨干教师为主,同时聘请校外吟诵界专家为学术顾问和兼职教授,组建团队形成中华吟诵传承研究的核心力量。一方面,我们不定期邀请相关专家来校讲学、做报告,在学术前沿上起到引领作用。另一方面,致力于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研究和传播,承担起青岛高校应有的责任,努力尽己微薄之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面向青岛市大中小学校,面向社会各界传播吟诵,继往圣之绝学,振中华之精神!
(二)如今重振读书声,齐风吟诵展锋芒
成立青岛大学齐风吟诵学社后,所有活动均由青岛大学研究吟诵专家指导,自成立以来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且颇具影响力的活动。
2018年6月,齐风吟诵学社拍摄录制了首部吟诵作品《诗经·小雅·采薇》,由青岛大学选送参加“读中国”山东省大学生诗文诵读大赛,并获得本科高校组三等奖。
2018年6月,开展“吟诵进课堂”系列活动。中心吟诵研究专家孙琳副教授应邀前往青岛市市南区实验小学为二年级同学们上了一堂“吟诵与国学教育”的公益课程,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课下,孩子们围着孙老师问这问那,表现出了对传统文化和吟诵的浓厚兴趣。
2018年7月,青岛大学齐风吟诵学社受邀为参加全国新闻学教学科研研讨会的专家学者表演吟诵作品。传习着来自先秦千年的圣雅之音,承载着历史岁月的沧桑洗涤,博得了与会专家学者的阵阵掌声,得到专家学者们的一致肯定和好评。
演出结束后,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和艺术学学部副秘书长兼新闻传播学科召集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新闻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郑保卫教授,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丁柏铨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周勇教授,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强月新教授,上海大学博士生导师郝雨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刘洁教授等学界前辈均接受齐风吟诵学社的专访,并一致肯定齐风吟诵的节目水准和演出的文化内涵,并指出吟诵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应该在新闻传播学子中推广,涵养其文化内涵。
2018年9月,“齐风吟诵”微信公众号正式运营,通过新媒体传播和推广中心的各项活动,传播吟诵知识,让更多人尤其是年青一代了解吟诵。
2018年11月,青岛大学齐风吟诵学社在孙琳老师的指导下参加“2018中华经典吟诵大会”,参赛作品获得优良,并获得“吟诵传习人”和“网络人气作品奖”。
2019年6月,齐风吟诵学社参加青岛吟诵大会,录制吟诵作品并在青岛电视台《吟经诵典》节目播出。
(三)推进“吟诵名家进校园”等学术活动
青岛大学积极推进和开展“吟诵名家进校园”活动。2018年9月,青岛大学夏季学期高端学术讲座邀请了著名吟诵专家、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青岛大学优秀校友徐健顺来校讲座,题为“吟诵与中华文化精神传播”,吸引了校内外近两百位吟诵爱好者慕名前来。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赵秀凤亲自主持并致欢迎辞,聘请徐教授为“青岛大学齐风吟诵学社学术顾问”,并为其颁发聘书。次日,徐教授接受了齐风吟诵学社和青岛大学新媒体的联合采访,高屋建瓴做规划,一心一意谋发展,为我们今后的工作建言献策。
(四)强化吟诵的学术研究工作
吟诵中心积极申报吟诵研究课题。2018年10月,吟诵中心申请关于吟诵传播研究的“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获批立项。我们还将陆续要求国内外高水平专家来校讲座,为吟诵研究和齐风吟诵学社的发展出谋划策。
将学术研究成果应用于吟诵推广中。选派专家作为青岛市学生吟诵大会、青岛电视台首个吟诵节目——《吟经诵典》节目点评嘉宾,录制了数期古诗文吟诵作品的专家点评。2019年3月起为青岛市九三学社开设《<诗经>吟诵》系列讲座,受到青岛市九三学社社员好评。
(五)重视吟诵视频的影像化纪录
齐风吟诵学社从创建之初就特别重视吟诵视频的影像化纪录。因为吟诵本身是口耳相传之传统读书法,要推广社会大众,影像化纪录必不可少。我们在没有经费支持的情况下,完全依靠吟诵志愿者,拍摄了一些专业化吟诵作品,如《诗经·小雅·采薇》《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论语·学而第一》《诗经·小雅·鹿鸣》《诗经·秦风·蒹葭》等,丰富了同学们的文化生活,并有效展示了我校新传学院的特长。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我们还积极争取与青岛市教育局和青岛市语委合作,参与“青岛市吟诵学会”筹建和发展相关工作,努力为青岛市吟诵的研究和传播尽绵薄之力。
社会学家甘斯曾指出,“传播不仅呈现对现实的判断取舍,还包含价值观或偏好的陈述。”中华吟诵作为一种语言传播方式,它的优势在于能够把一个时代的思想精华、文明成果传播开来,流传下去,成为后世的文化精神。因此,理解中华吟诵的文化传承意义,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先进文化导向也是时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徐健顺:普通话吟诵教程[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陈少松:古诗词文吟诵导论[M],中华书局,2017.
[3]朱立侠:唐调吟诵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4]赵元任、程曦吟诵遗音录[M],秦德祥等整理,商务印书馆,2009.
[5]徐健顺主编:我爱吟诵[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6]张胜冰等:世界文化产业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7][英]安东尼ž吉登斯:社会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8][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编辑:李晓梦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