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湘语 吟诵传承概况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曹 琴 2019-08-28 15:20

  摘要  湖南历史上为荆蛮、扬越、南蛮等少数民族聚居地,远古有蚩尤、九黎、三苗、驩兜等部族;春秋时期,楚人入湘后,境内乃有大量的蛮族和巴人;汉唐时期,蛮族势力仍遍布各地。长时期来,生活在湖南的少数民族,所持语言,除了苗族语、侗语、土家语等民族语外,也同时使用湘语、西南官话、赣语等方言,此为湖南方言一大特点。再就湖南地形而言,北阻大江,南连五岭,西接黔蜀,属山多于水之区,重山迭岭,地质刚强。丰富多彩的方言滋养了湖南人的文化和倔犟性格。方言是地域文化最显著的标志,最能真实反映某一时期地方色彩和乡土人文气息,而长沙方言又是湘方言最具代表性的方言。其中又有老派和新派之别。老派音类多,新派音类少。从多到一,说明其容易;从一到多,说明其不易。此文着重介绍作为语言活态的方言吟诵。

  关键词  湘语;吟诵;传承

  作者  曹琴,字绍云,女,70后,湖南长沙人,本科,民革党员。现为中央民革书画院理事、中华吟诵学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湖南吟诵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长沙中山书画院院长等职。少时从养父陶仙老学习外语佛学;青年时又从虞逸夫、何泽翰、王孟林诸老习书,近而立之后,转攻文史、诗词、从义父翼云老请益;不惑之年,由湖南作协推荐赴鲁迅文学院青年作家班进修,20122013年,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生课程班,常向张荣庆、张国辉老师请教。文章与诗词联在国内外刊物发表。

  一、湘语吟诵的传人

  吟诵是介于念读和歌唱之间的中国古典诗文的一种口头表现方式,是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既是湖湘地区老一辈文化人诵读和欣赏诗文的读书方法,又是创作古诗文的写作方法,至今仍有很多老知识分子吟诵古诗文。多年来,笔者接触到不少擅长吟诵老先生和听过湖湘前辈不少吟诵录音,这些宝贵资料对研究湘方言吟诵文化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对音韵学、训诂学等学术研究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湘语吟诵的前辈中,湖南师范大学古典文学教授何泽翰(19172005),其吟诵古雅、醇厚、悠远、绵长,他常端坐在书堆里,有时眯上眼睛哼着,有时认真倾听学生坐在一旁啃着那些无标点的古文,随后会轻轻诵念一遍。通过他那特有的抑扬顿挫,高低缓急的诵读声音,使学生顿觉文章的气势贯通,毋须再去寻求标点。现香港李明教授保存有何老的录音,包括杜甫《曲江二首》、贺知章《回乡偶书》,这些典型的湘音吟诵,让人感到十分亲切和敬佩。目前已有很多学子正在奉为经典般学习何泽翰先生的吟诵。

  原湖南省诗词协会常务副会长刘人寿(19262013),湘潭人,擅长音乐,尤长于笛子演奏。他的吟诵有浓厚的湘潭乡音,由于他精通音乐,吟诵时自然另一番风味,旋律优美,又佐以手势,让听众无不啧啧称赞。他曾在一次诗会中谈到:“吟诵是汉诗文的活态,诗词自诞生之日起,便与韵律分不开,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古诗文不吟,就像白开水一样寡淡的。”生前他曾强烈呼吁,传统吟诵必须好好传承下去,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

  长沙是湘语吟诵的重镇,目前仍健在的老吟诵家还有王俨思、史鹏、谢凯、刘克醇、陶先淮、熊治祁、潘信之、罗传学、刘洁醇、雷太来等;常德、怀化、益阳等各个地区还有一些吟诵老人和爱好者。他们的吟诵有的是家传,有的是读书时,国文老师所教。刘克醇老就是典型的私塾吟诵调,少年时他曾从陈天倪先生学过国学。王俨思、陶先淮两位长者,他们除了家学渊源,是典型学院派吟诵,且又善于创作诗文;从事语文教学一辈子,吟诵起来字正腔圆,铿锵悦耳,韵味十足。

  健在的这些老吟诵家,一般都是自幼学起,但也有个别例外的,株洲的雷太来老师讲过自己晚年学习吟诵时的故事,非常动人。他的母亲从小就会吟诵,在90高龄时,常卧床休息。文学修养极高,但不惯吟诵的雷老,此时已年过花甲,晨昏侍奉老母,相对寂然,母亲就要儿子学着吟诗,吟诵得好时,就含笑闭目静听,若某处吟诵得不妥时,老母亲就睁开眼睛,看看儿子,示意他再吟。她常要儿子吟诵《长恨歌》《琵琶行》等歌行体等长诗,母亲也一字一句认真听着,好像自己回到儿童时代听着她父亲教诵诗歌一样。

  可以想见:当雷老按照老母的示意,重新依字行腔、声情并茂地再吟诵这段诗歌,从而获得老母满意的微笑时,是一幅多么温馨的家人行乐图!原来,吟诵还有侍亲尽孝的功用。雷老的叙述,可以说是“老莱娱亲”的另一版本,十分感人。

  除此之外,据说吟诵还有强身健体,益气延年的特殊功效,仍活跃在吟坛93岁的史鹏老先生便有此体会,他一直致力于抢救、保护和宣传吟诵以及吟诵教学工作,至今不辍。

  史老出生在一个世代书香之家,他祖父绍筠公出生于清咸丰六年(1856),在湘中是一个颇有名气的秀才。因为史鹏先生的父亲常年在外工作,所以他和哥哥史穆从小就由祖父启蒙课读,有时也接纳二、三好友的子孙一起课读,形成一个小型的家塾。这种小经馆式的家塾,学习起点远比一般私塾为高,更讲究诗文吟诵。因为他们深知吟诵是读书的最好方法,几千年来从未间断。他祖父的吟诵调尤为出色,史老便是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对史老学吟诵更有利的条件是,他母亲是有“独步江南”之称的大名士蒋荃老的独生女儿,自幼听惯了其父的吟诵之声,因而也长于低吟曼诵,特别是对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吴梅村《圆圆曲》以及《红楼梦》中的《葬花词》等尤其熟悉。她体弱多病,常躺在床上看书吟诵,怀中抱着不满2岁的史老,耳濡目染中,孩子也就用不清楚的齿音跟着吟诵。

  史老后来告诉学生,当他发蒙之后,见到《长恨歌》《琵琶行》等文字时,真有“如见故人”之感。这就是史老接触吟诵之始。另一个条件是,当其兄史穆在湖南国学专科学校就读后,授课老师有刘膄深,宗子威、罗元鲲、王啸苏、李肖聃等名家,从他们那里学会了各地方言的吟诵腔调,并时常模仿给弟弟听,使史老又多受到一种影响;再加上他父亲(一位能默写全部《左传》的老人)假期归来,也对两个儿子讲解《左传》,更是收效极大。他们兄弟回忆说:“父亲讲课时,声调极富感情色彩,确是声容并茂,听了之后,似乎全文已熟了一半”。

  史老真是幸运,生长于这样的读书家庭,受着长辈这样的熏陶、教诲。因此,他能总结前辈传给他的吟诵要领,即诗必吟,文必诵,吟诵时必须随诗文气势而抑扬顿挫,有疾有徐。必长吟始能会诗之情,必朗诵始能舒文之气。吟诵烂熟于口,文义自烂熟于心。心熟口能畅,口畅文自通。强调读通、读透作者的思想,才能增加个人学养。史老这些经验之谈,已得到普遍认同。2009年10月,第一次中华诗词吟诵活动周在北京召开,史老成为湖南唯一被邀请的正式代表,被公认为是湘语吟诵最重要的传人之一。

  二、湘语吟诵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后,湖南诗词协会长沙诗人协会长沙嘤鸣诗社等诗词组织对诗词吟诵做了大量工作。继中华吟诵学会成立后,各地吟诵组织如雨后春笋,相继成立,对传承推广吟诵起了很好作用。2013年,中南大学率先成立中华经典吟唱研究与传播基地,并敦聘史鹏先生为基地湘语吟诵首席专家。该吟唱基地成立之后,其骨干成员致力于吟诵的学习、传播、教学,不仅活跃于大学校园文化、社会文化活动的舞台,还走进中小学创建吟唱实践教学基地,赴边远地区的中小学进行吟唱支教,还致力于两岸四地大学生吟唱交流,多次往返两岸四地,并于2015年中秋节期间,邀请两岸学子在中南大学成功举办为期8天的“潇湘情中华韵两岸四地大学生吟唱文化交流节”,台湾、香港、大陆媒体反响热烈。此外,中南大学吟唱基地还多次迎请国外、港澳台及大陆各地专家到中南大学授课。五年来,中南大学中华经典吟唱研究与传播基地在校方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一系列活动,以及师生们无私奉献的热情,为推动湘语吟诵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与此同时,着手于湖南方言保护和方言吟诵的湖南卫视著名主持人汪涵,以高屋建瓴的眼光,推出了湖南方言保护响应计划。私人已投资数百万,以11个团队的兵力,计划建成方言库,一俟建成之后,即献给国家博物部门。他对方言吟诵所做的贡献功不可没。

  当然,湖南吟诵工作仍然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长于吟诵的老人相继辞世,抢救性的资料采录工作亟待进行等等。而开展这些工作,必须有组织机构始能推动。如成立省一级吟诵学会,按民政部门有关规定,其负责人(法人代表)年龄必须在70岁以下。否则,只能组织二级学会、挂靠于某一级学会之下。为此,史鹏老先生作为中华吟诵学会专家委员会专家,曾与数人洽商未果。在形势逼人下,经各方协商决定,先以二级学会名义,挂靠于汪涵任会长的省播音主持人研究会,于2015年9月14日正式成立湖南吟诵学会,年已90高龄的史鹏则暂任会长,中南大学杨雨教授、湖南卫视主持人汪涵则分别担任第一、二副会长、曹琴任副会长兼秘书长,主持日常工作。至此,湖南吟诵工作进入正常开展阶段。各方面的紧密配合尤为良好。如去北京参加中华吟诵活动周,杨雨副会长率中南大学中华经典吟唱团参加演出;如去常德、怀化、株洲等地市采录,汪涵副会长派出人员及车辆设备,协作进行。其他日常工作,如开办培训班、史老在家定期讲授诗词吟诵、曹琴经常奔赴各小学、中学讲授吟诵,并带领团队做吟诵公益传播等等活动,均得到各方的好评。至目前止,湖南省内如怀化、常德、益阳、株洲等地,均较好开展了吟诵工作。

  省外还有很多湘语吟诵家,如河南林从龙、北京周笃文、香港李明、湖北侯孝琼、劳在鸣、福建刘庆云等,均与湖南吟诵学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从湖湘这块热地走出,远离家乡,现已年逾古稀,仍以热爱乡土的赤子之心,正在不遗余力地传承湖湘吟诵调。林从龙先生在全国各地讲学,已数百次,他和众多文人、学者都特别强调,吟诵古诗文;必使用方言。自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只强调“车同轨,书同文”,并未说要“语同音”。几千来作为地域文化的方言是受到保护,才能传至今日,我们必须重视母语源流,以利于语言发展。

  在漫长的几千年岁月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很大程度上就是靠方言来传承、发展的。我们深深感到,在语言交流中,普通话感到顺畅,而方言则感到温暖。各地方言在实际生活中有两种:一种是偏僻之地的土方言;一种是市镇间交流较多之处,略带官话的方言。一般所指的方言是后一种,即俗所谓的“打官腔”。人际语言交流,就是赖此完成的。

  前人常说:“幼而学,壮而行。”(《三字经》)我们要推广方言吟诵,就必须大力推行“吟诵进校园”,为此,在庆祝2017年六一儿童节时,史鹏先生特编了一首《吟诵歌》赠给小朋友。现将全歌抄录如下,作为此文的结语 

  人际交流法,多靠语言行。语言多种类,五采竞缤纷。学了中文后,还要学外文。使用普通话,方言要保存。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古今的关系,发展与传承。几千年典籍,页页记分明。古人怎么读,全靠诵和吟。眼睛看文字,耳朵听声音。汉字真好看,会意又象形。诗文真好听,韵律最传神。掌握诗文吟诵后,懂得方言懂得吟。试听(那)抑扬顿挫好旋律,依字行腔好声音,体会诗中情与景,理解作者意和心。悦耳又顺口,自然记得深。吟诵真是好方法,难怪古人学得那么精,难怪今天举国上下都强调、一定要恢复发展与传承。道理已懂得,所贵在实行。从今吟诵进校园,到处都是读书声。

  

编辑:张晓芮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