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吟且诵学古诗”校本课程的研发与实施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韩立菊 2019-08-30 13:52
摘要 “且吟且诵学古诗”是指在小学阶段古诗文的学习采用吟诵教学法,师生一起在反复诵读、进入诗境、曼声长吟中学会各种文体的中华古诗文的吟诵方法,并会吟诵《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小学生必背古诗文。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实验小学开设“且吟且诵学古诗”校本课程,通过课程研发、课题研究、课堂教学多措并举,让师生共享国学经典,领略吟诵之美。
关键词 古诗文;吟诵教学法;校本课程;多措并举
作者 韩立菊,山东省济南市实验小学,副校长。工作26年来,先后评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国新教育实验先进个人、全国敬业奉献好人,山东省特级教师、齐鲁名师、省教科研先进个人、省创新教育先进个人,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表。形成“精读、博览、吟诵、共写”的教学特色;尤其是吟诵教学,坚持自学近8年,自主研发的《且吟且诵学古诗》评为山东小学十大特色课程、全国新教育实验卓越课程,主持的“小学古诗词吟诵教学的实践研究”先后立项为省、市、区级课题(区级已经结题,被评为先进课题)。主持或参与十几个科研课题,在国家、省级报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教育专著《用爱造句》《好老师好妈妈教育笔谈》。《中国教育报》《山东教育报》《莱芜日报》,中央文明网、山东大众网、齐鲁网、莱芜新闻网等全国省市媒体多次报道。
中华吟诵发端于先秦,通过官、私教育系统,口传心授,代代相传,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发挥过巨大作用,是我们民族文化、民族教育的巨大宝库,可惜今天已经面临消亡。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实验小学开设“且吟且诵学古诗”校本课程,通过课程研发、课题研究、课堂教学多措并举,师生徜徉吟诵乐园,共享国学经典,领略吟诵之美,传承中华文化。
一、课程背景
课程缘起于多年的疑惑——我校开展中华诗文诵读多年,学生背诵了大量古诗文,但往往是随背随忘,也不会在生活、习作中灵活运用。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访谈法,发现是我们的教法——“朗诵”的问题!“朗诵”从西方传到中国不足百年,用西方的教法来学习几千年历史的中华经典,学生可能“不合胃口”。“自古汉诗皆吟咏”,中华古诗文是“用声写象”“以声传情”“因声入境”的,诗人是按照汉语的特点来作诗的,我们也应按照古诗文的诵读方式和创作方式学诗。2011年春我开设了“且吟且诵学古诗”班本课程,先在自己班开展吟诵课程实验;得到全体师生与领导家长认可,2013年吟诵成为校本课程,全校推广并辐射到莱芜市、青岛等省内外;2015年至今,笔者开始课题、课程、课堂三管齐下的吟诵实践。
二、课程界定
吟诵是吟咏与诵读的合称。诵读是有3000年历史的传统方法,是按照汉语的特点和诗文的创作方法来读;诵读没有曲调,吟咏是在诵读的基础上依字行腔、依义行调。“且吟且诵学古诗”是指在小学阶段古诗文的学习采用吟诵教学法,师生一起在反复诵读、进入诗境、曼声长吟中学会各种文体的中华古诗文的吟诵方法,并会吟诵《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小学生必背古诗文。
三、课程目标
古诗文不吟诵,已经不是古诗文的原貌;吟诵着,悄悄在孩子心里注入信仰和幸福。
(一)培养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通过吟诵,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乐趣,避免死记硬背的记忆法和生搬硬套的理解法。学生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的心灵借着吟诵的声音达到一种更为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记得牢,理解得深,提高学习古诗文的效率。
(二)培养人文关怀与爱国精神
在吟诵中学习中国传统的文人品格,正直、高尚、关注生命、投身社会,先天下而忧、后天下而乐的精神,让学生成为一个富有爱心、对社会和人类都更为关怀的人。
(三)经典传统文化传承有续
吟诵中华经典,传习雅言之道,抢救和恢复吟诵传统,恢复中国古代的诗乐、吟唱的优秀传统,让汉文化的精髓传承不衰,传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四、课程内容
本课程主要运用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徐健顺教授总结的吟诵规则——“一本九法”吟诵中华经典诗文。因而课程内容两大板块:一是循序渐进学会吟诵规则中的“一本九法”。一本:声韵涵义;九法:吟诵的九个方法,即:入短韵长、虚实重长、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模进对称、文读语音、腔音唱法。二是会吟诵小学应掌握的所有古诗文和校本课程《且吟且诵学古诗》篇目。低年级吟诵蒙学、五绝、古绝等;中年级吟诵七绝、律诗、韵文等;高年级吟诵词、简单的文赋等。
例如,一年级上学期吟诵计划(吟诵篇目选自《且吟且诵学古诗》校本课程,见表1)。
表1 《且吟且诵学古诗》校本课程
周 |
吟诵知识 |
吟诵篇目 |
备注 |
1 |
关于吟诵的“前生今世”; 学习平仄,熟记“一二声平三四仄”; 掌握一般平仄规律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掌握平长仄短诵读规则,简单了解入声,熟记 “平声吟长仄声短,入声短促急收场” ; 学习押韵,掌握入短韵长的诵读规则,熟记“韵脚拖长声高远”; 背诵诵读规则,熟练运用。 |
《牧童》 |
诵读为主
每节课听诵《三字经》片段10分钟 |
2 |
《重别周尚书》 |
||
3 |
《塞下曲》 |
||
4 |
《遗爱寺》 |
||
5 |
《微雨夜行》 |
||
6 |
《华山》 |
||
7 |
《梅花》 |
||
8 |
《杂诗》 |
||
9 |
《十二月十五夜》 |
||
10 |
明确“诵读”“吟咏”概念; 了解“平起式”“仄起式”; 学习依字行腔吟诵规则; 模仿学习程滨先生的源于戴君仁先生的浙江吟诵调; 模仿学习徐健顺教授的源于叶嘉莹先生吟诵调; 学习徐健顺教授自创吟诵调,鼓励学生创新。 |
《风》 |
吟咏为主
每节课学吟《三字经》10分钟 |
11 |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
||
12 |
《江上渔者》 |
||
13 |
《池上》 |
||
14 |
《鹿柴》 |
||
15 |
《江南》 |
||
16 |
《悯农》 |
||
17 |
《寻隐者不遇》 |
||
18 |
《登鹳雀楼》 |
||
19 |
《乐游原》 |
||
20 |
《江雪》 |
五、课程实施
吟诵课程主要通过“1个基础”“3种形式”“5种课型”保障实施的扎实高效。
(一)1个基础保障教学质量
“小学古诗词吟诵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已分别立项为山东省齐鲁名师研修课题、莱芜市教育规划课题、莱城区教育重点课题。课题研究奠基,老师对吟诵有了全面的认识,理解了吟诵、学会了吟诵,从而更新观念,准确把握吟诵的思想。同时开发适合小学生的吟诵课程,让学生有“本”可依,去吟诵适合学生身心、年龄、思维特点的古诗文。老师在吟诵中研究出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总结出吟诵课的基本课型与流程,提炼出具有推广价值、可操作的课堂教学法,让教师人人都会教吟诵,从而让吟诵有“法”可学,人人会吟诵(图1)。
图1 课题研究框架图
(二)3种形式保障实施时间
课程学习必须有充分的时间。吟诵课程实施有3种形式:一是常态式,吟诵直接进入课表,每周每班有两节晨诵时间是吟诵,由语文老师用吟诵的方法教学语文课本、地方课程《传统文化》上的古诗文;二是活动式,每周五下午两节课,由爱好吟诵、会吟诵的老师来教《且吟且诵学古诗》校本课程;三是自由式,每周一节“全科阅读”时间,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到录播室吟诵、或到养心书屋阅读、或在教室学习,每间活动室都有专职老师来针对性辅导。这样,三管齐下,既有重点突破,又能全面普及,既发展个人兴趣爱好,又推进学校特色课程。
(三)5种课型保障学习效率
有专家曾形象地把课程比作学生的“营养餐”,课堂是学生“用餐”的主要场所;那么,吟诵课程就是传统美食,吟诵课堂是学生享用美食的生态园。我们总结出了吟诵课的5种课型:开启课、迁移课、练习课、展示课、表演课。
不愤不咎,不悱不发。开启课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吟诵,一般是从吟诵规则较简单易学的格律诗开始,基本流程有三步:字正腔圆朗读→平长仄短诵读→传情达意吟咏。学生有一定的吟诵基础,会吟诵一些诗文,就可以上迁移课了。迁移课有4种类型:吟诵规则的迁移运用,吟诵调的迁移运用,吟诵文体的迁移运用,同一主题诗的吟诵迁移。练习课主要是学生各种形式地吟诵,老师适时指导、点拨。展示课给学生一个平台,让学生把一段时间所学、所积累的诗文通过个人、小组或集体的形式展现出来。例如,柳绿花红的春天,我们就吟诵写春的诗,然后利用一节课小组展示,8个小组吟咏了40多首咏春诗。“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表演课把吟诵与中华传统文化中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相结合,珠联璧合相映生辉。
六、课程评价
评价促进学习质量。本课程评价分自评、互评、班级评、学校评、上级评几个层次。
(一)自我评价
吟诵是教学方式,是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娱乐方式,因而吟诵教学不考试,不用分数评价,通过“星级评价”的方式,根据以下标准,让学生先进行自我评价(表2)。
表2
标准 |
勉强会吟诵☆ |
熟练吟诵 ☆☆ |
熟诵能背 ☆☆☆ |
会表演吟诵 ☆☆☆☆ |
很投入吟诵 ☆☆☆☆☆ |
自评 |
|
|
|
|
|
(二)生生互评
吟诵经常需要同桌、小组合作、比赛来学习。生生互评:一看学生在合作中的表现,二看学生的吟诵水平,让学生互相评价(表3)。
表3
标准 |
会吟诵 ☆ |
带头吟诵 ☆☆ |
善于合作吟诵 ☆☆☆ |
集体吟诵表现优异 ☆☆☆☆ |
每次吟诵都积极投入 ☆☆☆☆☆ |
互评 |
|
|
|
|
|
(三)班级评价
主要是老师通过学生课堂表现,吟诵的数量、质量,一学期一次评选吟诵好学生、吟诵小能手、吟诵小老师、吟诵小专家、吟诵小诗人,然后发考级证书(表4)。
表4
标准 |
一级 |
二级 |
三级 |
四级 |
五级 |
荣誉 称号 |
吟诵好学生 |
吟诵小能手 |
吟诵小老师 |
吟诵小专家 |
吟诵小诗人 |
(四)学校评价
学校从有利于教师、学生发展与提高的角度对教师、学生进行平日常规检查和期末综合考评。
对教师的评价:教导处、教科室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定期检查、督促、考核课程实施情况。常态检查和学期末考核一并记入业务档案。
对学生的评价:常规检查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进行即时评价。期末或者在读书月通过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方式,看课程实施成果。
(五)上级评价
通过上级的考核、评价,看课程实施成效。
备注
此文经编者删改,以《吟诗有“法”》为题发表于2018年5月16日《中国教师报课改研究周刊》,附点评(点评嘉宾为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京师实验小学校长乔锦忠):
培养研究型教师是课程开发前提
中华古诗文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形成中国人共同文化心理的基因。学习古诗文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还有利于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围绕古诗文开发校本课程是课程开发中常见的做法,但把古诗文吟诵作为单独课程相对较少,这与教师的文化修养有关。
中华古诗文有“用声写象”“以声传情”“因声入境”的特点,通过吟诵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和理解诗歌描绘的场景、形象和意象。教师通过“一本九法”实施课程,并带领学生模仿国内著名教授二次开发的吟诵调;实施步骤从字正腔圆地朗读到平长仄短式诵读,再到传情达意地吟咏;课型方面也创新开设了开启课、迁移课、练习课和展示课等。总之,课程实施和内容设计层层递进,逐步深入。
从课程建设角度看,该课程设计最值得借鉴的地方在于课程实施。学校开发课程最大的困难在于师资,虽然学校有许多教师,但真正具备课程开发能力的教师通常并不多。而该课程的主要开发者是特级教师,有很强的研究能力,还有课题支撑,也有资源支持。由此可见,培养有研究能力的教师是学校课程开发的前提。
参考文献:
[1]徐健顺:走进美妙的吟诵世界[J].小学语文教师,2010.09.
[2]徐健顺、陈琴:我爱吟诵(第三版)[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叶嘉莹:古典诗词吟诵九讲[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4]叶嘉莹:风景旧曾谙[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编辑:李晓梦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