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小学古诗文教学应回归“吟诵”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钟宝山 2019-08-30 13:38

摘要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文经典诵读不仅可以丰厚学生的文学储备提高写作能力,还可以完善孩子的人格修养和精神气质,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喜爱上古诗文,然后把它培养成伴随终生的独特爱好呢?只有一个办法——古诗文课堂教学回归“吟诵”。吟诵的本质是古代汉语诗文最主要的创作方式、唯一的读书方式、还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古诗文尤其是古诗文只有“吟诵”出来,才能体现汉语的音律节奏的美;古诗文只有吟诵出来,古人想传递的真正含义或文章的妙处才能淋漓尽致的展现。此文主要从5个方面予以论述。

关键词  古诗文;课堂教学;吟诵;兴趣;记忆;理解;感受

作者  钟宝山,山东东营广饶经济开发区花园小学一级教师职称德育处主任。近年主要担任传统文化课教师,接触并研习吟诵。

中国是诗的国度。纵观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不难发现国是一个有着悠久诗词文化的国家。中国的文学之宗是诗,从诗经、骚体诗、唐诗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璀璨夺目。诗词的意境始终蕴含在中华儿女的精神中;诗歌的节奏始终激荡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从牙牙学语的孩童到垂垂老矣的长辈谁都能随口背诵几首或长或短的古诗文:“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国的孩子还不太会说话就已经流利的背诵古诗了,但是环顾四周,却几乎看不到有哪一个成年人会去真心喜欢的去读诗、背诗,更别提写诗,只有极少数爱好者或专业人员才会关注它、研究它。

不禁怀疑:难道作为最能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诗文逐渐式微,就要慢慢消失在中华文明璀璨的文化长河里?不禁担忧:古诗文,这中华文化的瑰宝有一天会不会被子孙后代所遗忘?因此,笔者觉得全社会很有必要大力提倡诗词在国人心中的地位(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华诗词大会》就做出了很好的典范);各级学校应该大力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提高古诗文在学生知识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古诗文经典诵读不仅可以丰厚学生的文学储备、提高写作能力,还可以提高孩子的人格修养和精神气质,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喜爱上古诗文,然后把它培养成伴随终生的独特爱好呢?只有一个办法——古诗文课堂教学改“诵读”为“吟诵”。

何为“吟诵”?吟诵的本质是古代汉语诗文最主要的创作方式、唯一的读书方式、还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古人读写诗文和我们是不一样的,我们往往是心里怎么想的,笔就来怎么写,然后进行修改。而古人则是会吟而成文,不管写什么,都要经过吟诵的检验,不吟诵不以成文。这是因为汉语有一个区别其它语言的非常独特的地方——声调。汉语是有声调的,汉语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这样汉语就自带一项其他语言无法比拟的特性——音乐性。古诗文尤其是古诗文只有“吟诵”出来,才能体现汉语的音律节奏的美;古诗文只有吟诵出来,古人想传递的真正含义或者文章的妙处才能淋漓尽致的展现(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经典咏流传》就让我们领略了古诗文吟诵的独特魅力)。

只有在古诗文教学中引入古人用来创作、读书的唯一方式——吟诵,才能振兴中华诗词文化。

一、吟诵能提升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在小学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数孩子是因为“有意思”才去学的,学生喜欢的那一门课程往往成绩会非常好。但是,即使是喜欢语文课的学生在学习古诗文的时候也会觉得背诵诗词、理解诗意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学习的兴趣荡然无存。如果把古诗文朗读、背诵改成古人的读书方式——吟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吟咏,那学生的学习状态则会完全不同。平仄对仗、合辙押韵的古诗文吟诵起来,如唱歌般好听。吟诵让学习古诗文变得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变得可爱起来,每一首古诗吟诵起来都像是在唱一首儿歌,学生自然会喜欢。毕竟,古诗文吟诵也可以称之为“吟咏”“吟唱”,古人读书等于就是“唱歌”了。 

例如幼儿必背骆宾王的《咏鹅》加上吟诵的调子吟诵出来就和儿歌一样好听。依据“依字行腔、平长仄短”的吟诵规则来吟诵:

一︱︱一一  一一一︱︱ 一︱一一一

,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学生只要学会如何吟诵这首诗,就一定会唱儿歌般的时常吟诵,继而发现学习古诗原来是这么的有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古诗有了浓厚的兴趣还担心学不好古诗文?当然,还可以以此来检验吟诵教学是否正确、是否合适,毕竟,学生是否乐学,应该是检验教学是否成功的第一标准。

二、吟诵有助于学生牢固记忆古诗文

小学生背书的方法基本上都是“抱头背书法”,双手抱住脑袋,捂住耳朵,大声的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要识记的诗词。这样是背不好书的,或者说不能记忆长久的,因为——没有读够。机械重复一个内容,往往没有兴趣,也耐不住性子,记忆的效果可想而知。而郎朗上口、如唱歌般好听的吟诵可以解决“学生机械识记困难”这一问题。在兴趣指引下的反复吟诵,让学生背诵诗词变得轻而易举并乐此不疲。就像唱歌一样,喜欢的歌曲反反复复听和反反复复哼唱,于是不知不觉就背了下来。

徐健顺老师经常在做报告的时候问大家,你背过歌词吗?但是你总能开口就流畅的唱出几首歌的歌词?古诗文通过反复地吟诵会不知不觉的牢记于心,并能做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南宋朱熹说:读之,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学生通过在兴趣指导下的反复吟诵,自然就形成特定的语感,郎朗上口,也就不会轻易的忘记了。

三、吟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的感情与意境

诗歌是非常精练的语言,它以最短的语言符号引起大家注意,可是还隐藏了很多没有说出来的意思。如果就这样泛泛地读过去,对那些没有说出来的意思就不能体会;而当拖长了声音来吟诵的时候,那个没有说出来的意境就慢慢地透过你拖长的声调而表现出来了。也就是说,古诗文只有吟诵出来才会更有诗意。吟诵是有感情的,诗词中作者要表达的或喜、或悲、或忧、或愁,都需要通过不同的吟诵调子来体现。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不同腔调吟诵诗歌,有意识地在吟诵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感受诗的意境。

例如教学吟诵《登鹳雀楼》这首古诗时,应该让学生知道短短20字的古诗中有:白、日、入、欲、目一共6个入声字;明白这首诗押尤(iou)韵,这个韵深沉悠远,适宜表达幽愁、哀婉等情绪。依照古诗文吟诵“入促韵长”的发声规律,整首诗吟诵的调子应该是愁苦而忧伤的。在吟诵中,学生会很自然的明白这首诗是作者在感叹光阴易逝、时间一去不复返,而不是抒发奋发图强的豪情。吟诵时,师生或摇头晃脑或手舞足蹈或悠闲自在或悲喜交集。学生俨然就是诗人,师生沉浸在诗词的情感中,自然而然的就进入到古诗意境中。

四、吟诵让学生深刻感受古汉语诗词声韵之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什么呢?归根到底是一种声音,就是语音。可是古诗文教学通常只注重文字,经常是把语言只当文字来教的,很少把语言还原成声音来进行教学。汉语是是有声调的语言,字调的平仄搭配,平稳与升降互相结合,使语调抑扬顿挫、悦耳动听,自然形成独特的声韵之美。汉语特有的声调和韵律节奏又是汉语用来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所以,古诗文只有吟诵出来才能深刻感受其中的内涵,才能领略汉语独特的声韵之美。

例如教学《回乡偶书》这首古诗时,老师们大都依照两字一顿"这样一种模式来指点学生诵读古诗。回乡偶书》(/表现停顿)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类似,笑问/客从/何处/来。这种千篇一律的朗读,单调乏味,没有情趣,久而久之,学生对古诗文诵读就会失去应有的兴趣。我们把“诵读”改成“吟诵”,依照“平长仄短入声促,依字行腔韵拖长”的吟诵规则,《回乡偶书》就应该这样来“读”(表示平声拖长,表示仄声缩短,表示入声短促):

︱︱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O一O  ︱︱O一一︱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吟诵时,声调平仄对仗、语气抑扬顿挫、节奏快慢变化、语调婉转曲折,汉语古诗文内在的声韵美得到较完美的体现

另外,小学五年级《传统文化》第一课《声律启蒙》也是体现古诗文声律之美的经典之作。《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平仄相对、声韵协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吟诵出来郎朗上口,如唱歌般好听。学生吟诵古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音律的美,诗歌意境的美,还可以在吟诵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受到中国传统诗词文化熏陶和感染。

五、吟诵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和精神气质,养君子之风

吟诵的方法和内容,包含着中国传统文人正直、儒雅、温和的高尚品格,其关注生命、修身治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是需要现如今的学生认真学习的。吟诵能产生巨大的精神能量,激励着人们涵养品格、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吟诵时,伴随着声韵美的声音传入耳膜,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以及诗人的情感流入心田,激荡着吟诵者的情怀,陶冶着吟诵者的性情。

吟诵总体上是慢的既然慢,这便有了回味的机会,回味带来的是一种气质既然慢,于是便有了欣赏的机会,欣赏带来的是一种气质。长此以往,吟诵者气质就在举手投足间就有所改善了。吟诵优秀古诗文,聆听美好、纯净的声音,感受汉语古诗文的魅力;不仅会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和精神气质,陶冶道德情操,还可以荡涤乖戾之气,养成君子之风

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吟诵则是学好诗词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声情并茂的吟诵,诗词中的字词就会鲜活起来,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就会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不知不觉中,学生就会深爱上诗词文化。希望学生长大了以后,面对大千世界里的无数美景时,不是只会说“哇塞!”而是能吟诵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扬和传承中华古诗文,让诗词文化在新时代里换发勃勃生机?就从古诗文“吟诵”教学做起吧!

 

参考文献:

[1]徐健顺声韵・意义・吟诵[J].语文建设,2011(01).

[2]徐健顺吟诵是汉诗文传统唯一的诵读方式[R].中国青年网.2014-11-11.

[3]叶嘉莹张静吟诵是学习诗文的最佳途径[R].光明网.2014-08-25.

[4]朱畅思为什么要学吟诵[R].搜狐网.2016-06-26.

编辑:李晓梦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