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与教学研究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王彩卿 2019-08-30 13:30
摘要 此文主要从吟诵丰富“教”与“学”和积累成就“教”和“育”两个方面,通过大量教学实例,说明吟诵对教学产生的重要意义。并从吟诵可以让学生快速记忆;吟诵可以帮我解决教学难题;吟诵可以更深入理解诗意;吟诵可以成为一技之长;古诗文的积累可以帮我们解决纠纷;诗词的积累可以与先贤心灵共鸣;大量的背诵积累可以提高写作水平;名著的阅读积累可以成为设课的素材;诗词的积累可以成为立德之根等,9个方面阐明吟诵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吟诵;积累;丰富;成就;立德
作者 王彩卿,女,汉语言文学本科,1989年参加工作,唐山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小学高级教师。河北省师德先进个人,唐山市优秀教师,唐山市优秀班主任,唐山市小学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唐山市直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其《在书中找到前进的方向》一文获唐山市中小学教师系列读书活动征文评比一等奖,被评为唐山市中小学教师系列读书活动先进个人。论文《读书·感悟·改革》在全国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比活动中获一等奖,两次获得全国作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古人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几千年的文化熏陶让我们骨子里就具有了传统的情怀和气质,这是血脉相承的财富,更是得到归属感的依托,也是灵魂的故乡。
传统文化进校园,潜移默化渗入到青少年的灵魂深处。文化可以立人,亦可立国,知文化而后知其力量,而后知为何传承、如何传承。对于如何传承经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从一年级就开始背诵《论语》《孟子》等内容,孩子根本不会理解,这样的积累并无意义。随着吟诵教学的大力推广,也有人认为,这只是形式上的东西,表演一下还可以,用于教学不合适。那么,吟诵是否只适合表演?笔者的教学实践证明:此言差矣。下面,笔者从两个方面阐明吟诵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吟诵丰富“教”与“学”
以笔者所教过的一、六两个年级的课外古诗文背诵为例:一年级课外背诵《百家姓》《千字文》《笠翁对韵》《唐诗三百首》等;六年级背诵《大学》《老子》《中庸》《古文观止》等,看上去好像很简单,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完成课本的学习之余背诵这些内容,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笔者也一直找不到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去年,笔者去首师大参加了徐建顺老师的吟诵初级班培训后,如鱼得水,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教学中,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开心,让古诗文教学成为一种师生共赢的享受。
(一)吟诵可以让学生快速记忆
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认为,古代汉语和现代音符的嫁接,让大众更好地接近传统文化,这种做法其实是对艺术的准确表达。小孩子天生都是音乐家,给他们一个节奏,他们就会还你一份惊喜。一年级的小学生背《百家姓》可以背出五花八门的韵律美: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一字一拍;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两字一拍;还可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前一后三;冯陈褚/卫,蒋沈韩/杨……前三后一;还可以各种节奏混搭。当一个枯燥的背诵变得如此花样百出时,孩子们觉得好玩儿极了,拍着桌子背得不亦乐乎。又长又难记的一篇篇作品,很快就背下来了。六年级背《大学》也同样如此,有了节奏,学生背第一章只用了不到半小时,哪怕平时不爱学习的孩子,也熟记于心。陈琴老师称之为“素读”,不作任何解释的背诵。有了学生喜欢的方法,就有了大量的积累。《诗经·关睢》《陋室铭》《诫子书》《老子》……每天背的津津有味。学生都一致认为:背古文比背现代文容易多了。
(二)吟诵可以解决教学难题
教过人教版六年级的老师对《石灰吟》这首诗都很熟悉。诗中有一个词“粉骨碎身”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为什么作者把”粉身碎骨”这个成语的两个字进行了调序呢?听了冷卫国院长的讲解,笔者才明白,原来是为了和第二句的“烈火焚烧”二四字粘连合韵,“火”和“骨”,仄声对仄声;“烧”和“身”,平声对平声。小小的一首诗里,竟然有这么多音韵学问。教学时,有了这样明白细致的讲解,学生再也不会把这个词背错了。还有《回乡偶书》中“回”为什么和“衰、来”不押韵,《江南》中,为什么结束的字是“北”而不是“南”……一个个小疑问,都在吟诵学习中解决。
(三)吟诵可以更深入理解诗意
以《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为例:“渭城朝雨浥轻尘”,这场雨下的范围大还是小,如何在读中体现呢?雨只下在了送别的驿馆,还是整个渭城都在下雨?根据平长仄短的诵读规则,“城”在读时要拖长,以表达下雨的范围广,“轻”也要拖长,以强调雨下的小。如果是朗读,强调的则是“渭”和“朝”,就不能更加准确地体现诗意。“客舍青青柳色新”,“柳”在古诗词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意象,它代表“离别,不舍,思念,祝福……”,根据平低仄高的规则,我们可以把“柳色”两个仄声字音调提到最高,读出作者的伤心不舍。“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句诗中,“关”这个平声字一定是拖长的,强调阳关与渭城距离遥远,元二此行不易。当诵读和理解相结合时,情人情感的体会才会水到渠成。
(四)吟诵可以成为一技之长
几年前,当笔者第一次听到第48届世乒赛会歌《乒乒乓乓天下无双》这首歌时,喜欢的连续播放听了两天。后来才知道作曲竟然是吟诵专家徐老师。各种形式的吟诵,真的是最精彩的表演。笔者的一位同事参加青年教师素质大赛,苦于琴棋书画都不会时,建议她吟诵了一段《离骚》,出奇不易获得了高分。小学语文教师国培联欢会上,我们组以不同的形式吟诵《清平乐·村居》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高雅的展示内容和形式,必然会成为最大的亮点。
二、积累成就“教”和“育”
什么样的积累才是有意义的?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不要担心这会导致死记硬背,对于学习古代文化,背诵是必要的。只有认真背诵才能记住,才会成为自己学习的积累。需要时才会脱口而出,随着阅历的增加自然会加深对古典诗词的理解。问题是,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让孩子背诵,背诵是一种快乐的学习历程,而不应该成为他们的负担。
(一)古诗文的积累可以解决纠纷
作为班主任,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每天都会因为学生之间产生纠纷而花费时间和精力解决。如果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有正确的价值观,产生问题也会很快解决。当两个孩子吵闹到办公室时,笔者先不问原由,背一遍“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给他们一个静下心来的时间,同时也让他们从背诵中反省自己。背上两三遍时,他们大部分还是能自省并互相道歉的;有时男孩子欺负女生了,就让他背:“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接着再问他:要做一个什么样的男人?他自然会认识到自己的不对并向女生赔礼。还有《木瓜》《相鼠》……都可以成为我们教育孩子、解决纠纷的法宝。
(二)诗词的积累可以与先贤心灵共鸣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的这首诗小孩子都能背,但是你看到过像霜一样的月光吗?笔者一直认为这是李白夸张的表达。直到2010年的暑假,笔者在学校值班,夜里2点多例行巡察时,才看到了那如霜的月光,不由得吓了一大跳。学校正在修塑胶操场,整个操场刚铺上一层水泥,并不光滑的水泥面是非常浅的灰白色。那天皓月当空,月光洒在操场上,整个水泥操场上好像铺了一层厚厚的白霜。笔者吓了一跳,轻轻走过去,用脚踏上去,没有脚印。又弯下腰用手去摸,干干的。笔者才确信这不是霜,而是月光。我内心的激动无以言表,只有大声地吟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来抒发我内心的情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作为北方人,我从来没见过宽阔湖面的荷叶,心里的疑问直到2009年去游西湖,看到湖边那一丛碧绿的荷叶直插云天时,才不得不感慨作者的伟大。这样的情景,也许有的人一生都不会巧遇,可是当我们遇到的时候,才会和几千年前的古人产生心灵的共鸣,然而这共鸣是因为我们有了这样的积累。
(三)大量的背诵积累可以提高写作水平
六年级面临小升初考试,只完成书上的七八篇习作是远远够的。教给学生多好的写作技法,如果孩子胸无点墨也是枉然。学了赵丽宏的《山雨》,理出文章所表达的山雨“声美如歌,色美如画,意美如诗”主线,再分析不同内容作者所用的不同写法,接下来的仿写就易如反掌;《索溪峪的野》结构上以“野”为特点,运用概括分离的思维方法,写出了山、水、动物、人不同的“野”,同样用概括分离法,学生们写了《校园的美》《笔架山的奇》《南湖的绿》等一篇篇好文,参加全国作文大赛并获奖。“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一结束,我们就写了《我眼中的一带一路》;《开学第一课》看完后,我们共同完成了观后感;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九三阅兵”,我们共同完成了习作《中华民族,在苦难中开花》2019年高考,语文考试一结束,下午我就列出了写作提纲:我们是一个热爱劳动的民族,勤俭持家是我们的遗传基因;我们是一个不断奋斗的国家,团结实干走出了一条光明的发展之路;我们是一代勤奋好学的青少年,千年圆梦靠自己的双手实现。加开头结尾,半小时完成一篇700字左右的演讲稿。当他们纷纷把自己的习作拍照上传到微信群时,笔者鼓励他们说:“六年后参加考试的你们,必然眼界更开阔,文笔更练达。”
(四)名著的阅读积累可以成为设课的素材
笔者教六年级语文,同时担任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大三学生的《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在研读《红楼梦》第五十回,大观园里的小孩子二萧韵即景联诗这部分内容时,为作者的才华深深折服。单只看50多句写雪的诗,没有一个雪字,其间的起承转合如一人之作,整体的由慢到快的节奏让人随之心跳。其间的各种对比、意境虚实、主客观转换,典故的引用……让读者看到,生活在300多年前的贵族公子小姐们,虽未更多的接触自然,但通过读书和诗词学习,眼界高远,心怀天下。在诗中,他们可以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借各种事物抒怀达意。这50多句诗,就可以成为我阅读写作课的素材,和大学的孩子们一起,感受诗中情和意,欣赏以净心灵,改写以练表达。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离不开吟诵的启迪,是吟诵让笔者爱上诗词,爱上和诗词相关的一切。
(五)诗词的积累可以成为立德之根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一》)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育人是本,民无德不立。有一位哲人也说过,世上有两样东西最值得敬畏,那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当前,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放在第一位的是“德”。德乃水之源,树之根。
当笔者和学生一起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他们一定能感受到文天祥逝死不降的爱国精神,用敌人给他写劝降书的纸笔,写下了这首名垂青史的大作。他知道和他同朝为官的张世杰决不会投降,当陆秀夫用白绫把9岁的小皇帝绑在背上跳海殉国时,无数爱国志士纷纷投海。越七日,尸浮海上者10余人。以此为背景谱成的筝曲《崖山哀》如泣如诉。当带着学生在这首曲子的伴奏下,一遍遍吟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学生才会知道什么是民族的气节!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子孙,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的文化基因应该是什么!他们也许并不能深入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但我们却抓住了立德树人的根本。
学会经营自己,成就孩子的一生。诗意的生活和职业的幸福我们可以同时拥有。教书不仅是一种职业,而且是一种专业性职业,更是一种事业,事业在发展,从事事业的人就必须发展!六年小学教育的言传身教、经典浸润,我们的学生才会有黍离之悲的爱国情怀;才会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责任担当;才会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仕人精神;才会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报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修道、授业、解惑的路上,我们心怀敬畏,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编辑:李晓梦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