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徊的吟唱 自由的翱翔
——百首诗吟活动侧记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王建民 2019-08-30 13:28
摘要 中华古诗文源远流长,每一篇都是真、善、美的艺术结晶,名篇佳作,美不胜收。我校狠抓“百首诗吟”活动,不求甚解“会”诗意,为“吟”指路;低徊吟唱“赏”诗律,“激”兴趣;各显其能“ 育”明星3个步骤,开展了“低徊的吟唱,自由的翱翔”吟诗活动。视每一名学生都是一只展翅待翔的雏鸟,唤起学生创造的灵性,奏响学生心中诗文的琴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充满激情的美好情怀,健全学生的人格魅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与文化底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会”;“赏”;“育”
作者 王建民,1996年7月参加工作,至今在肥城市安临站镇东陆房小学任教(村小),中小学一级教师职称,小学语文教师,热爱传统文化。多次荣获泰安市教育局“课程与教育教学改革先进个人”、肥城市“优秀教师”“师能标兵”荣誉称号,肥城市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大比武一等奖,多次在县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泰安市优课、教研课题一等奖。多篇论文在省、国家级等刊物发表。2013年,全国综合实践活动年会《红色记忆》小课题获一等奖,全国综合实践活动先进个人表彰。肥城市“家乡美”征文《走进肥城感受红色文化》获二等奖。开展红色文化教学研究多年,指导红色记忆学生社团活动成果显著。社团活动情况在《泰山晚报》报道,一名成员的《红色文化光耀九州》一文在《泰山晚报》发表。
中华古诗文源远流长,名篇佳作,美不胜收,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典范,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人生的一种特殊感悟和认知,是真、善、美的艺术结晶。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像,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很多卓有成就的学者,在回忆自己成长历程时,都感慨得益于早年的启蒙教育,尤其是古诗文的诵读。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影响了他们的修身与治学。让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古诗文是古老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播的瑰宝。经典诵读,抓住孩子13岁之前的黄金般记忆年段,寓教于乐,每天只需5至10分钟,帮助孩子用最轻松、最快捷的方式背熟《三字经》《论语》《孟子》等大量中华优秀的经典名篇,使孩子在最佳的年龄段能接受祖国源头文化的熏陶,通过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 而将这些经典配以现代音律,更让其焕发新的生命力,一定会使肥城市诗文诵读再现新高潮。我校狠抓“百首诗吟”活动,开展了“低徊的吟唱,自由的翱翔”吟诗活动。希望每一名学生都是一只展翅待翔的雏鸟,为他们的早日翱翔蓝天尽力做了一下几点:
一、不求甚解“会”诗意,为“吟”指路
古典诗词文字简约,蕴含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此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面对传统教学,笔者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坚持宜“粗”不宜“细”的原则,学生易懂不讲,学生难懂的不深讲,赏诗时间宜短不宜长。再溶于新课标主动探究等理念,以期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综合能力,故在诗歌教学中体会归纳以下四法:
(一)知人读诗鉴赏法
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知其人,方能解其言”,例如:赏读《七律》,多数同学赏其词后并未真正洞悉词中真意,让学生在赏电影《万水千山》片段后,再体会其诗意。故赏古诗词课前,先让学生收集诗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一诗或词之意,同时亦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的认识了解,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大开方便之门。
(二)关键词句推敲法
写作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师生在研读过程中,适当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学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更能纵横联系,加强古诗之间的相互理解。师可示范以其法赏诗:例如《惠崇春江晓景》中一句“春江水暖鸭显知”,其中一“暖”字使得境界全出,此字不禁让人浮想联翩:春日里,春暖花开,万紫千红,青山朗润、幽泉清冽、春泥润泽、红杏满园……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一派春日勃勃生机的景象。当学生听至此处时,陶醉其间,被古人锻字炼句的功夫所深深折服,以诗解诗的方法更是让其耳目一新,分成小组各抒己见,高谈阔论来试着体会、品味、解析其他优秀诗词了。
(三)抓住意象赏诗法
意象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多个个体联接起来的整体,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阅读时应首先抓住意象即物象,品味物象特征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然后作整体理解,体会意境。
意象大致分类及含义:
景观类:月、流水、斜阳、风、烟、霜等;
植物类:杨柳、落花、松、菊、梅、竹、莲、梧桐等;
动物类:鸦、子规、猿、鸿雁、鲤鱼、青鸟、鸳鸯等;
行为类:登楼、凭栏、吹笛、吹箫、吹芦管、吹笙、捣砧、饮酒等。
其意象具体含义:
景观类:如月(明月、残月、新月)多表达离愁别苦,渲染悲寂氛围。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如斜阳,多表现昏黄暮色中愁思万千。例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又如,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在了解意象及其大体含义(大体,但不是诗诗如此)后,学生形成一些认识,便能归纳出一些特征,把握意境,更加顺畅赏析诗词。
总之,在这一环节上,经典诵读应遵循以下原则:
模糊性原则:不求甚解,只求熟读成诵。
差异性原则:整体推进,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等的差异性。
自主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给予相应的评价。
鼓励性原则:评比鼓励,平时激励,引导学生热爱经典为根本。
这一环节由各年级语文老师负责引导学生体会诗意,为学生的吟唱指“路”。
二、低徊吟唱“赏”诗律,“激”兴趣
“吟唱”教学法的第一步是“读”。现今的古诗教学中,老师大都按照“两字一顿”这样一种单一的模式来指导学生诵读古诗。
这种“千篇一律”的朗读,单调乏味,没有情趣,久而久之,学生对古诗文诵读就会失去应有的兴趣。中国古诗十分讲究音律,“平上去人”四声抑扬顿挫的节奏和声韵变化体现出鲜明而丰富的音乐性。如果把音律引入诵读,指导学生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来朗读古诗,能更好地再现古诗的音韵之美,引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这样一来,虽然同样是“两字一顿”,但因为诵读的节奏变化丰富,长短交替,古诗内在的音律美得到较充分的体现。
在教学中,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边体会诗意,边读出节奏韵味。例如,指导朗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一句,读到“家”的时候,老师提醒孩子们:“你们想想,诗人离家有多远,你的声音就可以延长多久。”当读到“回”时,他又说:“离家有多远,回家就有多久。近乡情更切,终于回到故乡,你又有了什么感受?”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深切品味着“家”,细嚼着“回”,情不自禁地跟着他摇头晃脑,不仅读出了诗的韵味,更读出了诗的意境。
充分诵读之后,第二步就是吟唱。“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情感是诗的灵魂,如果没有对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就无法真正感受诗中所蕴含的意象、情趣之美。要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和情感共鸣,仅有读是不够的。中国古人在读诗时不仅“高声朗读,以昌其气”。在高声朗诵之后,古人又通过吟唱的方式,进一步人诗境、悟诗心、品诗味,这一点值得后人认真学习和借鉴。
唱,最能打动孩子的心。通过吟唱,心中复现情景,领会诗情,“并由于当时当境和个体性情而赋予其鲜活的生命”,达到“虽复现而却不落陈腐”的境界。只有在学生熟读理解、有一定领悟的前提下,才能通过“吟唱”更深切、更具创造性地领悟诗的内涵,激发学古诗的兴趣。
三、各显其能“育”明星
我校把握“百首诗吟”活动,开展“低徊的吟唱,自由的翱翔”吟诗活动。视每一名学生都是一只展翅待翔的小鸟,为使之早翱翔蓝天,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召开“两会”—“教师会”,“家长会”。做动员,投经费,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不断努力。积极营造“班”—“校”—“家”的吟唱环境,认真做了一下几点:
1.各班展吟诗比赛活动,推选吟诵经典“小明星”。
2.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充分利用电子设备,例如电脑、智能手机等各种播放器,在家长地支持下将吟诗的资料复制到这些媒体上,让这些充满活力的古诗词与现代流行歌一决高下。
3.学校广播站设立“每日一星”栏目,让每班的“小明星”在校园广播一展歌喉,为学校的诗吟比赛储备小人才。
4.评明星,师生参与。为此学校举办诗歌吟唱比赛,开设吟诗“小明星”奖。
总之,古诗文 “低徊的吟唱,自由的翱翔”吟诗活动,犹如一道靓丽的风景,为我校带来了一片生机,它时时唤起学生创造的灵性,奏响学生心中诗文的琴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充满激情的美好情怀,健全学生的人格魅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与文化底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编辑:李晓梦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