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介绍华氏吟诵调的五言古诗调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黎展名 2019-08-30 13:16

摘要  此文介绍华氏吟诵调的传承脉络,分析华锋先生吟诵古体诗所用的调子的旋律,通过对旋律和调谱的比较,探索七言古调与五言古调能互相转化的原理,并阐述古体诗吟诵调的具体使用方法。

关键词  华氏吟诵调;华锋;古调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随着国人对文化复兴呼声的日益高涨,诗歌吟咏这种传统的文化活动也逐渐恢复。吟诵是我国传统基本的读书方法。吟咏是按照一定的韵律和节奏、充满感情地吟诵古典韵文的方法[1]

华氏吟诵调(简称“华调”)因其创始人华锺彦先生而得名。华调传承有序,脉络明晰。华锺彦先生的吟诵传自高步瀛夫子,高步瀛夫子的诗文受教于桐城派大儒吴汝纶夫子。华锺彦先生将吟诵传授与其子华锋先生。华锋先生家学深厚,吟诵颇有其父——古典文学学者华锺彦先生之风。多年来,华锋先生一直致力于先秦文学和传统吟诵研究、吟诵教学与推广,是华调吟诵的代表人物。

吟咏是有声调谱的。“古典诗词是可以而且是必须吟咏的,这个吟咏是具有音乐性的,而且这个吟咏是有‘固定声调谱’。通过以一个固定的声调来吟咏诗词,才能集中注意力,深入诗词的内部,挖掘出每一个词汇、每一个语句的深刻含义[1]华调吟诵不同体裁的文体有不同的调子,其中吟诵五言、七言和杂言古诗的吟诵调就有两种。一种记录华锺彦先生的吟诵音频里面,华锺彦先生用此古调吟诵了《将进酒》《江上吟》《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短歌行赠王郎司直》等名篇。第二种古调展示于华锋先生受教育部委托“中华经典资源库”录制的吟诵视频里面,华锋先生用此调吟诵了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华锋先生主编的《中级吟诵61篇》书中,华锋先生用此调吟诵了白居易的《卖炭翁》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本文重点要阐述和介绍的是华锋先生所用的这个吟诵古诗的调子的五言调式。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歌行体七言古诗,《卖炭翁》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均为杂言古诗,但其中没有五言句。因此这个吟诵古体诗的五言调式在公开场合展示得并不多。而实际上华锋先生已传授弟子们该古调的五言调式,比如教弟子们此调来吟诵《木兰辞》。该古调的五言调式与叶嘉莹先生吟诵《赠卫八处士》的调子旋律有点相似,不少人以为此乃叶嘉莹先生吟诵调。故此文将通过对相关的调子的旋律进行具体的比较,了解这个调子的产生及其特点,使人们对这个五言调式有更多的了解,以正视听。

笔者给华锋先生吟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调子记谱节选六句):

3  3  2   3  3  2   3  3  2   3 ——

              

3  · 3   3  · 5   3  · 2   1  · 7 

                 

6  6  5   6  6  5   6  6  5   6 ——

              

2  · 2   2  · 3   7     6   5 ——

                    

3  3  5   6  6  5   6  6  5   6 ——

              

2  · 2   2  · 3   7     6   5 ——

                 

先介绍一下这个调子的特点和运用方法。这个调子的基本调有6句,有些情况只用前四句反复回环。第五句音阶降低,与第六句协调一起通常作为结尾或者诗篇中一段小节的结束。大家应该注意到第四句和第六句的乐谱是一样的,这里构成了一段旋律的反复回环,使调子更加婉转动人。华锋先生吟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这样处理的:前面部分根据诗意四句为一小节,反复运用了调子的前四句的旋律,热烈而明快。吟到最后两句的时候:“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则运用了第五句和第六句作为结尾,给这首充满爱国热情的诗歌最后添上一笔婉转的深情,产生余音袅袅的效果。五言调式的用法与七言调式相同,下面就不再赘述了。

同一个调子的五言调式《木兰辞》笔者记谱如下(节选六句):

3  3  2  3  3  2   3 ——

        

3  · 5   3  · 2   1  · 7 

                

6  6  5   6  6  5   6 ——

         

2  · 3   7     6   5 ——

           

3  3  5   6  6  5   6 ——

         

2  · 3   7     6   5 ——

           

对比《木兰辞》的五言句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七言句我们可以看到,每句少了两个字,音节少了一个节拍,其余部分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很容易就能辨认出,此五言调是把七言调句子缩短以后转化出来的。七言句在句首或句中去掉相应的音节缩短成五言句的情况在传统吟诵调中非常普遍,下面列举两个例子。比如魏嘉瓒先生在《关于我吟诵的《木兰辞》吟诵调(下)》文章里提到:

如《长恨歌》的旋律是:

3 3 2 1 1 2 3 3 2 3 3 2 |1· 2 3   5  2   1  6 

而《木兰辞》的旋律则是:

3 3 2 1 1 2 3 3 2|1· 3 2    1   6 

《木兰辞》比《长恨歌》每句少两个字,音节就少了一个节拍,其余完全一样。而且,尾腔的基本旋律都是“2 6 1 ——”。 [2]

根据魏先生论述,我们比较这两篇的第一句,五言比七言少了“思倾”位置的两个字和与之对应的一个节拍“3 3 2”。再比较第二句,五言比七言少了“宇、年”位置的两个字,与之相对应的音节“2、5”也被减去。

3 3 2 1 1 2 3 3 2 3 3 2 |1· 2 3   5  2   1  6 

汉皇  重色      国,           

3 3 2 1 1 2 3 3 2|1· 3 2    1   6 

唧唧  复唧   唧,          

从这两组旋律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五言比七言少了两个字,吟诵的时候就从句子的中间减少两个字,与之相对应的音节/节拍也减去,其余部分不变。这样处理能够使五言调和七言调的基本旋律保持高度的一致,旋律可变化而不脱离大框架。这个特点在吟诵杂言诗的时候能发挥最大的优势,五言句、七言句、以及其他字数句子混合的杂言诗篇,能得以吟诵出浑然一体的旋律,整篇吟诵下来,就犹如一篇经过精心编写的谱子。

以上例子介绍了从七言句中间缩短的情况。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从句首缩短的例子(图1、图2)。

众所周知,唐调用同一个吟诵调子吟诵《诗经》和《楚辞》。以秦德祥先生所记谱对比前两句, “关关雎鸠”与“君不行兮夷犹”的旋律对比,后者比前者多了一个音节“6”,整句多了一个节拍;“在河之洲”与“蹇谁留兮中洲”的旋律对比,与第一句的处理一模一样,均是在句首加减音节,后者比前者多了一个节拍。虽然这两类诗体用的是同一个调子,但是由于吟咏的方法不同,音节的处理会存在差异,旋律也有比较大的变化,所以接下来的部分我们就不再进行对比了。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古体诗的吟诵,句子长短的变化可以通过增减句中或句首的音节、节拍来调整。以此引申推论,有了七言调,就有转化为五言调的可能性,这个结论只针对传统吟诵调,“套调”模式的吟诵调。七言调的旋律缩减以后成为五言调的旋律,这是可能实现的。四言句比五言句只少了一个字,一般情况下读四言古体诗套用五言古调是可行的,不需要对调子的旋律、音节进行任何改动删减。

 

1

 

2

 

 

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个华调的五言古诗调与叶嘉莹先生的五言古诗调的异同。叶嘉莹先生调子(以下简称“叶调”)的旋律:

叶嘉莹先生的古体诗吟诵调是这样的:

3 5 3 2 3 3 2 3 — | 3 3 5 3 3 2 1 . 7 |

          见,   动    参与    商。

1 6 5 6 6 5 6. 6 | 2 3 5 7 6  5 — |

          ,(我)          

3 5 3 2 3 3 2 3 — | 3 5 3 3 2 1 . 7 |

          时,   鬓 发      苍。

1 6 5 6 6 5 6   | 3 5 7 6  5 — |

访旧  半       鬼,  惊           肠。

3 3 5 6  6 5  6  — | 3 5 7 6  5 — |

      载,             堂。[4]

以上是徐建顺先生为叶嘉莹先生吟诵的《赠卫八处士》前十句记谱。华调五言古诗调笔者节选其中六句记谱如下:

3  3  2  3  3  2   3 —— | 3  · 5   3  · 2   1  · 7 |

   能 几    时,   鬓   发  各    已 苍。

 

6  6  5   6  6  5   6 ——| 2  · 3   7     6   5 —— |

访    半 为   鬼,  惊    呼  热   衷  肠。

 

3  3  5   6  6  5   6 ——| 2  · 3   7     6   5 ——

   二 十   载,  重   上  君   子  堂。

这两个例子在大框架上的确有相似的音节排序,但是两者节拍数量不同,叶调一小节为5拍,华调一小节为3拍。虽然同是五言诗调子,叶调显然音节数量更多。因此在风格上,叶调抖音比较多,婉转而情深;华调旋律简单明快,雅洁大方。

以上论述,介绍了华调五言古诗调是如何转化自华调的七言古诗调,并与叶嘉莹先生吟诵调的谱子(以徐建顺先生所记谱)进行了比较,以便广大吟诵传习者了解华调五言古诗调的特点以及运用方法。因为水平有限,勉为总结而成,望各界方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华锋:吟咏学概论[M],大象出版社2013.10.

[2]魏嘉瓒:关于我吟诵的《木兰辞》吟诵调(下)[Z],2017年12月19日在“【会文讲堂】吟诵练习群”里的发言稿.

[3]朱立侠:唐调吟诵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12.

[4]徐建顺:吟诵的规则初探[Z].

编辑:李晓梦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