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魅力古诗 吟诵先行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黄运娜 2019-08-30 13:13

摘要  吟诵讲究抑扬顿挫的节奏,是国传统的读诗词的好方法。吟诵有助于鉴赏中国古典诗词文化,促进人们语言文字能力的发展。吟诵不同于朗读,更不同于背诵,它应该比朗诵更有腔调,有抑扬顿挫,有急有缓,有高有低。

关键词  古诗文吟诵吟诵技巧

作者  黄运娜,女,山东临沂第十实验小学小学二级教师职称语文老师

诗的语言,典藏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诵的声音,演绎着不朽历史的风骨铿锵。吟诵就犹如一束光芒,润泽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中国古典诗歌之生命,原是伴随着吟诵之传统而成长起来的。

吟诵是中国人几千年代代相传的读书方式,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学习经典吟诵,能帮助理解、识字与记忆,更能感受汉语音韵之妙,养成君子之风。

一、吟诵到底是什么

“吟诵是关于字音的高低长短、轻重缓急的定性不定量的读法系统,而且有音乐性,是言外之意的主要载体。”“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平长仄短”“入短韵长”。这些读法的总结,确实是将中国文字美妙的韵致给挖掘到极致。我们读《史记》说屈原“行吟泽畔”,学了吟诵,笔者才能理解屈大夫满腹的委屈,报国无门的慨叹是如何通过他那幽怨的音调吟唱出来。吟诵让我们听到了古代诗词文人的声音,让我们走进了历代先贤文人的情感世界里。

二、怎样吟诵  规矩如何 

依字行腔:唱对声调不倒字。字的乐音要按照字音的声、韵、调进行,字正腔圆。

依义行调:唱对旋律表涵义。根据涵义来安排字与字之间高低长短轻重缓急的关系。

吟诵最撬动人心的是你用声音来表达对古诗文的理解。

好将一点红炉雪,散作人间照夜灯大慧宗杲禅师赠别,张静老师如是说:今日我们诵读千载以上的诗词,为的不仅仅是能背会写,刻舟求剑,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去体会那一颗一颗诗心,与古人的生命情感发生碰撞,进而提升自己的修为。

这也正如叶嘉莹先生常说的:诗词中有生生不息的力量2015年中国作家网对叶嘉莹的采访

因为诗歌中包含着诗人们的胸怀、襟抱、感情、修养等美好的东西,所以讲诗者要透过诗人的作品使这样的生命心魂得到再生而在这个过程中,作者与读者、听者与讲者都能体会到这种生生不息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给予一个人精神的滋养和支撑,似暗夜里的长明灯可以驱散黑暗、温暖人心。

三、如何准确领会作品的涵义

如何领略吟诵给古诗文教学带来的价值?徐健顺教授给出了答案。

首先,要对每一个字的长短高低快慢涵义正确理解。

其次,要对整首诗歌做声韵分析。以李白的《客中作》为例,首先进行声韵分析:判文体,找韵脚,划出入声字,进行格律分析,进行意象分析,找出主题,讲明文化精神。古诗文承载了太多的信息含量,声韵为诗之魂啊!这些若不去讲清楚,又怎么能够领悟诗心呢?

还记得当年笔者初学时感觉吟诵特别难,不知道如何行调,自己吟诵时只能模仿,别人是怎么吟的自己就怎么吟。这次让笔者更坚信“依义行调”是每个人的本能,根本不用担心学不会的,每个人都是声音的艺术家。只要用心体会作品,反复琢磨,反复品味,每个人都会吟诵出属于自己的最美的诗。

这就要求我们对作品的“文义”有正确的理解和把握。

真正的吟诵,仿佛走近了古诗词的情境里,走进了千百年间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里。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在清代李扶九的论述里,我们感到古人不仅仅是在读书,更是融入到书的灵魂之中,这样的读书能不让人神往吗?

张静副教授说我们应该去体会那一颗颗诗心,与古人的生命情感发生碰撞,进而提升自己的修为。

一句荷叶参差卷,榴花次第开王安石《题何氏宅园亭》,我们看到的是四季风物,吟诵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生态度;一句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杜甫《房兵曹胡马诗》,我们看到的是马的忠诚,吟诵让我们看到的是马称其德;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我们看到的是意境的阔远,吟诵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生的价值;一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我们看到的是钓者的孤独,吟诵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生的境界。

笔者很小的时候就会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了,也曾被感动过,但感动到泪流满面,却是在吟诵的时候。在吟诵《夜雨寄北》时,被诗中的音与韵触动,曾几度哽咽,甚至都到了失声吟诵不下去的程度

羁旅、悲秋、雨夜,在雨夜中思念远方的爱人,怀念西窗下共剪烛花的温馨与浪漫,何日归去?遥遥不可知!李商隐用文字与意象构建出一副天涯孤客的画面,很悲伤。

可是,如果你试着去吟诵,用声音去感知作者那种无法用文字表达的孤独与思念,你会发现,这首诗要表达的情绪,远非字面上看到的那么简单。

君问归期未有期”,两个平声长音的“期”,拖曳着、曼声长吟。猝不及防的,笔者的声音哽住了,那种漫长的、不知归期的无力和孤独感,就深藏在那声拖曳的长音里。在那声长音里,我仿佛看到一个孤独的背影,在昏暗的烛光下翘首远眺。那个暗夜下的背影,可能是作者,也可能是你或者我的某个生命瞬间。巴山夜雨涨秋池”,“山”和“秋”又是两个平声长音,我终于没能坚持住,突然间泪流满面,诵不下去了。生命中那些或美好、或悲伤的时光片段,一下子都涌上了心头,暮春的飞花、深秋的落叶,再不会相见的告别、魂牵梦萦的重逢,这些轻易不会提及的记忆,在声声吟诵中重又浮现。“何当共剪西窗烛”,悠长的“何当”与高亢的“共剪”形成一个深情的遥问,这份深情,是全诗的一个情绪爆发。

但是这种爆发,只能在声音中细细体味,文字在这里已经显得苍白。禅宗所谓以心传心、不立文字释普济《五灯会元,也该是这样的感觉了吧?

吟诵的根基,是传统,是文化。根深,才能叶茂。第一次了解了“声训”,第一次知道语言的长短高低快慢都有着自己的含义,第一次体味到真正音韵美和旋律美,第一次认识到儒学诗教的深刻魅力。

我们一直认为古人是含蓄内敛的,却不知道吟诵比说话更开放、更坦诚、更勇敢,这是自我心声的正确打开方式,也是这个世界上最高雅的表达。我们熟知古代诗文的各种文体,熟背每种文体的每一个特征,却不知道每一种文体背后都有它独特的吟诵方式,有着它独一无二的个性解读。我们曾经笑话蒙学的迂腐,笑话古人前仰后合的古怪姿势,却不知道就是蒙学打下了学子们吟诵的基础,而吟诵正是深刻解读中国文学和文化的方式。我们把孩子当成录音机,教他们背诵各种各样的古诗词;我们抱怨古诗文教学的困难,抱怨古代与现代的各种“隔”,却没有认真思考怎样才是真正的诗教。我们挣扎于应试语文和人文语文的边缘,一边讨厌着各种支离破碎的碎片化解读,一边积极地把着应试的脉,灌输着各种术语名词。

其实,根本在于我们没有一颗扎根于儒学诗教的心。

四、小结

经典吟诵让我们回到童年,回到背着双手摇头晃脑的石板课桌旁,回到牧童轻摇的柳枝上,回到赤着脚丫趟着溪水的清凉中,回到藏蒙蒙躲猫猫的寻找中,回到拿起泥块扔到地上墙上的清响里,回到简单的石子游戏中……经典吟诵让一代一代人或多或少记住了该记住的东西,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因为现在所有的幼儿园都开设了国学课程,因为我们大家正在或多或少的努力……明天会更好。根在,家在,国在,还有心中的梦想存在!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词吟诵就像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让我们为之动容,让我们为之骄傲。经典吟诵,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今后,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处处闪现智慧之光。

编辑:李晓梦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