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吟诵的价值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华 锋 2019-08-28 10:42
摘要 吟诵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方式,由于各种原因,至20世纪末,吟诵分为两大阵营:传统吟诵和新吟诵。此文从吟诵的传承角度入手,力陈传统吟诵的价值,并对新吟诵的问题做了适当的分析。
关键词 吟诵;传统吟诵;新吟诵
作者 华峰,河南大学。
一、引言
吟诵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方法,是按照一定的韵律和节奏充满感情的读书方式。在科举时代甚至前科举时代,幼童无论是上私塾或者在家跟长辈学习,开口读书就是吟诵;当这些幼童长大之后,他们当了父亲或者当了私塾老师时,自然也是用他孩提时学过的吟诵调或者跟老师学过的吟诵调去教自己的子女或者学生,吟诵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传下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吟诵已经有2000多年的传承史了。那时候吟诵就是人人都能掌握的读书方法而已,没有人把吟诵看做一门多大的学问,更没有什么理论框架,所以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兴建新学后,吟诵就很快淡出学习古诗文的活动了。当然,此时亦有许多有识之士不断地呼吁应该学习吟诵、推广吟诵,周有光先生、朱自清先生等,都先后著书撰文介绍吟诵的价值。可惜由于各种原因,吟诵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直到1982年这种局面才得以改善。那一年华锺彦先生在唐代文学学会发言时首次吟诵了几首唐诗,立刻引起全场的轰动,老人们听到久违的大雅正声,都纷纷上前吟诵起来;年轻人听得目瞪口呆,唐诗还能这样唱?会场上迸发出的吟诵热潮马上引起学会领导的重视,他们很快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研究吟诵的组织:“唐诗吟咏研究小组”,并任命华锺彦先生为组长,华锺彦先生一方面通过田野调查搜集各地的吟诵文献,一方面做了艰苦的理论研究(此研究受到钱仲联先生支持),从此引发了全国性学习吟诵的热潮。至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对外简称“中华吟诵学会”)成立时,吟诵在中国已初见规模了。但由于吟诵中断了多年,没有建构完整的理论体系,所以当中华吟诵学会成立时,粉墨登场的各种吟诵调,可谓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
经过10余年的讨论、研究和沉淀,我们大致可以把吟诵归结为两大类:传统吟诵与新吟诵。传统吟诵指那些有历史传承的吟诵调,新吟诵指的是自己创作的吟诵调。
从学习古诗词的角度,使用传统吟诵或新吟诵来学习古诗词都是可以的,但笔者为什么要坚持使用传统吟诵而不是那么赞同新吟诵呢?理由如下。
二、传统吟诵
如前所说,真正的吟诵已经有2000多年的传承了。2000多年来,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多少个朝代变更,多少种语言在发展变化,唯一没有变化的是文人学子用来读书的吟诵调。我们知道,吟诵是服务于学习古诗文的,家长和私塾老师是吟诵的传播者,严格地说,多数吟诵传播者所传授的吟诵调都不完全一样,但所遵循的基本规律是相同的;所以传统吟诵调表面上有多种多样,但彼此之间又有共同遵守的内在规律,传统吟诵调的可贵性就在于他的传承性和多样性。
以我们华调为例,从晚清的安徽桐城吴汝纶夫子,传至河北霸县的高步瀛夫子,再传至笔者的父亲华锺彦先生,笔者自幼学习吟诵,至自2014年开始招收弟子,至今已有弟子134人,谱系非常清楚。同样,唐调吟诵的传承谱系也是非常清晰,所以唐调和华调都先后成功申报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非遗的成功,标志着我们的吟诵调得到了国家的承认,为推广吟诵,抢救这一珍贵的文化瑰宝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传统吟诵不仅是有明晰的谱系,更重要的他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真正的读书方法必然是简单易学、操作方便的一种方法。例如,华调的诗词吟诵,已经是自成一个体系。《诗经》有两个吟诵调,一个是正风正雅吟诵调,一个是变风变雅吟诵调,使用这两个吟诵调,可以声情并茂地把诗三百全部吟诵完。楚辞由于是屈原个人的创作,因此楚辞中大部分作品的吟诵时都是一个调。乐府诗和古诗比较复杂,但也是有章可循的。格律诗是华调吟诵的长项,被誉为“八大调”的吟诵调可以把所有的格律诗都轻而易举地吟诵出来。词是由格律诗发展转化而来的,所以词的吟诵受格律诗的影响很大;但词毕竟是与格律诗是不同的,所以词的吟诵与格律诗的吟诵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同样,唐调的吟诵也是特色十分鲜明的,尤其是文的吟诵,唐调自成一家,可谓是独步天下。
近来,有人公开说传统吟诵不好听,学生不愿意学习传统吟诵,对叶嘉莹先生传承的吟诵调攻击得尤其厉害,本人对此大为不解。不讲实用,单说好听与否实际上已经从根本上违背了吟诵的初衷。如果你只求好听,吟诵无论如何也赶不上歌唱优美动听。但是我们都知道,歌唱是不能取代吟诵的,甚至不能与吟诵并驾齐驱。这种“传统吟诵不好听,学生不愿意学”的观点在7年前笔者就听说了,笔者当时也是抱着试一试的心里去首都师大上课了,不料不但没有学生说“传统吟诵不好听”“我们不愿意学传统吟诵”之类的话,反倒是学生学习的热情非常高,有几个人直接就提出拜师的请求,这的确是笔者始料不及的。
直到今天,再弹旧调已经毫无意义了,因为学生们一旦接触到真正的传统吟诵,无不对传统吟诵表示非常喜爱,愿意学习传统吟诵。那种学生们不喜欢传统吟诵事实上已经不攻自破。
三、新吟诵
现在社会上流行的所谓新吟诵,事实上是既没有明晰的传承,又没有有力的理论支撑,学起来更是艰涩复杂的吟诵。
(一)吟唱
例如,有些人认为吟诵应该以好听为最高目标,以唯美主义自居,强调吟诵与音乐密切结合起来,讲究吟诵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这种吟诵听起来的确很好听,就是一个简单的韵字,也能吟得一波三折,增加了吟诵的美感。我们将这种吟诵调通称为“吟唱”。
“吟唱”一词来自著名吟诵专家戴学忱先生,戴先生就说自己的吟诵实际上是“吟唱”。戴大姐的吟唱的确是优美动听,特别是她吟唱李清照的[声声慢],可谓声情并茂,感人至深,笔者几次都听得潸然泪下。但是,戴大姐是国家一级演员,有几个人唱歌的水平能赶上戴大姐?戴大姐能吟唱的不是每个人都能掌握得住的,没有较深的音乐功底,不可能达到理想的吟诵效果,甚至不能广泛地流传,历史上不是没有这样的先例。
词在产生的初期,是受西域音乐的影响,以唱为主,唱词以其优美动听的曲调长期活跃于勾栏瓦舍,渐渐传入宫中,为官方所接受。至北宋初期,社会稳定,物质丰富,文人学子与歌妓把酒言欢时一定要即兴唱词,不会唱词对于文人来说是一件极为丢人的事,所以唱词在北宋初年盛极一时。但唱词毕竟难度很大,不是谁想唱就能唱出来的,而且有些词填出来就不是一般人能唱的,例如俞文豹《吹剑录》记载有,时人认为苏轼的词须关西大汉手持铜琵琶、铁绰板才能进行演唱。当然,这是戏言,不过也说明了苏词歌唱的难度很大。
至南宋后期由于社会动乱,民不聊生,文人失去了安定祥和的生活环境,学习歌唱比学习填词的难度更大,能够唱词的人越来越少了,能唱的词也越来越少了,歌唱自然渐渐淡出词坛。而词作为一种能够反映民生疾苦的文学模式还有其存在的需要,虽然填词必须依据词牌的规定,要掌握每个字的四声平仄,对于文人学子来说,填词比唱词还是简单多了,这样词的吟诵流传下来了,而词的歌唱在文人学子中逐渐消失了。(词的歌唱在歌妓中还是存在的,清词有“至今犹唱六家词”,可见清代还有人唱词。)由词的歌唱在文人中的消失我们可以认定,音乐性太强了,会影响其传播的力度和广度,毕竟一般人对音乐的把握还是比较困难的。不仅词的歌唱是如此,《诗经》的吟诵也是如此。按照顾颉刚先生考证,《诗经》当时都是能唱的。俞平伯先生对这一观点非常认可,并补充说:《诗经》在当时除了能唱之外,一定还有其他传播的方式,那就是诵,后来唱的技术失传了,而诵的方式以简单易学流传下来了。可见吟诵要比歌唱简单易学,简单易学的易于流传。
(二)普通话吟诵
再如,有人自称为了推广普通话,依据普通话自创一种吟诵调,名曰普通话吟诵调,坊间戏称是“矿泉水调”。并自创了一个理论体系,曰四声配五音。也就是说,吟诵时先查出来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中是第几声,然后再与传统的宫商角徵羽的五声匹配。据说是这样的:阴平—2,阳平—1,上声—5,去声—6,入声—3。很显然,这种吟诵方法也是比较复杂的。他要求吟诵者必须掌握现代汉语的四声,还得知道平水韵的平上去入的四声,因为不掌握平水韵的四声,就不知道哪个是入声字,哪个不是入声字。
也就是说,所谓的普通话吟诵必须把握现代汉语语音体系和平水韵语音体系。掌握这两个语音体系,这还是简单的,更重要的是,你还得懂得古代音乐体系,准确发出宫商角徵羽五音的发声,把四声和五音配合在一起,这绝不是一般人能够把握住的,更不是中小学学生能够掌握住的。所以,所谓普通话吟诵系统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初看比较简单,一学就会,实际上是越学越难,许多学习普通话吟诵的后来为什么又放弃了,原因就是太难了。
这种吟诵调在学界也曾受到质疑,2017年笔者参加南开大学举办的一个学术研讨会,会标是“普通话吟诵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笔者对此种提法习以为常,没有说一句话。不料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的几位教授显然不肯对此保持缄默,一位先生明确说:“普通话吟诵的传承与发展”这句话就讲不通嘛!有吟诵时没有普通话,有普通话时没有吟诵,何来传承与发展啊?与会者皆深以为然。
(三)字调
最近,又有人自创一种吟诵调并取名曰“字调”。其大致方法是先熟练掌握韵书《洪武正韵》,然后把所要吟诵诗篇中的每一个字放在《洪武正韵》中,看他应该读作什么音;最后按照《洪武正韵》的字音与现代音乐相匹配,可以说这种吟诵方法比所谓的普通话吟诵难度更大。
吟诵是一种非常简单的读书方法,但《洪武正韵》不是一本普及性的读物,一般家庭都不可能收藏《洪武正韵》这部工具书,更谈不上使用《洪武正韵》去教小孩学习吟诵。因此按照“字调”提倡者的观点,吟诵自然也就不可能进入寻常百姓家了。更让笔者大为不解的是,《洪武正韵》产生于明洪武年间,如果这种方法是唯一正宗的吟诵方法,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认定明朝洪武之前就没有正宗的吟诵了?如果吟诵必须与韵书相匹配,那么,在《洪武正韵》产生之前的吟诵是依据什么韵书呢?退一步说,吟诵必须依据韵书也是不妥的,我们都知道《诗经》时代就有吟诵了,现存最早的韵书《切韵》是隋朝的,韵书要比吟诵产生晚得多。
可见,所谓“字调”之说在理论上是根本讲不通的,在逻辑上也是非常混乱的。
四、分析
在学术上,我们历来是主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并不排斥新吟诵,但我们坚信,如果一种吟诵方法不能为广大受众使用,那他存在的价值也就不大了。
我们认为:吟诵是一种读书方法,是为了解决读书难的问题。正常的吟诵就是用最简单的方法,读会了应该掌握的古诗文。如果为了读书,放着简单易学的读书方法不用,非要去先学习一种复杂的读书方法,是不是有点舍近求远啊?如同妈妈教小孩说话,任何一个妈妈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教,不可能先给孩子讲一通发音的理论,什么前舌音后舌音,那还不把孩子彻底讲糊涂了?学习吟诵的对象大多数是中小学学生,不用说小学生了,就是中学生要他们去掌握四声配五音、去查阅《洪武正韵》也是不可能的。
真正的吟诵就是简单的读书方法,学习吟诵的最佳途径就是口耳相传,当学习到一定程度时,自己感到有必要深入了解吟诵理论时,再去看看相关书籍,进而提高自己的吟诵水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能够熟练地掌握一种吟诵方法去读书就可以了。有人以能掌握几种吟诵方法而自得,其实意义不大。你总不能读一本书时,一会用这个调吟诵几首,一会用那个调吟诵几首,只能是根据诗篇不同的体裁使用不同的方法吟诵。
还有人在教了两天吟诵以后,居然要求孩子们回家以后,每人自创一个吟诵调。我们感觉这种做法很荒唐。放着优秀的传统吟诵不去学习,去搞什么自创调。犹如是一个小孩子,学习了三天绘画,你就让他去自创一种绘画画技、自创一个绘画流派,可能吗?又如一个小孩练了几天武术,你就让他去开宗立派自创一种刀法、一种枪法,完全是不可能的。因为中国武术套路的形成是在无数次实战中锤炼出来的,任何一个动作都与实战有关,现代人没有实战的经历,根本不可能轻而易举地创造一个新的武术套路,何况是一个小孩子呢?赵敏俐先生也说过,学习书法,必须先从楷书隶书练起,不可能下笔就是篆草。所以,让没有吟诵常识的中小学学生去创造新的吟诵调,简直是天方夜谭。甚至可以说是为了掩饰自己随意创造吟诵调而达到鱼目混珠的目的。
五、结论
综上所述,传统吟诵与新吟诵是两种不同的吟诵方法。传统吟诵有明确的传承谱系,有坚实的理论支撑,简单易学,优美动听,很受学生喜爱。新吟诵貌似简单,实际上越学越难。可以这么说,传统吟诵的价值就在于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读书,所有的传统吟诵不仅仅都是可以“套调”,就是所谓的“一调吟千诗”,通过“套调”能熟练地掌握住诗词中的平仄四声,提高模仿写格律诗的兴趣与能力。再有传统吟诵十分重视吟诵时的“声情并茂”,重视感情的抒发,这样使用传统吟诵可以很快地掌握吟诵的真谛,掌握诗词的文化内涵,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说,掌握了传统吟诵,就等于掌握住开启了学习古典诗词的钥匙。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可以加速学生背诵古诗词的速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语文的成绩。所以我们于2018年6月在《金融时报》上曾经提出一个口号:“学习传统吟诵,轻松参加高考。”让我们同心协力,传承好传统吟诵,造福于我们的后人。
编辑:张晓芮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