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中华:“孝”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柢
来源:中国孔子网综合作者: 2019-05-22 09:55
何中华,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生导师
基于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伦理结构,为道德观念奠定了原初基础。农业文明或农耕文化是“安土重迁”的,它强调的是人们对血缘关系的认同感和自觉意识,以维系并巩固血缘关系的稳定和延续。而伦理道德才是调节血缘关系的最有效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孝”恰好是自然的和道德的交汇处。
“孝”首先是出于一种最为本然的情感,由此开展,便显现为伦理道德的延拓。这种本然的情感,正是“德”之古义,即所谓“惪”。所以才有孔子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的说法。所谓“直”,就是那种最为本然的感情,它源自未经权衡的原初关系。在孔子看来,“父子之道,天性也”(《孝经·圣治》)。按照梁漱溟先生的看法,“一切德行,都是直觉所指示的方向”;“一切德行都是出于直觉”。“惪”者,“直”“心”而已!这种本真性,正是由血缘关系所决定的人的自然情感的率真流露和体现,它并不是反思的产物,而是直觉的结果。“惪”之“直”表现为情感意义上的直觉判断。孔子所谓的“父子互隐”,不过是最为本然的血缘关系在情感上的表征而已,它只有基于血缘关系才可能发生,才能够被理解,也才是必要的。
编辑:宋睿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