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多年后,在这片土地上与孔子重逢
来源:新黄河客户端作者:徐敏 2021-09-29 09:36
9月28日,先哲孔子诞辰2572周年。在辛丑年祭孔大典的举办地曲阜,仍然可以随处感受到这名两千多年前的儒者留给这片土地乃至于世界的印迹。
孔子及其影响力绵远、深厚。2019年3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法国尼斯会见法国总统马克龙。会见前,马克龙总统向习近平主席赠送了1688年法国首部《论语导读》法文版原著。这部《论语导读》的作者是17世纪法国人弗朗索瓦·贝尼耶。从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到今天荣昌开明的21世纪,孔子依然在引导人与人以及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方式上,起着积极向好的作用。
严格来说,孔子生活的时期算不上昌平,他不曾见过真正的天下大治,礼乐完备、人文灿烂的盛世风光。他对已经逝去的“绥万邦,屡丰年”的礼乐时代感慨和惋惜,为一个行将逝去的时代负重,想尽力留住一些将要消失的东西。这些美好的东西在孔子心目中有很多名字:曰“仁”,曰“孝”,曰“礼”。不管是“仁”还是“礼”,都代表了孔子心目中那个曾经灿烂,却已日薄西山的时代,那个“郁郁乎文哉”的时代。
在今人的想象中,事实上孔子也应该是一名睿智又和善的老人,他徘徊在盛世的废墟上,絮絮地向弟子们追述在乱世中已经显得迂阔的道理。稍显幸运的是,尽管孔子时代的礼乐已经崩塌,却仍有一片废墟供他凭吊,其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在他摩挲回忆之后,还在他的《论语》里闪光,也在后世文人的心里闪光。这束光芒,一直照耀到今天的中国和世界。
孔子说:“知其不可而为之。”可能有很多个瞬间,他试图努力复原他心目中的那个天下大同。然而他又非常清楚,要拯救是不太可能的了,那个时代终究已经远去。所以,他又会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如果这一切都无法实行,不如让我乘筏出海远去。孔子一生充满坎坷,晚年想必比较平静。他安静地看着盛世的火焰熄灭,但是心中存留了火的影子,投射到后世千年。
2500多年后的今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儒者聚集在孔子出生的尼山,他们讨论着孔子当年反复论及的爱与宽容,和平与发展。仔细思来奇怪又玄妙的是,比起当年孔子在这里生活的时期,我们的衣着、工作、居住交通环境都已经是完全不同的面貌;而我们学习的汉字,聆听的教导,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指导思想,又似乎完全没有变。
如此看来,踏上尼山这片土地,实现了和当年的孔子对话的一种可能性。孔子是站在杏坛的那个敦厚、温情而絮叨的老者,在我们的耳边笑容满面地谆谆教导。他强调爱,强调和谐,强调平等。他的家国情怀,也是数千年来山东人骨子里不曾磨灭,一直代代传承的东西。
在本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上,一名来自南亚的驻华使节说,他在2021年的孔子故乡山东感受到了友好、活力,因此要把孔子的思想带回自己的国家,让人们知晓他所倡导的那些理念至今仍然适用。随后,他又说,其实孔子的思想之光早已洒满全世界,现在世界各地有540所孔子学院,1154个孔子课堂,它们遍及全球162个国家。
日本学者和辻哲郎在他所著的《孔子》一书中,开篇把孔子和释迦牟尼、苏格拉底、耶稣并称为四圣,分别代表了世界闻名的4个地区教师。他们作为教师,必然有着优秀的徒弟,他们的理论就这样传递给徒弟,传递到了后世,深远地影响了曾经当地的民众。
万古衣冠拜素王。在辛丑年祭孔大典上,万仞宫墙下,学子们齐颂《论语》经典。这声音,犹如从历史深处穿越而来,从孔子的时代穿越而来。
如此欣然,这么多年后,我们可以沉浸在孔子的理想中,在尼山和他重逢。
编辑:高华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