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申富强: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 2024-07-30 10:29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实践证明,在千百年历史积淀中形成的黄河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品格基因,包含着中华民族的情怀智慧,激荡着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凝聚磅礴力量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源泉。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上古时期,黄河流域就是华夏先民繁衍生息的重要家园。诞生于黄河流域的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等神话及传说,无不承载着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价值追求。《论语·为政》中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所指的就是夏商周三代基本制度继承发展的历史渊源。夏商周三代的都城,虽几经迁移,但均位于黄河流域,这里形成了稳定的以农为本的农耕社会,奠定了中华文明的礼乐传统,形成了“中国”的正统观念等,为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奠定了坚实基础。黄河文化中还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求变意识。《礼记·大学》记载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诗经·大雅》中记载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等,今天仍然警醒并鼓舞着中华民族不断创新发展。这些饱含民族智慧的文化思想,包括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等,构成了中华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为中华文明演进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数千年来,沿黄河流域,形成了河湟文化、关中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等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涌现了老子、孔子、孟子、杜甫等先贤文豪。黄河文化孕育的政治智慧塑造了中华民族追求统一的家国情怀,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实践。“天下大同”是黄河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而且代表着人类对未来社会和理想世界的美好憧憬。在造就灿烂文化滋养中华民族伟大文明的同时,黄河在历史上又是一条桀骜不驯、多灾多难的河流。从大禹治水到潘季驯“束水攻沙”,从汉武帝“瓠子堵口”到康熙帝把“河务、漕运”刻在宫廷的柱子上,在一次次战胜洪水灾害的斗争过程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日益成熟,造就了勤劳善良、不畏艰险、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品性和顽强的生命力,形成了黄河文化和中华文化的突出特征。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磨难而浴火重生,同样离不开黄河文化的有力支撑。1936年,民族危亡之际,北上抗日的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是年冬,毛泽东同志于一场大雪之后登临陕西清涧千米海拔的塬上视察,写下了不朽诗篇《沁园春·雪》,发出了中华民族气吞山河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必胜宏愿。1939年,一曲《黄河大合唱》,唱出了中华民族众志成城的历史强音,表达了全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救亡图存的顽强意志,抒发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勇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发出“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黄河得到有效治理,变害为利。黄河流域成为我国重要的水电基地,黄河水电资源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利用。三门峡、龙羊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大峡、青铜峡、天桥、小浪底、万家寨等水电站源源不断地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提供了动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多次到黄河流域视察,明确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强调“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多措并举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数千年来,黄河早已同中华民族的苦难辉煌扭结在了一起,锤炼出炎黄子孙的韧性、力量和精神,也为中华民族赓续发展注入不竭源泉。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滔滔黄河,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动力,悠久厚重的黄河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历史乐章中不可替代的洪钟大吕。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考察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所在的兰考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来到位于安阳市西北郊的殷墟遗址,习近平总书记感慨:“我们的文化自信就是从真正能证明我们的久远历史中来。”能不能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一环。阐发、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可以为文化认同提供坚实基础,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精神支撑,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智慧启迪。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提供深厚文化支撑。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着力保护沿黄各类遗产资源,延续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高水平保护陕西石峁、山西陶寺、河南二里头、河南双槐树、山东大汶口等重要遗址,加大对宫殿、帝王陵等大遗址的整体性保护和修复力度,加强古建筑、古镇古村等农耕文化遗产和古灌区、古渡口等水文化遗产保护,保护古栈道等交通遗迹遗存。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考虑地域广泛性和文化多样性、资源差异性,实行差别化政策措施。支持西安、洛阳、开封、大同等城市保护和完善历史风貌特色。完善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大力保护黄河流域戏曲、武术、民俗、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研究梳理黄河文化发展脉络,开展黄河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建立沟通历史与现实、拉近传统与现代的文化体系,综合运用现代信息和传媒技术手段,加强黄河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弘扬,全面展示黄河流域在农田水利、天文历法、治河技术、建筑营造、中医中药、传统工艺等领域的文化成就,推动其融入现实生活。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丰富内涵和历史意义,全面阐释黄河文化时代价值,大力弘扬延安精神、焦裕禄精神、沂蒙精神等,推动黄河主题文艺创作繁荣发展,为黄河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打造黄河文化对外传播符号,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编辑:宫英英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