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臧峰宇:深刻理解“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的哲学内涵

百余年来,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的中国共产党将人民作为执政的最大底气和最深厚的根基,始终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并强调“民心是...

日期:2025-03-31

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胸怀天下”的思想真谛

“胸怀天下”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探索与奋斗的襟怀格局,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全球视野、世界情怀和国际担当。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胸怀天下”作为党百年来取得重要成就的宝贵历史经验,党的二十大...

日期:2025-03-30

安志伟:汉语语汇 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千百年来,汉语中流传着大量的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等文化语汇。它们在交际中彰显了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特殊魅力,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历久弥新。季羡林先生曾说:“这些‘语’,在全世界所有民族和国家...

日期:2025-03-30

徐庆文:中国古典学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学对中国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有着深远影响,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铺就文化底...

日期:2025-03-30

楼宇烈:让传统回到日常

弹指挥间,我踏入北京大学已有70个年头,在北京大学执教65年。

日期:2025-03-24

孙霄:儒家生态智慧对美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跨文化影响

19世纪30—60年代的美国文艺复兴时期是美国民族文化建立的重要时期,这场文艺运动中的作家们关注到美国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自然危机与人的精神危机,于是将目光转向了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从中国古典文化中汲取...

日期:2025-03-21

陈来:把礼的精神、结构、气质等提炼出来,诊治当今世界的病症

“礼”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因素,体现在重视人际往来的礼节,重视上下关系的区别,讲求约束和规范。这些因素不仅含有有利于现代化的工具功能,而且有一种使中国人民自觉妥适的文化氛围,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质。...

日期:2025-03-19

高金国:孔子是如何实现“教学相长”的?

“教学相长”是儒家的重要教育理念。一般认为,这个理念源于《尚书》,被孔子发扬光大。《礼记·学记》中引用了《尚书·兑命》中的文字:“学学半。”前一个“学”,读作xiào,意思是“教”。“学学半”,就是“...

日期:2025-03-21

陈霞:继承前辈传统 建构中国哲学自主知识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作出了重要论述和战略部署。在2016年5月17日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系...

日期:2025-03-17

杨朝明:以“第二个结合”推动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为中国各学科领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日期:2025-03-17

赵剑英:持续推进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日期:2025-03-17

王学典:古典儒家生活方式与新型东方伦理型生活方式打造

日期:2025-03-17

黄玉顺:顾炎武“实学”方法论

顾炎武的“实学”是一个不同于宋明理学“实学”的新概念,具有一般学术方法论乃至“哲学”“思想方法”的意义。其“实学”的宗旨并非“博学于文,行己有耻”,而是“修己治人”。其“实学”的纲领是“论学论政”...

日期:2025-03-13

朱承:《尚书》中的治乱认知及其应对之道

:《尚书》中的政治认识主要围绕“治乱”问题展开。《尚书》认识到自然灾害、为政失德、四方叛乱等因素必然带来秩序危机,对于为政者来说,除了积极应对自然挑战并改造自然为民众创造安全的生活环境之外,更重要...

日期:2025-03-12

梁涛:孟子的“理想时代”——《孟子》新读之十

《孟子》一书中,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共有十四章。其中,七章是孟子劝说宣王行仁政,双方的态度和缓,气氛融洽,对话的时间应该是在伐燕之前;还有七章记载了孟子对伐燕的态度,以及对宣王的批评,往往言辞激烈,...

日期:2025-03-11

朱昌荣:陈廷敬家族的家训与家风

 在清朝,大学士陈廷敬的陈氏家族声名远扬。这个家族在山西泽州(今晋城),跨越明清两代,人才辈出,涌现出41位贡生、19位举人,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大学士陈廷敬更是在政治上多有建树,为清初社会的重建贡...

日期:2025-03-11

在今天如何办一家儒家书院?推荐汪亮博士做的这份书院策划书

2022年年初,我和本地一位著名乡贤交流,这位乡贤热心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在本地建立了一座古色古香的书院。

日期:2025-03-10

汤勤福:疑非圣人之言 朱熹论《孝经》

朱熹是重视《孝经》的,因为《孝经》中蕴含着义理。他认为《孝经》传自孔子与曾子答问的内容是“经”,其他“杂引传记以释经文”的内容属于“传”。他对混入“经”中非圣人之言,尤其是背离圣人之言是持批评意见的。

日期:2025-03-10

焦国成:历史变迁中的“孝”

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里,“孝” 无疑占据着关键地位。中国自古以来便有 “孝悌为仁之本”“百善孝为先” 等经典表述。事父孝,故忠可移于君,孝悌行于家,则仁恩可推于外,这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秉持的基本伦理...

日期:2025-03-09

周杨:汉唐音乐文物与中华礼乐文化的传承发展

礼乐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中,“礼”是建立社会群体秩序的重要原则和实践体系,贯穿于传统观念、伦理、风俗、制度等各个方面。

日期:2025-03-03

孙立军 李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创新性发展。

日期:2025-03-02

钟华论:共同奔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未来

春天里的中国,万物蓬勃,欣欣向荣。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从春天出发,亿万中国人民以蛇行千里的劲头开拓进取、顽强奋斗,共同奔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未来。

日期:2025-03-02

刘晓峰:《管子》三十时节的结构逻辑

《管子》的三十时节内容见其“经言”一组最后两篇《幼官》《幼官图》。两篇文字内容基本相同,只是排列顺序有异。汇其内容大致如下:

日期:2025-03-02

邓声国:四千多年前,城墙为何三用

近日,记者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经考古发掘确认,临沂毛官庄遗址是目前沂沭河流域发现的第一座龙山文化城址。

日期:2025-03-02

邓声国:传统“家礼”之内涵、要素与文化属性

中华传统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随着党中央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力倡导与全面推动,中华传统家文化也日益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与学界的深度研究。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和谐社会的建成与和谐家庭...

日期:2025-03-01

徐玲:从“亲亲相隐”到“窃负而逃”——基于“生活儒学”新阐释

众所周知,当代著名学者黄玉顺建构出一套“生活儒学”体系,以此开展儒学现代化阐释的新的可能。然而“生活儒学”的“生活”到底指什么?其实黄玉顺所言的“生活”,不是日常所谓眼可见,鼻可闻,油盐酱醋茶的生...

日期:2025-02-27

学脉叙述与圆教建构:张晚林《先秦儒学宗教性内涵演进之脉络研究》述评

张晚林教授的倾情巨著《行道者、弘教者与整治者——先秦儒学宗教性内涵演进之脉络研究》由知识产权出版社于2023年11月出版了。本书体系鲜明、内容宏富,从多角度、多层次研究了作为“造道者”“行道者”“弘教者...

日期:2025-02-27

朱承:孝观念的效用论

庄子说:“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庄子·人间世》)。父子之亲是“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主体间事实,存在于有血亲(或者类血亲)传递关系诸人之间的心智情感联结中。

日期:2025-02-24

杜泽逊:谈谈“经学”和“史学”的关系

经学,也就是研究阐释儒家经典的学问。儒家经典最初有“五经”:《易经》《书经》《诗经》《仪礼》《春秋经》。这是我国存世最古老的几部典籍。西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经典以及权威的阐释,成为...

日期:2025-02-23

贾桠钊:张岱年对“矛盾”相关概念的逻辑解析

方克立曾将张岱年的“兼和论”与毛泽东的“矛盾法则”并称为中国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双璧”,张岱年在辩证法问题上可谓用功深厚,在形式和实质上对中国辩证法进行梳理,以“对理”界定辩证法之名,以“解蔽”明确...

日期:2025-02-22

彭巍:中国古代“法理”概念中的人与治

“法理”是古已有之的中国本土概念,最早出现于《汉书·宣帝纪》中的一段话:“孝宣之治,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政事文学法理之士咸精其能。”乃班固评价宣帝的“赞”语。目前,学界主要以两种方式解释这一最早的...

日期:2025-02-17

孔德立:思想史视阈中的孔子仁学

仁是儒学的核心概念。孔子基于对春秋时期礼的思考而创立仁学。

日期:2025-02-17

李景林:孔子的乐学教育

今人读书学习,似乎是一种苦差事。古人为学却不然。儒家为学之道,讲究学而能乐。这个“乐学”的观念,对于我们理解学习的目的和教育的本质,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日期:2025-02-14

李彬:熊十力对“气”的诠释及其困境

近代以来,若论对传统哲学中的“体用论”最为重视的哲学家,无疑首推熊十力。

日期:2025-02-11

刘梦溪:中国传统文化怎样进入现代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进入现代生活,是我们研究历史文化的人一直以来的期待。但传统文化是个庞杂的范畴,以前并不这样笼统标称,而是研究哪一部分就用这一部分的内涵加以标称。如经济史、政治史、法律史、宗教史、哲学史...

日期:2025-02-10

刘余莉:“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论语·卫灵公》中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如果大家都厌恶他,你一定要去观察,为什么他被人厌恶,不能够轻易相信众人的意见。也有人被众人所推崇,同样也不要轻易相信,要考察一下,他为什么...

日期:2025-02-10

方朝晖 康良:儒家文化的价值及其传承——方朝晖先生访谈

方老师好,感谢拨冗接受我们采访,现就几个问题请教如下。首先,您对古代儒士有何看法?比如他们对古代文明做出了什么贡献,或者存在哪些不足?

日期:2025-02-09

何世龙: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年模式”

“新年”是人类历史上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时间概念,蕴含着人类面向未来的智慧,传递着辞旧迎新的精神传统。每一个文明都创造了自己的新年,都有自己独特的新年仪式和年节符号,全世界共同建构了以“祈福”为中心...

日期:2025-02-08

陈云松:以数智方法赋能中华文明研究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脉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

日期:2025-02-06

张贺:汲古润今激活创新基因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一切美好的事物,皆缘于创新的力量。从丝绸到陶瓷,从天文到航海,从造纸到火药,从诸子百家到百花齐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正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创新史。

日期:2025-02-05

张俊华 陈虎:庄子的“天籁”与“天弢”

“天籁”与“天弢”作为庄子哲学思想中的独特概念,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生智慧。

日期:2025-01-27

陈 瑞:《墨子》中的平民文化思想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一部涵盖学科广泛、文化底蕴深厚的综合性著作,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

日期:2025-01-27

名家解惑︱刘强:在现代社会中践行传统伦理

我以为,读经典应该具备三种能力:一是想象力。北宋大儒程颐提出了一个“方便法门”,他说:“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

日期:2025-01-26

杨朝明:以“第二个结合”开辟文化“两创”新境界

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力,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活力源泉,也是文明绵延繁盛的不竭动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有赖于充分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力、创造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

日期:2025-01-24

干春松: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有力推进“第二个结合”

新世纪以来,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将其作为中国社会发展重要思想资源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与此同时,对于如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成为思想理论界着力深化的问题,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日期:2025-01-23

黄玉顺:“儒家文化”略论

从汉代“独尊儒术”以来,中国文化的主流就是作为“孔孟之道”的儒家文化;如果按照“周孔之道”的观念,儒家文化的内涵甚至可以追溯到西周。但是,究竟何为“儒家文化”,却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日期:2025-01-12

姚海涛:孔子“同问不同答”的启示

作为中华文化绝佳代表的孔子有着多重身份,宋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今人讲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无论是其光辉博大的思想,还是其高尚的精神品格,都值得后人学习。在众多身份之中,孔...

日期:2025-01-08

杨国荣:伦理视域中的“熟人”与“陌生人”——兼议关于传统伦理的若干言说

熟人与陌生人的区分,现在已成为伦理领域所关注的问题。费孝通认为,中国的乡村,“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这一看法渐渐成为考察传统伦理的出发点,而熟人与陌生人,则构成了传统伦理与现代...

日期:2025-01-05

安乐哲 田辰山:今天为什么要再读《论语》?

对于一个在中国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读者,现在你能知道你的内心灵魂刻着《论语》的烙印吗?作为一个外国读者,当你见到中国人,能知道《论语》对他内心的影响吗?其实无论外国人,还是中国人,只要读《论语》,...

日期:2025-01-04

王杰:孙嘉淦的“居官八约”

“居官八约”是清代官员孙嘉淦提出来的。孙嘉淦,字锡公,山西兴县人。他早年家境贫寒,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考中进士,自此步入仕途,任庶吉士,随后担任翰林院检讨一职。

日期:2024-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