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来,受“西学东渐”运动影响,我们习惯按照西方的文学观念来衡量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儒学、文学关系研究被冷落,对文学道德说教、伦理化倾向持批判态度。袁行霈曾言:“自从汉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
2023年,儒学与全球治理仍然是学界关注的一大热点。在全球化视野下,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呈现出诸多新特征、新结构和新趋势,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为...
“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在家国同构的中国传统社会,家训是家风文化的基因和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质。家与国一脉相连,休戚与共,无论是帝王将相、名臣名儒...
君子观念源远流长,数千年来,君子和君子所代表的仁义、温良、谦逊等美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的道德评判与价值追求,已成为中华民族价值认同的根基与纽带。近年来学者们围绕君子和君子文化进行了比较充分的探...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两创”)是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方针。近年来,在“两创”方针指导下,众多学者立足于儒学的“经世致用”,重点围绕儒学与干部政德教育...
“治道”就是“治理之道”“治国理政之道”,泛指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原则、依据和方略等政治理念,方朝晖通过系统梳理“治道”在古代文献中的用法演变,归纳出其有两种含义:一是“以道治理”,二是“行道”。本文...
“两个结合”“第二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百年以后出现的新概念。近年来,这两个概念已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探讨的理论热点。“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
一般认为,越南的现代化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越南人民通过长期艰苦的斗争取得国家的独立统一,通过社会主义制度实践,在革新开放的探索中不断发展壮大。在此过程中,越南一方面抗拒着外来强势文明的冲击,另...
“儒学的日本化”和“儒学的近代化”往往是学界回顾江户儒学研究的两大惯用视角,对此以平石直昭所著《新的德川思想史像的可能性——以“近代化”和“日本化”的统一为目标》的分析最具代表性,该文以这两种视角...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主任黄勇教授长期以来致力于中国哲学方面的学术编纂工作,除了著名的期刊Dao: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道:比较哲学》)之外,他还编纂了一套中国哲学丛书,即Dao Companions t...
2023年的海外荀学研究丰富多彩,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虽然研究成果于数量上较国内而言并不显优势,但研究者所关注的内容和角度却颇为新颖,对荀子的人性论、政治思想等内容进行了新的诠解。尤其是在比较...
2023年正值“科玄论战”一百周年,这场声势浩大的论战所产出的深刻思想洞见,至今仍为学术界所重视,值得被深入研究和思考。“科玄论战”的实质,是围绕“科学”“哲学”乃至“玄学”等理论,在近代中国社会中对...
2023年,有关张岱年的学术的学术研究,主要涉及对张岱年的气学、天人合一思想、哲学研究范式和方法以及《中国哲学大纲》的探讨。
回顾2023年对现代新儒家徐复观的研究,总体而言呈现多元化、多角度的趋势,成果颇丰。本文围绕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分别是:艺术精神研究、心性论研究、哲学范氏研究。这三个方面固然不能囊括徐复观研究的全部,但...
2023年关于马一浮的研究仍以“六艺论”为研究重点,马一浮的“六艺论”包括“六艺统摄一切学术”“六艺摄归一心”“六艺相互该摄”三个主要方面。统观2023年关于马一浮“六艺论”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角度:
崔庆贺在《戊戌变法前后章太炎的“新孔学”及其政治意义》中谈道,章太炎在戊戌变法前后,借鉴中外思想对孔子进行了重新研究与评价。第一,借鉴西方近代科学思想,使孔子的“立人道”融入了科学内容。第二,以佛...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学者称之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明清之际大儒。学界一般把王夫之的学术思想和对它的研究称作船山学。囿于闻见,笔者发现2023年船山学研究以学术论文为主,研究专著仅2部,另有2部...
王阳明(王守仁),作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和教育家,其心学思想对中国乃至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王阳明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精细化的趋势。本文基于近期发表...
一般而言,儒家思想史研究都是围绕儒家思想家展开的。大致可根据研究人物的多寡分为两类:个体研究和群体研究。前者侧重于对某一(甚至某二)人物思想的探究,这是儒家思想史研究最常见、最基础的做法。后者侧重...
顺应着当今“经学热”的学术潮流,经学研究是2023年清代儒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本年度的清代经学研究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样态,内容丰富,视角多样。本文将其划分为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分别...
2023年度关于阳明后学的研究,既有对阳明后学的整体性研究,又有阐述阳明弟子及再传弟子思想的个案研究。个案研究中又以泰州学派、江右王门、浙中王门、王学殿军刘宗周研究为重,此外还涉及北方王门、粤闽王门及...
韩愈和柳宗元作为中唐儒学复兴的引领者,对儒家思想的复兴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2023年度唐代儒家人物的研究中,学者们对韩柳的关注较多,主要包括韩柳的臣道观、传道师论、文道关系及与宋学的关系等。
东汉郑玄遍注群经,为汉代经学之集大成者,思想影响深远,郑玄思想研究可谓汉唐儒学研究之重镇。本年度对郑玄思想的研究以单篇论文为主,其中又可两分,一是直接以郑玄为研究对象者,一是研究其他对象间涉郑玄者...
关于董仲舒的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2023年关于董仲舒的学术研究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态势。其中涉及的领域有董仲舒思想研究、董仲舒春秋公羊学研究、后世学者对董仲舒思想研究之考察等...
汉唐易学是有史可载的易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因此历来是易学研究领域的重点。2023年汉唐易学研究成果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知名历史人物的易学思想研究、知名易学著作研究、重要易学问题研究、汉唐易学发展演...
多年来,儒学研究摒弃了尊孟抑荀的传统理路,相应地,荀子研究早已不再作为孟子研究的附庸存在,而是回归其本位,彰显出独特的理论意义与学术价值。可以说,荀子与荀学不仅是先秦儒学研究重镇,已然成为儒学研究...
2023年的孟子研究主要从心性论、功夫论、政治哲学、道统论展开讨论,此外还涉及孟子的天命观、《孟子》文本书写、孟子思想当代价值等方面探讨。
2023年的孔子研究呈现多元化的态势。从研究材料上看,既有基于传统文献的思想、文本考察,又有从出土文献考察孔子儒学的价值和意义。从研究理路上看,既有孔子思想的哲学、义理阐释,又有对孔子形象建构、孔子相...
刘笑敢先生认为,在经典诠释的过程中,存在着两种定向(orientation):文本的、历史的、解释的定向和当下的、应用的、创新的定向,每一部诠释作品都是两种定向之不同比例交互作用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