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结合”视域下的沂蒙精神
来源:大众日报作者:崔庆君 2025-02-25 09:36
沂蒙精神“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丰富内涵,包含着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以天下为己任的道德观念和直面现实的实践观念等精神要素,正是这些要素的有机结合,使得沂蒙精神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而这些精神要素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遇、碰撞、结合过程中造就的。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相继成立中共沂水支部、中共沂水县委、中共鲁南第一支部等党组织,正式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而这种全新的世界观、价值观之所以能为沂蒙人民所接受、认同,在沂蒙地区落地生根、开花散叶,又脱离不开该地区自身的文化背景。坐落于东夷文化核心区的沂蒙地区,深受儒家文化的滋养,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这一传统文化,在理想追求、文化结构、宇宙观、社会观、道德观、世界观等层面有着深刻的内契性和互构性,这种天然联系和文化会通增进了沂蒙人民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文化自觉,当这种文化自觉投入广泛且深刻的革命实践,就转化和淬炼为一种精神自觉。面对艰苦的革命环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沂蒙人民在传承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汲取马克思主义革命精神中,孕育生成了凸显民族性、代表先进性的沂蒙精神,而这一宝贵精神又推进了中国革命之火在山东大地的燎原之势。
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和中国传统大同思想的契合,造就了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沂蒙精神。
沂蒙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这种崇高信念在沂蒙山区革命斗争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无数革命先烈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以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谱写了壮丽的革命篇章。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产主义社会是没有阶级差别、人人自由平等的社会形态,而这种理想社会的构想,与中国追求天下为公、平等公正的大同思想理念不谋而合,可以说,大同社会理想为共产主义的传播和接受,提供了肥沃土壤和文化心理认同基础。承载厚重文化底蕴的齐鲁大地、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山东党政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始把占据了真理和道义制高点的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的旗帜和方向,把短暂的生命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联系起来,在艰难困苦面前决不后退,即使在敌人屠刀面前也无所畏惧。“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正是这种理想在实践中的体现,它体现了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共同为实现理想社会而努力的坚定信念。同时,“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军民关系,在理想信念的感召下超越了简单的互助关系,达到了心灵相互理解、情感深度融合、命运休戚与共的高度。
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契合,造就了恪守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沂蒙精神。
人民至上是沂蒙精神的本质特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沂蒙精神实践中体现出来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军民关系,归根结底反映的是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价值理念。而这一价值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前提下、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批判继承和历史超越的结果。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强调人民利益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这一价值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具有一定相通之处。中国共产党秉承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立场,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了人民群众从“从属”到“主体”地位的质的转变。在沂蒙精神形成发展中,党群能够同心、军民能够情深的根本前提是坚持江山属于人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折射的是共产党人与沂蒙群众肩并肩、手挽手、心连心的亲密关系,反映的是共产党汇聚推动社会进步合力的历史主动性。正是基于此,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将人民利益置于首位,而沂蒙人民也以极大的热情和牺牲精神支持党的事业,共同书写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担当和中国以天下为己任传统美德的契合,造就了抒写家国情怀道德观念的沂蒙精神。
中国共产党秉承以天下为己任的道德观念,领导山东党政军民将爱国、爱党、爱民以及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从而使沂蒙精神不仅承载着对共产主义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而且折射出共产党人对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担当。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使命与担当,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政党主体自觉,因为“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这在性质上就决定了共产党摆脱了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坚定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以及最终实现全人类解放为自身历史使命。此外,这一历史使命又植根于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天下为公”的道德规范,传承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意识。沂蒙精神形成的过程,体现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在沂蒙山区,在党的领导下,家家户户都把支持革命、保卫家园视为己任,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家国一体,体现了深厚的道德情操和对国家、民族的忠诚。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与中国传统知行合一思想的契合,造就了直面现实、敢于斗争的沂蒙精神。
精神是实践的产物,沂蒙精神作为山东党政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献身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中铸就的伟大精神,始终在直面现实中呈现出与当时社会主题、时代要求相适应的表现形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浴血奋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自力更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拓奋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守正创新,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气质和直面现实、解决问题的实践观念表现得淋漓尽致。沂蒙精神所蕴含的这种斗争品格,来源于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品格,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下,与现存世界的不合理性作斗争不能停留在“解释世界”层面,而是要致力于“改变世界”的实践层面,以此彻底实现“现存世界的革命化”,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沂蒙山区的革命斗争,不仅是一场军事斗争,更是一场深刻改变沂蒙人民群众命运的社会变革。此外,中国传统知行合一思想对沂蒙精神以斗争精神改变实践的观念具有深远影响,《论语·里仁》中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朱子语类》中的“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传习录》中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观点等,都要求人们必须立足实践去把握事物规律。沂蒙六姐妹、铁道游击队、陈毅担架连、胶东乳娘、和尚崮十七壮士等一大批英雄群体,折射出的正是山东党政军民舍生忘死、英勇斗争的精神气质,是伟大建党精神“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在齐鲁大地的生动体现。
“第二个结合”是沂蒙精神历久弥新、因时而进的密钥。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度挖掘沂蒙精神中的红色革命基因和传统文化基因,为弘扬沂蒙精神提供丰富文化资源,要把弘扬沂蒙精神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紧密结合起来,为沂蒙精神的赓续弘扬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生机和文化活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
编辑:董丽娜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