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让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来源:“红旗文稿”微信公众号作者:王岩 2025-02-14 10:29

  创新是文化永葆生机的源泉,是推动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2024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着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牢牢把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基本遵循,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劲动力。

  一、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是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方向指引和关键之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推动文化建设在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实践证明,始终不渝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才能够战胜文化领域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保持文化创新创造的正确方向。

  守正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只有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这一论述明确了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我国的文化建设之所以能够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思想理论与精神标识,关键在于始终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明确马克思主义是文化发展的旗帜与灵魂,使文化创新创造始终标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前进方向。当前,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必须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把好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确保文化创新创造在道路不偏、方向不变中行稳致远。

  唯物史观是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在百余年的奋斗过程中,我们党秉持唯物史观,把握文化创新创造规律,开启文化创新创造进程,认清文化创新创造趋势,校准文化创新创造航向。坚持以唯物辩证法把握文化建设中的矛盾与问题,我们党与时俱进地提出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引领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提出“双百”方针、“二为”方向、“两个结合”等指导文化繁荣发展的科学原则,厘清传统与现代、主流与多元、民族与世界等关系,为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方法指导。新征程上,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落实到文化创新创造的实践中,确保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路径的合理性、决策的科学性,推动文化创新创造的提质增效和纵深发展。

  作为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其无比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文化领导权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对文化本质力量的深刻洞察,表明我们党对文化领导工作有了新的规律性认识,为我们坚持和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提供了根本遵循。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科学真理价值、彰显的强大精神力量、充盈的博大文化情怀、展现的鲜明实践品格,切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锐意进取、守正创新。

  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探索、开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党领导人民创造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汇聚起文化强国建设的强大合力,方能战胜文化领域面临的诸多风险挑战,增强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确保文化创新创造始终根植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而不断为文化繁荣注入新的活力,为文化强国建设增添新的动力。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创造的主体,只有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与凝聚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热情与合力。

  着眼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当前,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多样化、个性化,让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文化创新创造的时代性课题。新征程上,最大限度地凝聚起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合力,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作为文化创新创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文化作品的最高标准,以能够“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文化创新成果观照人民的生活,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在不断充盈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中,形成文化创新与人民需求良性互动的生动局面,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支持、参与文化创新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创造中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鲜明指出,“民众就是革命文化的无限丰富的源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文艺之母。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历史已经证明,正是由于始终坚持人民是推动文化发展的主体力量,党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文化创新创造的思想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蓬勃发展才有了雄厚的力量支撑。新征程上,必须把尊重文化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统一起来,坚持文艺创作扎根人民现实生活、立足人民生活实践、汇聚民间文艺力量,为人民群众发挥文化创新创造的主力军作用创造条件,让文化创新创造成为全民参与的生动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得以充分涌流。

  提升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创造中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人民群众是文化产品的最终享有者,增进人民群众的精神福祉是文化创新创造的重要目标。切实推进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引导人民群众自觉投身于文化创新创造活动。新征程上,必须把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置于文化创新创造的核心位置,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拓展公共文化共享空间,确保文化创新创造的成果能够惠及全民。加强文化教育与普及,提升全民文化素养,鼓励人民群众参与文艺评判,使每个人都能成为文化的参与者、创造者和鉴赏者,确保文化创新成果更加贴近民心、顺应民意,让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创造的进程中找到归属感与成就感,提升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创新创造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三、坚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着眼于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把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不移将文化体制改革引向深入,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新征程上,必须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为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释放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潜力提供完善的制度框架与规则平台。

  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完成政府角色转变,能够有效优化对于文化建设的引导、约束和规范,释放文化创新创造潜力。新征程上,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等,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在制度层面确保文化创新创造保持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按照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原则,理顺党政部门、事业单位、文化市场的关系,推动政府制定利好于文化创新创造的政策法规,做好文化创新创造的引导者、服务者与保障者。着力推进文化管理体制与政府职能变革协同配套,改革文化行政审批备案制度,建立健全跨部门协调体制机制,降低文化创新创造的制度性成本,消除机制性梗阻,助推文化与经济、科技、教育等深度融合,让文化创新创造潜力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得以释放。完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升文化市场监管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为文化创新营造风清气正的市场环境。

  完善文化生产经营机制。文化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新征程上,必须健全文化产业体系,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推动国有文化企业转型升级。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依法保护民营文化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把扩大内需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强化创新驱动,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促进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建设高标准文化市场体系,加快构建统一开放、高效规范、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

  四、坚持提高文化原创能力

  文化原创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文化领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其核心在于能够孕育并产出具有新颖性、独特性以及深刻内涵的文化内容与形式。具备文化原创能力,就有了突破文化思维定式、拓展文化形式边界、赋予文化产品独特审美的创新灵感,就能够提升文化成果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提高文化原创能力,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孕育催生一批深入人心的时代经典,构筑中华文化的新高峰。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原创是立足自身的文化传统,以其在文化的核心内容、呈现方式、结构秩序及规则体系上的独到见解进行的文化创新创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道德理念、人文精神等是中华民族进行文化原创的源头活水。提升文化原创能力,必须立足中华文化,传承中国精神,发扬民族传统,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同现实文化相融通。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注重对传统文化内容的现代解读与阐释,又要探索新的文化表达形式与传播途径,推动传统文化经典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有机融合,进而创造出既彰显中华气韵神采又符合当代审美趣味的原创性文化产品。

  着力培养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人才是文化创新的第一资源。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是提高文化原创能力的关键。一方面,必须建立一支优秀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着力培育一批功底扎实、素质良好的学科带头人和青年理论骨干,通过理论宣传与引领,提升文化创作者的理论素养,使其在文化创新创造中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国社会变迁与发展,引导创作深刻反映中国社会现实的文化原创精品。另一方面,必须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重视文化人才在传统文化、数字技术、国际视野等各方面的培训学习,培养出既懂传统又通现代、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能跨文化交流的复合型文化人才。

  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良好的创作生产机制是文化原创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保障。新征程上,必须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机制,发挥知识产权中介组织和行业保护协会等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文艺工作者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健全跨领域、跨行业的文化推广协作机制,构建融媒体传播渠道,促进不同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的交流碰撞,激发更多原创灵感与火花。改进文艺创作生产引导机制,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等方式,引导文艺工作者聚焦社会现实、挖掘民族文化、反映时代精神,推出兼具艺术价值与社会影响力的原创佳作。改进文艺创作生产组织工作机制,着力完善科学合理的文化项目管理机制,从原创团队组建、创作流程规划、作品质量把控等多个环节切实发力,明确各环节的责任主体,确保文艺原创生产的高效运行。

  五、坚持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把握文化创新创造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引导开辟了以科技创新为引擎、赋能文化繁荣发展的新路径,拓展了技术在文化创新创造中的多元化应用,使得我国的文化建设迈上了高质量发展之路。坚持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不断强化科技对文化内容创作、表现形式及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方能增强文化创新创造更为强劲、更可持续的驱动力。

  以科技创新赋能文化内容创新与形式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新征程上,必须推动探索未知、挑战传统、坚持不懈的科技创新意识向文化创作领域传递,助力文化工作者跳出传统的思维框架,以全新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新的创作主题和灵感,革新文化创作理念与表达手法,从而推进不同文化形态的互融互通与创新尝试,开辟文化内容创新的广阔空间。瞄准数字文化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加强高端软件产品和装备自主研发及产业化,提升文化创新产品的数字化表现力与传播力,为云展览、云阅读、云视听等文化新产品的优化迭代提供技术支持。引导和支持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无人机等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全方位搭建个性化、智能化的文化体验平台,让人民群众在沉浸式的数字化体验中获得对优秀文化资源传承创新的认知体悟和审美感受。

  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文化业态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新征程上,必须借助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将科技创新体系作为支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架构与“内生骨骼”,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与信息化升级,推动文化与旅游、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构建高水平、全链条、多功能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优化文化产品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驱动网络视听、数字出版、在线娱乐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为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完善文化产业“云、网、端”基础设施,打通“数字化采集—网络传输—智能化计算”数字链条,助推文化企业精准定位市场需求,实现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个性化定制和精准营销,提升文化市场的服务质量,加快发展新型文化消费模式,扩大文化创新产品的消费市场。

  (作者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地执行主任)

编辑:宫英英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