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李楠 2025-02-11 14:4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脉,其所蕴含的丰富道德理念、人文精神、教化思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育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发挥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汇聚社会信仰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注入了强大文化动力。
把握核心要求 明确时代使命
深化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认知,要把系统理解核心要求、明确使命任务放在首位,这是精准把握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确保涵养方向的正确性与有效性的基石与指南。
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文化领域指导社会发展的最根本指针和重大方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总结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创造性提出“第二个结合”重大论断,使我们掌握了历史主动和思想文化主动,助推现代化建设从“自在”走向“自觉”。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下,全面深化改革在文化领域的新探索战略思维更加宏阔、改革思路更加清晰、建设行动更具力量,为进一步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心润智的作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民心的作用树立了方向标、规划了路线图、注入了新动力。为发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作用,就必须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到实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视角出发,既为价值观的孕育与践行开辟了崭新路径,又为传统文化的再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者相得益彰,使价值观的引领功能与文化的育人属性得以充分发挥,彰显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强大生命力和“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理论品格。
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当前的重大主题。伴随全面深化改革步入深水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被提上日程,既要为物质文明的蓬勃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又要从价值层面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稳健前行。为此,我们必须竭力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不断滋养民族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凭借坚定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深度参与现代化建设,在国际舞台上充分彰显中华儿女的精神风采。
构筑起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地。文明是一个民族的脊梁,它不仅塑造民族的精神风貌,还为民族提供坚实且持久的精神支撑与内在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民族智慧与精神的基因密码,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引领着社会风尚与国家发展方向。我们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吸纳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这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自然延续,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这样的融合与升华,我们能够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同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共同构筑起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地,引领国家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探究内涵意蕴 确认价值定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追求高度契合。只有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从理念内涵、实践遵循和价值指归明确二者的交融点,才能精准把握其价值定位,进而有效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大道之行”中坚守“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大道之行”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交融,深刻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和谐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的价值观,体现了古人对于社会公正、人民至上理念的追求,与共产主义理想中消灭剥削、消除阶级差异、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谋而合。“大道之行”揭示了一种超越性的价值追求,即超越个人的私利,追求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共荣。这种价值追求与共产主义理想中的集体主义精神相契合,强调个体为社会、社会为个体的辩证统一。因此,当我们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时,实际上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二者相得益彰,共同指引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在“实事求是”中推进“第二个结合”的伟大实践。“实事求是”不仅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与当代中国发展的内在逻辑的具体体现,更是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深刻洞察。它超越了主观臆断和盲目崇拜,指向了对客观规律的尊重和遵循,这与“第二个结合”所倡导的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进行创新的理念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从哲学角度看,“实事求是”揭示了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通过实践去检验真理,通过真理去指导实践。这种认识论与“第二个结合”所要求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相契合,都强调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实践中尊重规律、勇于创新、寻求真理、发展真理。因此,“实事求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内涵意蕴和价值定位,不仅承载着历史的智慧,更开启了对未来的深思,将引领我们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稳健迈进。
在“胸怀天下”中谱写“命运共同体”瑰丽篇章。“胸怀天下”与“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交融,深刻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阔视野与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高度契合。“胸怀天下”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包容性与天下观,这种文化底蕴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其之所以能引导“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因为它倡导了一种超越国界、关注全人类福祉的广阔胸怀。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共同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增多,“胸怀天下”的精神在此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在价值定位上,“胸怀天下”与“命运共同体”理念都强调了一种全局性、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只有各国携手合作,才能实现共赢共享。这种价值导向正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因此,“胸怀天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不仅是对内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更是对外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重要支撑。通过弘扬“胸怀天下”的精神,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舞台上谱写“命运共同体”的瑰丽篇章,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遵循实践进路 探索深化路径
深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应当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立场,贯彻“第二个结合”创新路径,厚积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底蕴,同时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机制,使其成为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长久机制。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鲜明的政治立场。这不仅关乎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与稳定,更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则。具体而言,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持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与研究。党之所以能领导人民在意识形态斗争中取得胜利,“根本在于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并不断结合新的实际推进理论创新”。因此,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与实质,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准确把握方向、引领思潮。其次,紧密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寻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点,通过创新的方式方法,将传统文化的智慧与价值观的内核相融合,使之更易于被广大人民所认同与接受。最后,我们还需加强阵地建设与管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在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必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切实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引领价值观涵育工作再上新台阶,呈现新气象、新变化。
贯彻“第二个结合”,厚积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底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归根到底要从文化着手。这里可以从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时、度、效三方面考虑。“时”就是时机、节奏,“度”就是力度、分寸,“效”就是效果、实效。首先,要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先机,加快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脚步,抢占文化创新制高点,以传统文化转型助力现代化发展。其次,要秉持“资以故实,酌于新声”的思维深度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既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统,又参透继承和创新间的转换性奥秘,努力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最大深度阐发。最后,明确对文化主体性的理性认知,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贯彻落实“第二个结合”,自觉主动参与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
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机制。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征程中,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机制,是一项关乎国家发展根基与民族复兴命运的重大任务。我们需秉持系统观念,深度融合法治、教育、文化等多元要素,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价值引领体系。通过法治的刚性约束与柔性引导的结合,筑牢核心价值观的制度基石;以教育的深度渗透与实践养成相协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土壤;以文化的传承创新与传播交流相促进,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源泉,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与阐释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宫英英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