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蛇年话“蛇”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段丹洁 2025-01-27 16:14

  岁月更迭,灵蛇将至。在我国,蛇文化源远流长,从图腾崇拜到民间习俗、从神话传说到艺术演绎,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脉络与情感寄托。随着蛇年春节的临近,记者采访了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一同探寻蛇文化的历史底蕴和独特魅力。

蛇的起源与图腾崇拜

  蛇,在十二生肖中位列第六,地支属巳,它承载着智慧、灵活、再生等丰富的文化意蕴。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萧放表示,蛇在民间素有“小龙”之称,常被视为龙的近亲或化身。东汉王充《论衡·讲瑞篇》曰:“龙或时似蛇,蛇或时似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蛇是特别的意象,虽然有一定的攻击性,但它可以消除鼠害,为人造福。

  十二生肖依照十二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确定。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聘研究员杨曙明谈到,上午九时至十一时为“巳时”,此时朦胧的雾气已渐渐消散,天空艳阳高照,蛇类会出穴觅食,最为活跃,故称“巳蛇”。

  作为一种古老且分布广泛的生物,蛇因其独特的生存方式和强大的生命力,逐渐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杨曙明表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伏羲和女娲的人首蛇身形象,被认为是人类的始祖。远古时期,人们对蛇主要怀有敬畏心理。于是,很多部落统治者以“斩蛇”“操蛇”来证明自己的力量,并将此变为一个宗教性的神秘仪式。后来,人们逐渐由恐惧、敬畏蛇发展为将蛇作为图腾加以崇拜。从石器时代的蛇衔蟾蜍纹筒形陶罐、红陶贴塑蛇纹罐等文物可以看出,在龙这一神兽没有完全演化定型前,蛇被古代先民视为崇拜的对象。

考古中形态各异的蛇

  考古发现的蛇形象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来探寻蛇文化的演变过程,也为我们深入了解古代先民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信仰提供了重要线索。

  在白垩纪时期,最早的蛇类开始出现。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袁靖介绍,在距今约6000年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龙州县宝剑山、无名山、大湾等贝丘遗址中,出土的蛇类骨骼是近年来最为典型的蛇骨遗址发现。谈及蛇骨考古遗址相对较少的原因,袁靖认为,蛇身上的骨骼,最小的仅有几毫米,在遗迹中不易被发现。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应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水洗筛选工作,从而为客观认识古人与蛇的关系提供实物资料。

  从考古研究来看,蛇形象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当时的陶器、玉器等文物上,已经出现了形态各异的蛇图案。据袁靖介绍,目前所知比较清晰的蛇形纹样最早出现在陕西省神木市石峁遗址。河南省二里头遗址出土了多件装饰有蛇形纹样的陶器,如一件陶片标本上有一头双身的蛇形纹样。青铜器中也不乏蛇的造型,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蛇采用分段铸造的方法制成,待各段铸成后,通过铆孔将其连接成一条完整的蛇。目前,出土文物中发现最多蛇元素的当属云南滇文化的器物,黄金做成的“滇王之印”钮部铸成蛇形,尤其引人注目。此外,在不少地方的考古遗址中也都发现了含有不同形态的蛇元素的器物。

  在人与自然的互动中,蛇从一种令人生畏的动物慢慢变成了守护神。杨曙明表示,早在殷商时期,古人就把星空分成二十八星宿,而二十八星宿又分为东、南、西、北四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分别代表了守护四方的神灵。汉代出土的四神瓦当中,代表北方的玄武形象瓦当就是龟蛇合体。

蛇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

  考古中的蛇形象通常形态古朴,线条简洁,保留了原始的图腾崇拜和文化信仰元素;而文学艺术作品中的蛇形象则更多融入了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表达,更加生动、具体,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施爱东表示,《山海经》中展示了“玄蛇”“烛阴”等神秘的蛇类形象。《诗经》里梦见蛇被视为吉兆,寓意即将生育女儿。从唐人小说《李黄》到现代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美女蛇的故事流传了上千年。家喻户晓的《白蛇传》故事中的白蛇代表着成熟稳重,美貌大方,是蛇神的高级形态;青蛇代表着生气勃勃,斗志昂扬,正处于不断成熟和上升的过程。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蛇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也反映了人们对蛇文化的多样理解和表达。

  一些与蛇相关的民俗传递着人们对生活富足和自然和谐的祈愿。萧放告诉记者,在汉代百戏里,已经有“弄蛇”的节目。随着时代发展,弄蛇在多数地区已成为遥远的历史,但在福建樟湖,每年正月游蛇灯、七月七日蛇王庙弄蛇玩蛇,依旧是当地盛大的传统民俗之一。山东人在大年节里以面粉捏成蛇的形状,放在谷仓里,称为“圣虫”,以祈丰年。在山西面塑、剪纸中,常常有蛇盘兔的主题,俗云:“蛇盘兔,必定富。”

  蛇的文化符号发展见证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相信在传承与创新中,蛇文化将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编辑:张懿程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