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里的中国年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田呢 2025-01-26 10:15
腊月初八喝腊八粥、腊月二十三祭拜灶王爷、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大年初一逛庙会、正月十五闹元宵……这些都是春节在中国人心中的集体记忆。翻开一册册春节主题原创绘本,不变的年俗,却在画家笔下呈现出不一样的年味。
《北京的春节》是作家老舍的散文名篇,画家于大武以传统中国画的笔法,在绘本中艺术还原了作家笔下老北京的过年场景,处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
于大武在鼓楼附近的胡同里长大,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曾在人民美术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在创作绘本《北京的春节》时,他曾感慨:“仿佛是隔着岁月的长河,通过绘本与老舍先生握了手。”当他的画作与老舍的文字完美结合,老北京热热闹闹的过年场景顿时“活”了起来。
于大武的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和想象力,他用的是自己最熟悉的传统工笔画法,却也汲取了西方绘画的构图、布景优势和透视关系。画中都是普通百姓的市井生活,古朴的画风更突出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情感。在于大武看来,表现老舍笔下北京的过年气氛,靠的是细节。色如翡翠的腊八蒜,各式各样的年菜,案头摆放的水仙、柿子,家人围坐吃饭时的长幼顺序,甚至是孩子的玩具……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俗画卷,弥漫着浓浓人间烟火气。特别绘制的民俗老物件,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北京的古都文化。
春节,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温馨亲情的日子,似乎已经成为团圆的代名词。原创绘本《团圆》由朱成梁绘制,以春节为主题,充满爱的温暖,不仅是“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获奖作品,其英译本还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关注。这一绘本通过描绘一家人在过年期间的点点滴滴,让人感受到亲情的珍贵和团圆的幸福。封面上,挂起的大红色“过门笺”上书有“团圆”二字,以传统习俗点题。朱成梁的画风温馨细腻,犹如油画般浓郁厚重的色彩,强调块面铺陈的朴拙之气,勾画出饱含人情味的细节。马头墙前围观舞龙的人群,贴满标签的拉杆箱,理发店里的老式座椅,对开门镶镜的立柜,还有全家福相片和年历……江南小镇依然延续着传统风俗,充满浓浓中国味,勾起人们淡淡的乡愁。朱成梁尽可能地通过画面传递诸多信息,需要读者慢慢品读、回味。该绘本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有助于增强孩子们的文化认同感。
朱成梁1948年生于上海,自幼喜爱美术,后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学习,毕业后进入江苏美术出版社从事书籍装帧工作。他曾说:“画绘本,最让我享受的是创作过程。这过程就像拍电影。”画画的人只有扮演好故事里的多种角色,全方位地把握叙事节奏、揣摩角色心理,才能更好地表现故事。
朱成梁对于画画有些“喜新厌旧”。每当看到新的脚本后,他都会思考用一些新的手法来表现。每一件作品的创作过程,他都努力追求一种新鲜感。
《打灯笼》插图(局部)
《打灯笼》同样出自朱成梁之手,画风却有所不同。这本书描绘了中国北方农村的春节故事。烟花、灯笼、花棉袄……缤纷的中国元素装点着冬夜,赋予节日郑重的仪式感。绿头巾配桃红袄、黄斗篷上绣绿叶红花,还有牛粪灯、莲花灯、火罐灯等色彩缤纷、造型各异的灯笼,画家用极尽丰富而单纯的色彩描绘着,灯笼点亮希望,童趣在画面中流动,孩子们对新年的期盼如此斑斓。
此外,国际安徒生奖提名画家熊亮的作品《灶王爷》,以轻松诙谐的表达,传递了一家人对灶王爷既敬畏又倍感亲切的情感,有着独特的幽默和诗意。画面注重线墨处理,艺术语言简练。熊亮说,自己十分看重绘本的传统和本土性,“因为民族文化记忆也是我们儿时的回忆,就像城市的历史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
插画家武建华、张维彩夫妇合作完成的绘本《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故事》绘本套装中的一册,讲述了红袄小孩赶跑怪兽的“除夕”故事。夸张的描绘手法表现出不同造型的生动趣味,创作者对民间艺术的热爱,使得作品颇具乡土韵味,风格独树一帜。
年味渐浓,翻开绘本,在其中感受充满温情的中国年吧。
编辑:董丽娜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