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数九” 春归有期
来源:大众日报作者:卢昱 2024-12-21 16:13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12月21日17时21分将迎来冬至节气。
在先民的感知中,冬至在气候、光影上的变化,恰是阳气渐长、春日即来的标志,即所谓“冬至一阳生”和“春生冬至时”。在《尚书·虞书·尧典》中,古人对冬至这一天如是描述:“……日短,星昴,以正仲冬。”这里的日短,便指冬至。
岁月循环有序,阴极之后,阳气回生。古人以五天为一候,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冬至时阳气初生,阴气仍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蜷缩着身体;麋,俗称“四不像”,古人认为麋鹿属阴,冬至后麋鹿可以感受到阴气在逐渐减退,于是其鹿角脱落,预示着阳气萌生、阴气衰退;随着阳气渐升,井水开始上涌,山中的泉水也欢快地在冰层下唱起歌来。
冬至又名“一阳生”、“数九”、“冬节”、“长至节”、“亚岁”,此时农事终结,万物俱寂,春日待启。“冬至”作为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节气,被古人视为上天赐予的福祉:周朝时,开始把冬月作为正月,把冬至作为春节,让人们拜岁和贺冬;汉武帝后,冬至不再是正月,但古人仍很重视,称为“小年”;魏晋六朝称冬至为“亚岁”,唐宋明清,皇帝有祭天大典。
农人说,“过了冬(至),一天长一棵葱”。在传统岁时文化里,有冬至“数九”之俗。在南北朝时,这一民俗便确立了,当时人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每个识字的儿童,在冬至这天会被分到一张“九九消寒帖”,用以描红的九画空白字——“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注:繁体字“風”)”。从冬至第二天早上开始,每天在空格上按照笔序填上一个笔画;八十一天后,已是柳条垂丝,春天来了。
齐鲁大地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民俗,并配以“冬至不吃饺子冻耳朵”、“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的说法。在很多重要的时间节点,饺子象征着团圆。冬至居家,寻常日子,煮几盘白菜馅儿饺子,温二两烧酒,饺子就酒,越喝越有。
在清简静谧中,白昼将悄然变长,万物正蓄势待发,那生机勃勃的春天,就在不远处。
编辑:宫英英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