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文化主体性,筑牢中华民族文化基石
来源:湖南日报作者:雷洁 2024-12-11 09:25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征程上,巩固文化主体性,充分彰显中华文化的文化禀赋、文化信念、文化精神与文化理念,是中华民族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立和文化自强的基石。
巩固文化主体性,赓续本民族文化禀赋以增强文化自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铸就了我们的精神底色,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来确定我们的民族文化身份,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提升文化自觉。但要注意“文化自觉”绝不是“文化复旧”,而是结合时代所趋、国家和人民所需,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第二个结合”也正是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的契合之处,不断激活“根脉”的时代活力,切实巩固和发展当代中华文化主体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中华文化主体性不可脱离传统,应延续优秀的思想基因,升华其时代内涵,真正赓续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在文化主体性的建设和发展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着讲”。
巩固文化主体性,坚定本民族文化信念以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及其发展的信奉与坚定的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近代以来,在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华民族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中华文化的主体性面临着失落的危险,让国人产生了文化自卑心态。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让中华文明重新觉醒,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共同建立和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性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彰显了中华民族高度的文化自信。但要注意“文化自信”并不等于“文化自大”,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始终坚持在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扬弃自身文化,辩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当代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也正是在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通过“两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与扬弃也有力地显示了中华文化越来越自信。所以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性的重要体现,在文化主体性的建设中持续不断地推动文化自信向前发展。
巩固文化主体性,坚持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以确保文化自立。文化自立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文化领域保持独立性和自主性。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规律来看,一些国家在探索本国现代化道路的进程中,面对西方强大的经济、雄厚的军事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在学习西方现代化的成熟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中形成了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心理依赖,长期的依附最终导致这些国家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而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缺少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持续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正是中华文化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的集中表现。但要注意“文化自立”并不是“文化孤立”,在世界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互鉴已是常态,不同的文化也只有在交流融合中才能进步,而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确保中华文化开放而不迷失、包容而不盲从,我们要根据自身的独特性决定“借鉴什么”和“如何借鉴”,在批判与反思中保持文化自立。所以我们要在文化主体性的发展中始终保持文化自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巩固文化主体性,革新本民族文化理念以实现文化自强。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具有吐故纳新的文化特质,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到“坚持人民至上”;从“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到“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从“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这正是中华文明不断结合时代条件进行自我革新,赋予文化新时代内涵的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也是新时代对中华文化主体性建设所提出的新要求,必须继续坚持守正创新,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文化自强的意义还要放眼全人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面对西方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弊端,人类文明新形态能更好地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也为世界文明向前发展提供了新的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担当,中华文化主体性在国际上得到彰显和认可。但值得注意的是“文化自强”绝不是“文化霸权”,与“西方文明优越论”不同,我们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为世界提供多元化的文化选择,推动全球范围内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在文化主体性的巩固中坚持文化自强,继续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明新理念。
【作者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湖南文理学院基地特约研究员。本文为常德市社科联课题“大思政课建设中红色文化资源的有效转化研究”(CSP24YC54)阶段性成果】
编辑:董丽娜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