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的时代之问
来源:大众日报作者: 2024-11-26 09:37
编者按: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临沂考察时深刻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再次强调,“要保护和运用好红色资源,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为更好地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特邀四位专家学者从先进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等不同维度深度解析沂蒙精神。
先进性:先进理论孕育、先进政党引领
记者:沂蒙精神的力量,根本是真理的力量。沂蒙老区人民在各种政治力量的争斗中选择“热爱党、相信党、跟党走”。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这种先进性对于促进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的形成起到什么作用?
韩延明: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视察时强调指出:“要保护和运用好红色资源,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饱含着初心与使命,熔铸着信仰与忠诚,凝聚着血泪与真情,是“党心为民”和“民心向党”的双向奔赴,是齐鲁儿女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写照,是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必不可少的红色文化资源,其中不仅蕴藏着共产党人“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而且树起了共产党人“到哪里去”的精神路标。
沂蒙精神的力量,根本是真理的力量、人民的力量、实践的力量。沂蒙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是沂蒙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见证,是沂蒙精神产生的发祥地、历史原点和逻辑起点。沂蒙人民在各种错综复杂的政治力量博弈或激烈争斗中能够毅然选择“热爱中国共产党、相信中国共产党、坚决跟共产党走”,是经过长期的观察、体验、比较、交融后作出的正确抉择。
回眸当年的血火岁月,沂蒙根据地有420万人,其中有120万人拥军支前、21.4万人参军参战、10.5万人壮烈捐躯。回想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哺育烈士遗孤的“沂蒙母亲”和“胶东乳娘”、搭建“女子火线桥”的“沂蒙大姐”、支前女模范“沂蒙六姐妹”、“卖女儿筹军粮”的方兰亭等,她们的事迹感天动地、催人泪下。据有关资料记载,战争年代,沂蒙妇女共做军鞋315.13万双,做军衣121.68万件,碾米磨面烙煎饼11715.9万斤,动员参军39万人,救护伤病员5.9万人,掩护革命同志9.4万人。在这些沉甸甸的数字背后,饱含着多少艰辛、汗水和血泪。解放战争期间,仅有4000万人口的山东根据地,就有1106万人次的支前大军,近100万名青年参军。陈毅元帅曾十分动情地说:“我陈毅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是他们以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在那惨烈悲壮、腥风血雨的战争年代,在那宝贵的生命朝不保夕的生死关头,老百姓为什么会全心全意、舍生忘死地拥护共产党、保护共产党?为什么会倾其所有、义无反顾地支持革命战争、支援革命战争?党和群众为什么能够紧密地形成那种水乳交融、血肉相连的鱼水深情?军队和人民为什么能够牢固地铸就起生死与共、浴血杀敌的钢铁长城?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是因为:党把人民当亲人,人民和党心连心。这种“党群鱼水相融、军民生死相依”的人民主体思想和党的群众路线,是沂蒙精神的内在动能和生成逻辑。
追根溯源,沂蒙人民那种诚朴的爱党忠心、爱军情怀和奉献精神,也是在党的感染、濡化、涵育和滋养下逐步生成与发展起来的,是党的先进性、正确性、人民性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宗旨、政策与实践,是人民军队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杀敌护民的英雄壮举和牺牲精神,给沂蒙人民带来了切实的根本利益,唤醒了沂蒙人民的政治觉悟,赢得了沂蒙人民的衷心拥戴,满足了沂蒙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生活上翻身的渴望与需求,从而激发了他们对党、对人民军队的誓死捍卫和真诚热爱,使党群、干群、军民成为生死与共、水乳交融的坚固整体。
事实上,沂蒙精神孕育生长之初就深深烙上了共产党人的革命初心和人民军队的红色基因,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红色精神同出一脉、谱系相承。
其一,山东党组织的最早创立者和领导者、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曾回家乡沂蒙——临沂莒县北杏村(今属诸城)一带传播马克思主义、撒下革命火种,培养和发展进步青年,由此而开启了沂蒙精神的破题之笔、奠定了沂蒙精神的理论基础。
其二,曾经在山东根据地(解放区)任职的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如罗荣桓、徐向前、陈毅、朱瑞、粟裕、张云逸、陈光、张经武、萧华等,绝大部分都是参加过井冈山斗争、苏区“反围剿”、历经长征、由中央从延安派到山东工作的久经考验的杰出红军高级将领;先后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的黎玉、郭洪涛,也都在延安聆听过毛泽东的教导;而驻扎在沂蒙的八路军一一五师,更是由优秀红军指战员组成的一支精锐部队,从一一五师官兵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种老红军本色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也为沂蒙精神的孕育、形成和发展注入了红色因子,奠定了革命基础,创造了生长条件。就此而言,在以沂蒙为中心区域的山东根据地(解放区)孕育形成的沂蒙精神,渗透着党心、民意与军魂。
其三,战争年代的山东根据地(解放区)通过红色电波和纸质文件,直接接受延安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挥,毛泽东、朱德等给山东党政军领导人拍发的电报达110多封,其中饱含了中共中央主要领导对山东根据地(解放区)建设与发展的多次指示和战略思想。虽然山东不是党中央驻地,但来自延安的每一条指示都能在山东得到坚决、完整、彻底地执行;虽然毛泽东不在山东,但毛泽东思想在山东落地生根。
其四,党中央和毛泽东委托化名“胡服”的刘少奇1942年亲赴山东根据地(解放区)检查指导工作,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带来了弥足珍贵、影响深远的群众工作经验和群众路线观念,使沂蒙精神高扬了政治信仰的旗帜,构建了党群关系的坐标,铸就了忠诚担当的铁肩。就此而言,党的领导既是沂蒙精神形成发展的内在前提,也是沂蒙精神永葆生机活力的根本保证。
由此可见,沂蒙精神的成长和结晶,从一开始就注入了共产党人的先进理念和人民军队的红色基因,汲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色和精华,而且饱含着老百姓对党和人民军队的可亲可信。换言之,沂蒙老区人民那种铁心向党的耿耿忠心、感天动地的爱军情怀、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感召、启迪和培育下才逐步生发与强化起来的。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辛勤耕耘地把革命的种子和对群众的关怀播撒到了沂蒙根据地这片沃土上,正是由于我们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始终把为人民谋利益、求解放作为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为此浴血奋斗,正是由于深谙毛泽东思想的党政领导人和八路军一一五师将士以各种形式对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的传播和弘扬,才孕育、催生和拓展了以“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为基本内涵的沂蒙精神。进言之,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正确性、群众性和服务性,是人民军队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杀敌护民的英雄壮举和牺牲精神,从根本上激发、坚定和升华了沂蒙人民对党和人民军队的誓死捍卫和真诚热爱,使党群、干群、军民关系水乳交融。所以,中国共产党是沂蒙精神的培育者、引领者、主导者和缔造者,沂蒙精神是党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度契合。
人民性: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记者:沂蒙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沂蒙精神的根本特征是人民性。如何理解大力弘扬沂蒙精神与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关系?
刘本森:沂蒙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沂蒙精神时提出,“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人民跟党走,无私奉献,可歌可泣啊!”沂蒙精神的根本特征是人民性。
革命战争年代,沂蒙精神的人民性集中体现在党为人民群众谋解放。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侵入山东,时任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率部而逃,整个山东抗战无人领导,治安无人维持,日寇烧杀淫掠,土匪地痞横行,人民群众苦不堪言。在此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挺身而出,领导发动了天福山、徂徕山等抗日武装起义,领导人民反抗日本侵略,为人民谋解放。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党和人民军队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以生命换生命,马石山十勇士、和尚崮十七壮士就是为人民群众而牺牲的模范人物;对崮山战斗、朱村保卫战等战斗,就是党和人民军队为保护人民群众而浴血奋战的典型斗争。党和人民军队不仅在战场上为人民牺牲奉献,而且在平日里纪律严明、爱民为民,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换来了人民群众对党和军队的拥护,这才有了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画卷。
建设时期,沂蒙精神的人民性集中体现在党带领人民群众谋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带领人民群众继续发扬革命战争时期的精神,战天斗地,整山治水,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为人民群众谋发展。“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个好例”,毛泽东的批示充分表明了党领导人民改造自然、促进发展的重要意义。改革开放时期,党带领人民群众加快发展,实现沂蒙老区整体脱贫。平邑县九间棚村的党员同志,九名党员九根擎天柱,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典型。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共产党的威信也是干出来的。厉家寨、九间棚,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沂蒙精神的典型代表,其核心内涵就是党群同心,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新时代以来,沂蒙精神的人民性集中体现在党带领人民群众谋幸福。发展是最大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进入新时代以来,沂蒙精神在传承和弘扬中进一步彰显出人民性的根本特性。各级党组织将为人民服务贯彻到全方位:经济发展上的“走在前、开新局”,人居环境上“绿水青山”,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本”,文化传承的山东担当。在基层,带领村民致富的“兵支书”成为继“沂蒙红嫂”之后代表新时代沂蒙精神的典型群体。在“兵支书”身上,彰显了沂蒙精神“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传承弘扬。
谁能代表人民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人民就拥护谁、跟谁走。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揭示了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基本逻辑: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人成功的密码和永葆政治本色的生命基因。新时代,沂蒙精神的传承弘扬、与时俱进,必须牢牢把握住“人民至上”这一根本特性。
实践性:不断续写“党群同心”的时代佳话
记者:沂蒙精神最初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被提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沂蒙精神也是改革精神。新时代新征程,作为北方商都,临沂正在推动临沂商城从“大循环”走向“双循环”,打造中国数字商贸示范城市,“12345·临沂首发”的改革实践探索也都走在了全国前列。您如何理解沂蒙精神中所蕴含的实践要求和改革精神?
刘涛:沂河滔滔川流不息,蒙山巍巍山河巨变,沂蒙精神历久弥新。沂蒙精神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萌发形成并不断发展的,是在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筚路蓝缕的非凡实践中传承的,是在改革开放春风吹拂神州大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蒸蒸日上的崭新实践中概括凝练提出的,更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昂首阔步的伟大征程中得以升华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沂蒙精神的生发本源、精神风度、现实向度。沂蒙精神以其特殊内涵和实践品格,承载着感天动地的精神风范、光照日月的精神价值、催人奋进的实践力量,是绘就革命老区创新发展新篇、谱写现代化强省建设时代华章、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
忠诚奉献为魂,沂蒙精神具有博大崇高的实践取向。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沂蒙精神呈现了党领导沂蒙人民谋解放、谋幸福的沂蒙篇章。“蒙山高,沂水长,军民心向共产党”。战争年代,党组织在沂蒙大地以坚强的组织观念、自律的工作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践行对党忠诚、竭诚为民、无私奉献的执政理念,带领沂蒙人民发展生产、实行民主、普及文化、改善民生,谱写了忠诚奉献、一心为民的时代凯歌,赢得了沂蒙人民的高度信任。与此同时,沂蒙人民一心向党、无私奉献,把党比为灯塔和舵手、视为核心与方向,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决策决定指示,坚定不移跟着共产党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是沂蒙精神的政治品格,也是弘扬沂蒙精神的实践要求。忠诚奉献是双向的,既是对党员干部的要求,也应该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沂蒙精神启示我们,要坚决贯彻对党忠诚、竭诚奉献的政治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坚强的党性、为民的情怀、优良的作风自觉落实党的重大决策部署,广大人民群众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坚决做到党有号召、我有行动,“党群同心”积极投身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事业。
实干笃行为本,沂蒙精神具有宏大笃行的实践品格。长期以来,党领导沂蒙人民以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任劳任怨、顽强奋斗的禀性,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拼搏的精神,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创造了非凡的业绩。新中国成立以来,沂蒙大地“党群同心”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创业豪情,整山治水、改造山河、成就良田沃野,民生焕然一新,毛泽东作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的批示,成为当时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沂蒙大地继续秉持“党群同心”、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党员干部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人民群众知难而进、苦干实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一心一意谋发展,艰苦奋斗创大业,切实增进民生福祉,涌现了诸如“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坚韧不拔、艰苦创业”的九间棚、被誉为新时代“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兰陵代村等先进典型。沂蒙精神启示我们,“党群同心”撸起袖子加油干,就能创造出令人称赞的人间奇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新征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要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做奋进者、搏击者,不做犹豫者、懈怠者,实干笃行、努力拼搏、奋发图强,奋力奔跑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上,推动各项工作不断迈出新步伐、持续取得新成就。
勇闯新路为要,沂蒙精神具有强大鲜明的实践功能。锐意进取、开拓奋进是沂蒙精神的实践风范,是沂蒙人民历经时代洗礼、紧跟时代步伐,创新发展、争创一流、奋勇前进、成就辉煌的真实写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沂蒙人民追求进步、改革创新、敢为人先,创造了革命老区率先发展、特色发展的斐然成就,沂蒙大地实现华丽蝶变。从贫穷落后的老区形象到率先整体脱贫、全面建成小康,再到乡村振兴谱新篇、时代楷模誉华夏;从“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土货不出,外货不入”,到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商贸物流通达天下;从战争年代党群干群之间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到新时代临沂市探索“12345·临沂首发”平台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沂蒙大地不断续写着“党群同心”的时代佳话。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党的坚强领导,在于党领导沂蒙人民勇立时代潮头,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发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革命进取精神转化为开拓奋进、变革创新的成功之路,这既包含了对生产发展、生活幸福、光明未来的美好向往,也包含了披荆斩棘、勇于突破、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
求解新时代社会治理新路径、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不断发扬光大沂蒙精神,要坚持问题导向和实践取向,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勇闯新路的气魄、胆识和智慧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的新篇章。
开放性:沂蒙精神并不局限于一域一时
记者:2021年9月,中宣部公布了党中央批准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其中“沂蒙精神”位居其中。可以说,沂蒙精神不只属于山东,它也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的共性。如何看待沂蒙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独特价值和重要地位?
洪向华: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临沂考察时强调:“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沂蒙精神作为特定时空地域所孕育的宝贵精神成果,不仅满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价值共识,还成为其接续传承的精神财富,映射出其最真挚、最执着的价值追求。无论时代的奋斗主题如何发生变迁,沂蒙精神作为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和永恒的精神丰碑,始终以与时俱进的开放性品格涵养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质,展现着中国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精神风貌。
沂蒙精神既有地域性又有普遍性。精神作为一种意识上层建筑,并非无限地、抽象地产生,而是在既有的文化积淀和精神产品的积累中创新。沂蒙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于硝烟弥漫的齐鲁烽火中铸就的红色结晶,一方面,是在“敦厚重礼”“仁爱诚信”的鲁文化与“崇尚变革”“务实创新”的齐文化的交汇融合与糅合滋养下而形成的基因图谱,内蕴着沂蒙地区、山东地区乃至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气节和精神内核。另一方面,沂蒙精神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融洽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军民关系中凝结而生,并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脉相承,蕴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强的党性修养、坚韧的革命意志和坚实的使命担当。在此意义上,沂蒙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内在精神基因,孕育与生成于中华民族精神谱系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中,并以其独有的价值理念、文化道德等认知“底色”传递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同质性。同时,沂蒙精神并不只局限于一时一域,而是随着认识的发展而内化为一种具有普遍价值的时代精神,为所有中国共产党人和后来者所继承和发扬,呈现出显著的开放性特征。
沂蒙精神既是恒久的又是发展的。“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沂蒙精神作为党政军民为主体共同塑造的精神丰碑,无论时代如何更迭,其内核始终反映着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忠诚团结、坚韧不拔、淳朴善良、勤劳勇敢的初心与担当,始终不渝地赋予着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使命感与价值感,引导和塑造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和行为逻辑,滋养和润泽着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沃土。无论是在炮火连天的革命年代里涌现出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等先进群体,还是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和发展时期涌现出高家柳沟、王家坊前、厉家寨、九间棚、代村等时代典范,都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同时,沂蒙精神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品质与中华民族创新精神契合相通作用下的伟大实践的产物,存在着巨大的内在张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其会随着时代精神的变迁和实践基础的重构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从而焕发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在此意义上,沂蒙精神既是恒久的又是发展的,并以其开放包容的精神底色丰富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内涵与外延,呈现出与时俱进、开放发展的思想张力。
沂蒙精神既是历史的又是时代的。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实践活动是一种历史性创造过程。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百年实践中形成了具有时代特性的精神形态。这些精神形态既承载着深厚的革命历史底蕴,又随着时代的发展将不断产生的新的精神元素注入其中,体现出鲜明的时代创新性与发展开放性特征。沂蒙精神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和红色文化形态,孕育与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完善于改革开放时期,升华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并随着实践场域和时代背景的变化,发挥着与时偕行的强大精神支撑价值和精神动力作用,呈现着传承弘扬、鉴往知来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弘扬沂蒙精神一方面要遵循精神发展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内在逻辑,既深刻理解和把握沂蒙精神的价值内核,又以实际行动始终遵循其现实要求,以其强大的精神力量为推动社会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另一方面,要聚焦“何以弘扬”的关键性问题和“如何赓续”的未来性命题,以富有时代气息的话语和开放性的态度科学阐释沂蒙精神,从而实现沂蒙精神话语在守正创新中不断赓续红色血脉,以更为磅礴的伟力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转化为美好现实。
时代塑造精神,精神成就伟业。阐释好、弘扬好沂蒙精神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过程性存在,具有面向实践的开放性特征。因此,要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沂蒙精神和“让红色基因注入血脉代代相传”的重要指示要求,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丰富拓展、持续挖掘沂蒙精神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内涵和价值,充分彰显其时代性、开放性特征,在潜移默化中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丰富的精神滋养。
编辑:董丽娜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