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中和韶乐 感金声玉振
来源:大众日报作者:张依盟 杨晓玉 2024-11-16 09:23
康熙五十二年八卦纹铜鎏金编钟
中和韶乐是明清两代用于国家祭祀及宫廷庆典的音乐、舞蹈表演形式,是一种礼仪性的乐舞。中和韶乐制度始于明代洪武初年,其雏形源于先秦时期的韶乐,它由金、石、丝、竹、革、木、匏、土八种材质的乐器演奏,和以律吕,文以五声,八音迭奏,玉振金声,融礼、乐、舞为一体。
当前,“礼乐东方——孔府旧藏中和礼乐文物展”正在孔子博物馆开展,展出的众多中和乐器、祭器是明清国家祭孔以及中和韶乐的沧海孑遗。祭孔时使用的礼乐器有哪些?演奏的乐曲都有哪些特点和规范?
钟磬之声
清代康熙帝组织编撰了《律吕正义》等乐书,创制六律六吕四倍声大清律制,并据此改造各坛庙乐器。自康熙五十二年(1713)开始,中和韶乐乐器被陆续制造并颁赐各地。孔子博物馆所藏康熙五十二年编钟编磬,是国内除皇家、宫廷、坛庙之外,仅存的钦颁中和韶乐钟磬。
清代中和韶乐编钟篆饰八卦纹,交体双龙钮,鼓形身,通体鎏金,背面铭文“康熙五十二年制”,编钟形制、纹饰、外部尺寸相同。整套编钟阴阳各八,共计十六枚,阳律在上、阴律在下,悬挂于一架之上。编钟以壁之厚薄、腔之大小区分音高,作乐时,当镈钟击响后,敲击编钟一下,以宣其声,乐生唱歌词一字。
编磬是宫廷雅乐“八音”中的重器,与编钟合称“金石之音”,构成中和韶乐的骨干音。编磬一套共十六枚,外形尺寸相同,以磬体厚薄区分音之高低,薄则音低、厚则音高。十六枚编磬共用一套架座,八阳律、八阴律分挂于上、下层,对应十二正律、四倍律,自低音至高音依次排列。演奏时,当乐生唱完一字之后,敲击编磬一下,用于收韵,与编钟呼应。
镈钟是古代一种大型单体打击乐器,可单独悬挂在钟悬上,又称“特钟”。镈钟与特磬在乐队金石之声中首尾呼应。每奏一曲之始,听击柷毕,即击镈钟一声以开众音。镈钟一响宣起律首,特磬一声而告乐终,以象“金声玉振”之意。每个月份都有对应的镈钟。祭孔典礼以仲春、仲秋丁日大祭最为重要,乾隆特颁赐二镈钟用于祭祀孔子。
丝竹之音
孔府旧藏中和韶乐乐器除钦颁钟磬外,尚有琴、瑟、排箫、篪、笙等器。
瑟形似古筝,是古代雅乐演奏的主要乐器之一,与琴同为演奏旋律乐器。清代祭孔中和韶乐用瑟四把,瑟长约合今210厘米。
排箫又名凤箫,因形如凤之双翼,有凤鸣之效。排箫共十六管,管面各书描金律名,按其阳律、阴律分别排开。每管之上端斜削一吹口,各管依长度不同而单独发音。十六管镶插于木制套架之上,套架通体髹朱漆,饰以描金双龙戏珠纹。祭孔演奏时用排箫二只。
篪是祭祀乐舞中的旋律乐器之一,《诗经·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埙,仲氏吹篪”,篪与埙合奏,关系犹如兄弟。清代《中和韶乐》祭孔定制笛六、篪四。篪有二制,一为姑洗篪,用于阳月,二为仲吕篪,用于阴月。不同于吹笛时两手一前一后,篪演奏时两手在前。
陶土之乐
埙是八音之中唯一的土质吹奏乐器,演奏时双手捧埙吹奏,祭孔定制用埙二只,阳月用黄钟,阴月用大吕。
清代《中和韶乐》埙为七孔,清以后祭孔用埙已无一定之规。展览中展示了一组孔子博物馆藏民国时期的陶埙。此五孔埙为至圣庙古乐传习所日常演习所用。
编辑:董丽娜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