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古人会加班吗

来源:大众日报作者:汪霏霏 2024-11-14 09:30

古代官员工作场景

  古人会加班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古代什么人上班。

  “上班”一词源于古人上朝。“班”最初的意思是排列,后来成为衡量队列数目的量词。官员上朝分成文班和武班,排成不同队列,“上班”一词就是在此基础上衍生的。明清时期,上班多指到官府工作,古代有资格上班的人,多是官员和衙门里的胥吏衙役,另外还有奴婢和工匠。虽然王侯将相身居庙堂之上,看起来可谓风光无限,但其背后亦有外人不可理解的心酸,除了日常工作之外,他们的频繁加班苦不堪言。而普通的民众,像下地劳作的男人、纺纱织布的女人,为了生计他们的加班更是不言而喻。所以说,不管是王侯将相还是普通民众,在古代都逃不过加班,因此与之对应的工作制度也在历朝历代的历史轨迹中逐渐发展成型。

  最古早的加班文化

  我们以古代官员为例,考察一下古人的上班时间。《诗经·鸡鸣》里曾用“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来描写周朝官员上班的状态。意思是公鸡打鸣时,官员就已经在朝堂上站好了;东方阳光普照时,朝堂上已经开始忙碌起来了。今天的打工人需要打卡签到,古代官员上班也要打卡,“到单位点卯去”这个说法其实源于古代的上朝制度。卯时是早上五点到七点,从“至暮画酉”可知,古人是在酉时下班。酉时是晚上五点到七点,取中间值,明朝官员大概早上六点上班,晚上六点下班,一天的工作时间是十二个小时。

  最初加班是从官员“为君忧,为民忧”的凌云壮志开始的。如今能看到的最早关于加班的文字记录是史书《国语》。《国语·吴语》曾记载,晋国大夫董褐为保全疆土免遭吴国屠戮,夜以继日同吴王夫差谈判,这可以被视为古代加班的典型例证。这时的加班制度还不成熟,加班更多出于自发的责任感,而非强制要求。唐以后加班现象开始比较常见,典型代表白居易从29岁就居住在长安,多数时间都是用在加班上。为此他在《晚归早出》中记述:“退衙归逼夜,拜表出侵晨。”此诗中一言一语无不表露出长年加班给白居易带来的困扰。到了清朝,早中期受明代的影响,加班上朝制度更加严格,基本上每天需要凌晨起床赶赴早朝,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坚持值夜班。

  古代官员一周工作几天呢?汉朝官员每五天一休息;唐朝官员每十天一休息;宋朝乱七八糟的假期加起来一年有一百多天,官员平均上两天班就休息一天;元明清三朝的假期就少得可怜了。古人上班迟到或旷工也会被扣工资吗?当然,而且更严格。如《唐律疏议》规定,官员应上班而不到的,缺勤一天处笞二十小板,每再满三天加一等,满三十五天判处徒刑一年。《唐会要》记载,在唐肃宗时期,“朝参官无故不到,夺一月俸”。元初著名画家赵孟頫任职兵部郎中时,因为上班迟到,差点被长官打板子。明朝皇帝也喜欢打板子,这种处罚被称为“廷杖”,官员上朝迟到或无故缺席就会被施以廷杖之刑。这些规定显示了古代对工作的严肃态度和对纪律的重视。魏忠贤专政的时候,有个官员上朝时怕迟到,害怕被打板子,就在紫禁城内一路狂奔,心想:只要我跑得够快,迟到就追不上我。不料,这位官员慌乱中失足掉进御河淹死了。这真是怕迟到怕到“殉职”。

  古代有没有加班费

  古代的大多数官员还是需要加班的,而且经常要值夜班。最关键的是古代值夜班没有加班费,除非皇帝主动奖赏,奖赏并不是时时存在,因此在大多数时候,官员都是义务劳动。乾隆时期一日深夜,乾隆皇帝突然决定向准噶尔的部队出兵。我国古代出兵还必须“师出有名”。因此,乾隆皇帝召集值班的官员起草诏书。当时在军机处值班的只有一位叫巴延三的官员。巴延三只是军机处的一个小人物,但由于此次给乾隆皇帝起草诏书,被乾隆记住了。后来,因为受皇帝赞赏,此人一路被提拔到两广总督的职位。可见在古代加班也还是有好处的,说不定就能得到皇帝的赏识而平步青云。《后汉书·黄香传》记载:东汉时有一位名为黄香的官员。这个人很老实,尚书台每天都要值班,那些当班的人欺负黄香初来乍到,都要黄香帮忙顶班,黄香一个都不得罪,有求必应。直到某次皇帝来到尚书台巡班,找来值班册一看,当日并不是黄香的班,就问是什么情况,黄香说出实情,皇帝听完很感动,当即就给黄香升了官。所以说,加班除了义务劳动,也还是有希望获得加班费的,只是概率相对较小。

  今人不满“996”,古人对“996”也是满腹牢骚。宋朝的欧阳修在《集禧谢雨》一诗中就吐槽:“十里长街五鼓催,泥深雨急马行迟。卧听竹屋萧萧响,却忆滁州睡足时。”自己现在踩着泥泞、冒雨上班的日子,还不如以前在滁州可以睡到自然醒的日子。除了官吏衙役外,古代的奴婢和工匠也要上班。他们的工作时长可能比一般官员还长。

  到了近代,西方工厂制度引入,现代意义上的上班出现了。民国时期,上海工人的日平均工作时间为八小时至十一小时。每月具体工作天数跟行业有关,纺织业最少,平均每月工作二十天;造船业最多,平均每月工作二十八天。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编辑:董丽娜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