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期待怎样的年味
来源:山东宣传微信公众号作者:马宝涛 李雨聪 2024-02-02 09:23
腊八过后,就进入了“过年时间”,赶集叫“赶年集”,买东西叫“置办年货”,煎炒烹炸煮叫“忙年”。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形成的最大民俗就是过年。
今天是小年,2023癸卯年进入倒计时。
过年承载着中国人恒久的生活理想和家国情怀,阖家团圆、国泰民安历来是过年最重要的主题。所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过年充满期待。
可是近些年,这份期待似乎总得不到很好满足,人们普遍觉得“年味越来越淡了”。
年味是怎么变淡的?我们到底在期待什么样的年味?
图源丨影像中国
一
什么是年味儿?
过年,起源于古代的年终大祭,最早可追溯至殷商时期。《礼记·月令》记载:“是月也,大饮烝。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每至岁首,天子、百姓都要祭拜天地和祖先,祈盼来年风调雨顺、万事如意。
先秦时期,中国人对祭祀已有较为系统的礼仪。六朝以后,岁首祭祖是家族例行的常规仪式,“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明清时期,过年祭祖成为家族成员团聚的重要方式,一直延续至今。
过年的习俗,与中华民族古老先民对天地、对祖先的敬畏息息相关,所以形式上都围绕除旧迎新、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等展开。
赶年集、买新衣,扫房子、贴春联,敬天、祭祖,放鞭炮、吃饺子,收压岁钱、看杂耍表演……这是我们记忆中的过年。
过年有很多忌讳,几乎每项活动都有,可是就连那些忌讳似乎也充满了仪式感,在记忆里生出许多的趣味。
人间至味家乡年,历代名家写下大量关于过年的文章。
比如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比如戴复古的:“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
比如老舍的:“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象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比如王蒙的:“还因为放炮仗。小时候我性格懦弱,自己放得很少,但还是喜欢听旁人放。有激动人心、什么事情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感觉。”
比如冰心的:“最有趣的还是从各个农村来耍‘花会’的了,演员们都是各个村落里冬闲的农民,节目大多是‘跑旱船’,和‘王大娘锔大缸’之类,演女角的都是村里的年轻人,搽着很厚的脂粉。”
这大抵就是年味吧,充满了热闹劲儿、烟火气儿和仪式感。
而在繁复的仪式和辛苦的忙碌中,又洋溢着喜悦、满足和期盼。
二
年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淡的,没有人说得清楚。但过年给我们的情感和文化体验越来越弱,的确是事实。
这可能是因为——
一来物质变得丰富。一顿大餐,不必等到过年再吃;一件新衣,不必等到过年再买……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当下,吃穿用度天天像过年,对于真正的过年,自然就少了一丝享受与满足。
二来科技改变生活。年货可以足不出户买,压岁钱就是微信转账或红包,拜年动动手指就搞定……社交方式的网络化,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再遥远。但缺少了面对面的拱手道贺、走心交流,总归让年味越来越淡。
三来“卷”掉了心境。当内卷成为一种普遍存在,很少有人再有足够的时间去忙年,被动损失了诸多过年应有的切身体验。许多人连回家团聚都变得紧张、匆忙,自然缺少了对过年的享受和幸福感。短暂的假期里,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只想停下来,歇一歇。
四来传统民俗式微。过去繁复的过年习俗和仪式变得越来越简单,一些习俗甚至已经丢失。“简约化”的年自然就弱化了重要性、少了热闹劲儿。而且,很多有关过年的群众性文娱活动,比如舞狮子、扭秧歌、闹花灯等活动,都是“力气活”,有的还需要提前个把月排练,但随着乡村富余劳动力的外流,留守乡村的妇女、儿童和老人往往难以开展这些活动。
再就是传播方式的改变。过去几十年,春晚一直是过年的“大戏”,但近几年,春晚越发不得人心了。倒不见得是节目越来越难看了,可能是因为平常所见的好节目太多,加上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是创作者”,文化娱乐产品太充足了,无形中拉高了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和期望值。
图源丨闪电新闻
三
面对“年味越来越淡”的喟叹,山东正努力打造有氛围感的新年。
自腊月初八开始,全省16市同步启动2024春节山东乡村文化旅游节,家家挂红灯、户户贴春联、村村有好戏,捧出一桌民俗大餐。
民俗的振兴是年味的重要来源。当吃穿等不再是过年的重要追求,过文化年就变得尤为关键。
去年过年,广东最具潮汕文化的英歌舞、安徽歙县流传600年的传统嬉鱼灯会、福建闽南的民俗活动游神、广东梅州埔寨的传统表演烧火龙等,统统在年轻人的分享下强势“出圈”,即使不能到现场去看的人,也充分感受到了过年的喜庆与热闹。
山东的剪纸、胶东花饽饽、踩高跷、舞龙等非遗文化也分外惹眼。当它们一起出现在人们的面前时,就已经意味着——过年,过大年!
年俗的复苏,对于年长者来说,是年味的回归,对于年轻人来说,是年文化的传承与打造。
年轻人追逐个性化、小众化、国潮化的生活,而年俗正是国潮文化的集大成。在享受喜庆祥和热闹中国年的同时,喜爱社交分享的他们会将年俗“推送”得更远,让中国年的影响力更大。
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
图源丨闪电新闻
作为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隆重节日,春节该如何在世界舞台上更好地展示丰厚的文化内涵?传承弘扬年俗就是一个重要方面。
年俗中蕴含着辞旧迎新、阖家团圆、幸福健康的美好祝愿,包含着和平稳定、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家国情怀,凝聚着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和情感寄托。通过形形色色的年俗,各国人民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好感。
我们到底期待怎样的年味?
其实就是蕴藏在传统民俗里的年味。我们期待蕴藏在民俗里的那股子热闹劲儿、烟火气儿、仪式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当然,年味总归需要用心去感受。现在,许多人尚未养成在紧张繁杂的生活中重拾传统、体味美好的习惯。不如就从这个年开始吧,让我们尽量放下手机,来场沉浸式赶集、扫尘、挂灯、贴对联、包饺子、看表演……迎春纳福过大年。
编辑:翟凌宇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