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人民性 担负新使命
来源:大众日报作者:白文娟 2023-12-26 09:08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者的群众”。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扛起新的文化使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把握其深厚的人民性意蕴。坚持人民至上,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首要原则。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坚持人民至上,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一是要聚焦人民群众实践。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良性互动是百年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开创新局面、取得巨大成功的一条宝贵经验。更好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必须把人民作为文化创作和表现的主体,把人民大众的真实情感和真实生活作为文化生产的源泉。要做人民群众的“歌颂者”,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要聚焦新时代涌现出来的优秀人物和典型事迹,聚焦新时代人民群众积极投身现代化国家建设的伟大实践,感知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丰富营养,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颂人民。要做人民群众的“知心者”,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中蕴含的深厚的人民情怀、强烈的使命担当。时刻增强问题意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从而更好造福于民。要做人民群众的“追随者”,用更多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文化作品,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给予最深情的褒奖,以高质量文化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
二是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既是历史的创作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要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一方面,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另一方面,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充分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要始终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相统一。让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建言献策,充分吸收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和基层经验,顺应人民真实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要始终把尊重客观规律和激发群众主观能动性相贯通。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没有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充分激发,就难以实现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就难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定不移将文化体制改革引向深入,进一步优化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营造良好的文化创新氛围。坚持“双百”方针,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群众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有效激发人才活力,进一步增强人才向心力、凝聚力。
三是要坚持为民利民惠民。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是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要精准把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更加追求高品质的文化生活,更加追求高质量的自我提升,精神文化所需呈现出品质化、个性化、多元化、国际化以及网络化的新特点。必须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要与时俱进优化精神文化服务供给。大力实施文化惠民活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持续丰富公共文化产品,用数字化赋能文化公共服务。加快构建公共文化设施。坚持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健全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管理和服务标准体系。要不断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断深化“两个结合”。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在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辩证统一中,让真理之光照亮复兴之路,革故鼎新不断开辟未来。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筑牢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作者系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
编辑:董丽娜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