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两创”这十年,山东“创”出了啥?
来源:闪电新闻作者: 2023-03-13 09:43
3月12日上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第三场“代表通道”开启,6位全国人大代表接受采访,讲述履职故事。其中,山东团代表杨朝明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独特魅力的发言,让人印象深刻:
“如果把中华文明比喻成一棵生生不息的大树,它的树干之所以又粗又壮,是因为它的根扎得很深、很牢,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突出的优势之一,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我越来越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文化的研究者感到由衷的自豪……”
3月12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场“代表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杨朝明接受媒体采访。
守正创新,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
时间回溯到十年前: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曲阜视察时强调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四个讲清楚”的重大课题,要求山东用好齐鲁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孔子研究院,总书记看到《论语诠解》和《孔子家语通解》,拿起来翻阅,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而这两本书的主编,正是杨朝明。
“我特别认同总书记的话。能看见多远的过去,才能看清楚多远的未来。中华民族筚路蓝缕走到今天,5000多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自强不息的奋斗史。”通过与总书记近距离接触,杨朝明清晰地感受到,总书记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以实际行动明确告诉大家,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杨朝明,1962年出生,学者、儒学家、史学家。从到曲阜师范大学求学,到后来担任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院长,再到孔子研究院院长、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副主任等,杨朝明长期致力于儒学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这期间,他的职位虽有变动,但一直没离开孔子故里曲阜。
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谱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齐鲁文化、黄河文化、泰山文化的精神内涵在这里汇聚。杨朝明希望让传统文化“活起来”,重新走进人们生活,扎根心灵,见诸行动,成风化俗。
十年来,山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始终把文化“两创”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深耕人文沃土,聚力守正创新,系统实施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行动计划,几千年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持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在齐鲁大地落地生根。
深挖广传,“创”出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
要让传统文化在今天落地,讲清楚传统文化的真精神,首先离不开对传统经典的研究。
去年,一部《儒典》在曲阜面世,震撼全国。这是儒家经典的一次精选和萃编,集中体现儒学形成和发展的主脉络,是历代传世文献系统整理的最新成果。《儒典》不仅是山东积极打造的国家级文化工程,还是“山东文脉”工程建设重点任务《齐鲁文库》的首部系统文献。
近年来,山东通过编纂出版包含《儒典》在内的《齐鲁文库》,集中展示齐鲁文化的资源优势和文化价值优势。通过全面研究、保护、辑录和整理出版山东历代传世文献,并同步建设齐鲁文献数字化文库和新媒体传播平台,新时代山东“文化泰山”正在立起。
对于文化“两创”,杨朝明有独特的见解。接受山东广播电视台齐鲁频道记者采访时,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传统文化其实就是一条河,这条河从前天流到昨天,从昨天流到今天,它还要流到明天……”
的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先贤智慧的结晶,绝不能束之高阁成为摆设。为此,山东在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活力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从《中国面孔》《国学小名士》《中国礼 中国乐》等优秀电视文化节目,到《山东之美·手造》《苏小妹说中国字》系列文化短视频,再到《脉动泰山》《三孔春秋》《城子崖》等精彩纪录片……都是山东深挖传统文化富矿、创新文化报道、将文化“两创”全方位融入节目生产创作结出的硕果。
融入日常 ,“创”出百姓幸福美满生活
传统文化中的无限智慧,源自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如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散落在可感可知的点滴日常里。
我们可以聚焦于生活的细微:去年9月,在第三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暨首届中华传统工艺大会上,一则由山东台制作的短视频《绝美!山东大姐用煎饼复刻世界名画》火爆出圈。该视频用“诙谐+创意”的方式,讲述了徐海霞大姐自强不息、让传统煎饼开出“致富花”的故事。视频被中国日报、澎湃新闻、新华网等媒体官方账号转发和推介,全网总播放量达4.17亿次。
一花开放不是春。还有来自东昌府的剪纸传承人韩秀芹,用一幅《聊城风光》,剪出了对故乡的思念;滨州众多家庭妇女把鲁绣绣在虎头鞋上,表达对儿孙的祝福;在胶东,年夜饭那些花样繁多的花饽饽,寄托着人们对来年五谷丰登、阖家团圆的祈愿....历史文化正与人间烟火交相辉映,飞入寻常百姓家。
我们也可以走出家门:去孔子故里看“金声玉振”,在台儿庄古城观一河渔火,乘一叶小舟摇曳而下,体会璀璨的运河文化....当然,文化“两创”的成果,不仅体现在美好的体验上,还体现在美德健康新生活方式中。
在曲阜,有个“百姓儒学节”,在这为期一个月的节日里,百姓朝圣祭孔、论语进万家、师生节等一系列活动,让节日成为了“百姓修身节”。此外,曲阜的“百姓儒学”文化志愿服务项目,405个村居都有儒学讲师,他们用老百姓听得懂、喜欢听的语言,讲述“仁者爱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的道理。
“厚道齐鲁地、美德山东人”,无形的文化通过有形之举,走进百姓生活,带来美好和向上、向善的力量。
带动文化产业,“创”出经济社会发展新活力
山东立足人文沃土可以深度耕作的比较优势,激活文化发展创新力,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域推进“山东手造”工程,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持续释放文化产业发展的澎湃动能。
2月10日,山东启动文化体验廊道建设,绘出沿黄河、沿大运河、沿齐长城、沿黄渤海、沿胶济铁路线“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和“十大展示带”建设蓝图,五条文化轴线涵盖的文化体验廊道,覆盖全省16市、93个县(市、区)、1200多个乡镇(街道)、5万多个村(社区)、7000多万人口,总体规模占到全省的70%以上。穿廊走线间,散落于山东各地的历史文化遗迹和文物一览无余,给人以更加全面、更加丰富的体验。
追寻文化足迹,以文化地理标识为脉络,“文化体验廊道”以独特视觉,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奏响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旋律。
“过年就买山东货,过年就到山东玩”。春节期间,围绕文化体验廊道建设,山东还创新启动“黄河大集”,让广大游客来山东旅游、广大游子回老家过年,赶大集、尝鲁味、买手造、看展演、逛美景,成了春节期间的热搜、爆款,网友们纷纷留言点赞,“在山东果然没有一个人能空手走出黄河大集”。
据不完全统计,春节期间全省接待乡村旅游游客量两千多万人次,带动消费71.3亿元。
可以说,建设以五条文化轴线为支撑的文化体验廊道,能更深入地激活八大文化片区,更鲜活地将文化展示、文化体验、文化消费注入旅游之中,进而形成国家文化公园引领、文化交通线贯穿、文化体验廊道示范、文化片区支撑、全域文化“两创”和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擦亮“好客山东、好品山东”金字招牌。
当前,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一支重要力量。去年以来,山东深入实施“山东手造”推进工程,强产业、强创意、强展示,明确了建立“山东手造”标准体系、打造手造重点产业集群等十项重点任务,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并结出了丰硕成果:
肥城桃木雕4000多个品种畅销海内外,全年桃木产业销售收入突破20亿元;潍坊王家庄子村年产风筝8000余万只,产值近3亿元;临沭2000多个柳编加工点直接带动10万农民就业,覆盖贫困人员7000人;曲阜孔府印阁日产印章2.5万枚左右,众创网店100多家,篆刻印章产品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0%,石印产品网上销量全国第一……
当下,“山东手造”已走进全省183家商超、305家酒店、10个高速公路服务区、104个A级旅游景区、24个旅游休闲街区、39个乡村旅游重点村镇、15个旅游民宿集聚区,成为备受海内外游客认可的“山东好品”。全省手造企业和经营业户已达119万家,直接从业人员350余万人,一批重点手造企业、手造项目、手造园区、手造产业群蓬勃兴起,手造产业逐渐发展成为山东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赋能。
此外,在数字成为一种资源并赋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山东还让文化创意产业借力冲上“云端”,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抢抓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机遇,立足“山东智造”,坚持重点项目带动,选树一批重大应用项目,培育壮大网络视听产业、沉浸式光影秀等行业“蓝海”,着力构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特色园区”的产业生态。下一步,山东将聚焦数字文化产品应用及消费等方面,搭建数字文化产品交易展示场景,打造数字文化产品发布交易平台,为文化“两创”插上科技的翅膀。
讲好中国故事,“创”出面向世界的自信自强
在山东,有这么一个地方,让世界各地肤色语言不同、教育信仰各异的学者们齐聚一堂,坐而论道。它延续了中国历史上讲堂书院的形式,汇聚着中西方思想文化的精髓。它,就是尼山世界文明论坛。
自2010年首次举办以来,尼山论坛已走过13年。从首届论坛的“和而不同与和谐世界”,到第八届的“人类文明多样性与人类共同价值”,文明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兼容的信念从未改变,“翻译”中国、对话世界的目的一直被践行。
如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更是从单一性学术论坛提升为以学术论坛为基础的人文综合论坛,无论是国际参会人员影响力、国内参会人员规格和层次,还是论坛举办方式和中华文化展示等方面,都实现了创新突破。传统文化影响力日益增强,山东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现代化强省形象,得到了全方位、多角度展示。面向世界,山东以更加自信自强的姿态,讲好中国故事山东篇章、传递山东精神、擦亮山东品牌。
“要弘扬传统文化,找回民族文化自信,就必须充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自古及今的整体性,否则就会出现理论漂浮之类的流弊”。诚如杨朝明所说,传统文化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我们向着历史回溯,最终是为了奔向广阔的未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近年来,山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成功样本和鲜活经验。我们期待,在山东上下的共同努力之下,定能让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交相辉映,这不仅是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应有之义,也是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必要途径。
编辑:张懿程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