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故宫·国博重磅联展,再现和合文化强大生命力

来源:中国民族报作者:文静 2023-01-01 11:00

 和合,“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和合文化蕴藏着深刻的哲学思辨和中国智慧。纵观中华文化整体发展脉络,和合理念一直贯穿其中,既融合于各个时期的思想体系,历久弥新,也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展览海报。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今年9月以来,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和合共生——故宫·国博藏文物联展”吸引了众多参观者。该展览是故宫博物院与中国国家博物馆两大文博机构首度联袂推出的重磅特展,以两馆400余件精品文物讲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和合理念。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红山文化玉龙、良渚文化玉琮、齐家文化玉璧……在展览第一单元“天地同和”,形制多样的玉礼器最先进入观众视野。


展厅现场。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中华民族以“爱玉”和“尊玉”著称于世。英国学者李约瑟就曾说:“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特色之一。”礼器是我国古代礼制活动中使用的器物,玉礼器主要用于祭祀活动,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中国作为一个礼仪之邦,玉器在古代社会礼仪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

红山文化玉龙。文静/摄

  礼乐是体现“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手段,“乐”自然离不开器乐。编钟是先秦以来历代宫廷雅乐沿用的“乐悬”重器,明清时期专用于规格最高的中和韶乐,仅用于中祀以上坛庙的祭祀典礼和国家朝会殿陛典礼。


西周克钟。文静/摄

  在“天地同和”单元,有一套清乾隆铜镀金双龙钮云龙纹编钟,以其庄重典雅的气质格外引人瞩目。编钟表面镀金,钟体呈浑圆的椭圆形,前面正中浮雕铸造年款“乾隆二十九年制”,背面则为各自的律名,以高浮雕云龙纹装饰。与之配套的青玉描金云龙纹编磬,选用新疆和田碧玉制成,磬体两面装饰描金云龙纹,纹饰的金黄色与玉质的碧绿色相映生辉,光彩夺目。


清乾隆铜镀金双龙钮云龙纹编钟。文静/摄

  从用于沟通天地、祭祀祖先的玉制礼器、铜镜、甲骨,到承载先秦至明清时期礼乐文明和典章制度的礼器、乐器、帝王服饰、皇家建筑模型等,各类文物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为主旨串联贯通,或造型别致,或技艺精巧,让人赞叹中华先民从器物到精神的独特创造力。

  协和万邦的天下观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在“万邦协和”单元,西汉张骞墓封泥、唐代文书等众多珍贵物证,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开枝散叶;唐代丝织品、驼马俑和胡人俑等,是丝绸之路上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盛况的真实写照;唐代长沙窑彩绘瓷、元代龙泉窑青瓷、明代景德镇窑青花瓷、清代广彩瓷等历代外销瓷名品,则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

龙泉窑青釉刻划缠枝牡丹纹凤尾尊。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在这一单元,清乾隆时期的金胎珐琅人物图执壶以其精美华贵的气质,令人赞叹。壶的造型沿用明代金执壶样式,制作结合镶嵌、錾刻、掐丝珐琅和画珐琅等工艺,胎体厚重,掐丝线条规整,图案精美,装饰高雅华丽。我国的珐琅技艺最早从西方引进,掐丝珐琅约在元代入华,画珐琅则于清代康熙、雍正时期由欧洲引进,至乾隆时期发展至鼎盛。壶身开光内所绘仕女与庭院人物,虽为中国传统绘画题材,却使用欧洲绘画的技法表现,别具中西合璧的艺术魅力。


金胎珐琅人物图执壶。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历代外销瓷名品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见证,与此相对应的,是海外各国也在学习借鉴中国制瓷工艺。如12世纪的高丽青瓷、18世纪的欧洲麦森窑仿景德镇五彩瓷、19世纪的日本仿德化窑白瓷等。这些外国瓷器精品后又流入中国、走进宫廷,成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佳话。

  和而不同的社会观

  展览第三单元“宜民安和”,侧重阐释中华文明对社会各阶层文化、各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与包容。展览通过“士农工商”“渔樵耕读”题材的绘画、器物、家具等展示,描绘出古代社会农商百业共同发展、天下万民共赴繁荣的和谐图景。


展览现场,参观者在欣赏藏品。文静/摄

  展品中,一本乾隆帝撰写的《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册页,记录了一场重要却艰难的迁徙。清朝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汗的率领下,举部二十余万人从伏尔加河草原出发,逾越艰难险阻,东归故土。册页旁边有一柄部族首领回归后晋献给乾隆的腰刀,刀鞘磨损十分严重,足见土尔扈特部的迁徙之难、信念之坚。另一文书藏品《班禅额尔德尼奏书》,为六世班禅为乾隆皇帝祝寿时所献,分为藏文文书和汉文文书两件。文书记录了清代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具体内容,是研究清代民族关系史的重要史料。


《班禅额尔德尼奏书》。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本单元还汇集了早期北方游牧民族金属制品、西南民族青铜乐器、辽金时期“春水”“秋山”题材的玉饰、明清时期的《职贡图》卷、台湾风俗图册页等类型丰富、特色浓郁的民族文物,以及魏晋时期西北地区民族官印、隋唐时期伎乐俑、元代八思巴文瓷器、中央政府与藏传佛教领袖的往来礼品等。这些珍贵文物是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实物史料,对阐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延绵不断的发展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中华文化中,“和”与“善”相辅相成,“人心和善”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德向善的道德要求,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确立牢固的精神支柱。第四单元“乐在人和”就侧重阐释了中华民族“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老子曰:“上善若水”,一部《道德经》虽只有五千余言,“善”字出现53次,足以可见老子对“善”的重视和思考。展品中,赵孟楷书《道德经》卷是元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为友人进之所书,是赵孟小楷代表作之一,卷首有他所绘的老子肖像。全卷5000余字一气呵成,点画精到遒劲,笔势圆转流动,结体严谨端庄,格调典雅。细细品读,字字珠玑,老子思想依然让人回味无穷。

  海晏河清,朗朗乾坤,这是几千年来中国人追求理想社会的象征,唐代诗人郑锡的《日中有王子赋》中就有“河清海晏,时和岁丰”的吟咏。在展览的结尾,一件霁青金彩海晏河清尊引人注目。肩颈之间雕贴有一对白色展翅的剪尾燕子,器身以霁青色釉打底,金彩绘蕉叶、缠枝花卉、粉彩仰莲纹、联珠纹等纹饰显得有序而不失庄重。

霁青金彩海晏河清尊。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海晏河清尊之所以珍贵,还因为它是一件罕见的宫廷遗珍。在圆明园内有座“海晏堂”,意在祈福天下太平,国泰民安。海晏河清尊就曾被安放其中,祈求“河清海晏,时和岁丰”。

  徜徉在展厅,中国传统智慧穿越古今,借由一件件珍品,一次次直抵人心,令人震撼。这是和合文化生命力的生动展示,也是一场对中华文明的特别解读。

 

编辑:张懿程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