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三泉溪暖》:新农村建设下传统文化的回归

来源:济南日报作者:熊伟晨 于晓风 2022-06-13 11:26

  近日,在央视一套热播的现实题材鲁剧《三泉溪暖》引发关注,该片以济南市章丘区三涧溪村党建故事为原型,细致讲述女主角高云溪如何借助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来回应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组织建设、个体选择和经济转型的三重困境,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蕴藏在现实主义的戏剧矛盾下,不仅探索了当下美丽乡村建设的全新道路,消解了传统农村空间与现代性发展之间二元对立的关系,也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达更加落地,拓展了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审美边界。

  伦理与治理:基层党建的新思考 

  第一重困境来自于基层治理的权力杂糅。“长老统治”和“宗法人伦”是盘踞在中国5000年乡土社会形态之上的基本政治制度。而在转型的过程中,法制与人情作为两种意识形态产生的碰撞,导致价值割裂的问题逐渐凸显,阻碍了乡村基层管理建设的进程。剧中深刻洞察了乡村治理的现实困难,并放置在剧情冲突之中。

  首先,冲突体现在话语权的主体转移。片中一开始就向观众展示了三泉村以“李”“张”“孙”三家为首的三足鼎立的统治局面。而高云溪面对盘根错节的宗族势力和无处不在的人情世故,年轻管理者的权威受到威胁,改革工作的开展也必然受阻,她势必会与传统势力展开一场争夺话语权的交锋。  其次,冲突体现在治理思路的全面革新。李永福作为改革开放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村主任,年轻时的他为三泉村招商引资,带领村民谋求富裕;长年担任村主任一职让他成为三泉村说一不二的“霸主”。而高云溪作为现代教育培养下的高材生,她深知三泉村问题频出的根本原因是管理机制的偏差,只有摆正思维,端正作风,推行民主,强化村委党支部的领导力和村民的凝聚力,以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带动生产,才能真正让三泉村走上富强振兴的道路。新旧领导班子之间价值观的分歧,也引发了李永福和高云溪父女俩之间激烈的争执。

  大家与小家:建设主体的新追求 

  第二重困境来自于基层人物的情感动员。《三泉溪暖》充分挖掘国人对传统文化中“家文化”的情感依赖,通过角色对“家”的缱绻构建起人物丰满的精神世界,串联了个体成就和集体利益的价值逻辑,打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向日常话语的传播路径。  首先,剧中以小家庭视角塑造感性形象,将主人公——善良、孝顺的养女高云溪和倔强、正直的养父李永福——他们之间的真挚亲情作为情节线索,为严肃的脱贫攻坚的主线剧情创造了暖心的解读空间。  其次,剧中以大家庭空间搭建叙事框架,将个体、家庭和集体间的差序格局作为切口,通过描写饶有趣味的日常琐事,真实再现了当代农民的生活图景。

  工业与生态:产业发展的新道路 

  第三重困境来自于产业升级的探索实践。当生产力和经济不再是发展的第一顺位、党与政府大力倡导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也逐步深入人心时,“生态振兴”成了当下新农村建设中全新的发展目标。《三泉溪暖》在剧情中深入探讨了这一议题,并利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改造,通过影像勾勒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美好蓝图。  首先,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前提是对生态思维的清醒认知。过去的三泉村曾在老干部李永福的带领下,经历了一段以工业为主导的粗放式的发展阶段,虽然让村民们收获了客观的经济利益,但是之后发生的化工厂着火等问题,都是在为之前的野蛮生长买单,严重损害了三泉村良好的生态资源。而危机出现后,村副主任张麦圈主张拆除老宅、发展房地产经济等举措,实际上也是饮鸩止渴。究其根本,是治理主体还没有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发展潜力,长此以往只会与美好乡村的建设目标背道而驰。  其次,落实乡村生态振兴的关键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以高云溪、李铭泉为代表的年轻人心系家乡的现实困境,在血的教训后抓住了国家大力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机遇。《三泉溪暖》秉持着守正创新的创作导向,站在了新农村建设的最前线,通过塑造出一个个接地气的人物形象,在生活化的剧情中,以不伪饰、不矮化、不溢美的方式来提出真问题、面对真现实,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缓释矛盾的润滑剂,在新农村建设的赞歌中提炼出亘古不变的辩证哲学:只有平衡好人情与法制、个体与集体、保守与激进、经济与生态,才能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熊伟晨,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  

  于晓风,文学博士,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山东大学影视文化艺术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山东省签约艺术评论家 

编辑:高华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