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在红色地标感受火红中国年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 2021-02-15 08:18

  今年,中国共产党将迎来百年诞辰。这个春节,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红色地标,年味儿也仿佛比往年更浓。春节期间,光明日报记者分赴中共一大纪念馆建设工地、遵义会址纪念馆、安徽凤阳小岗村、深圳莲花山……听革命者的后代、各行各业的建设者、改革的亲历者讲述他们在红色地标度过的别样中国年。

  歌剧舞台搬进一大会址工地,“红色家宴”缅怀先辈红色故事 

  来自江西上饶的徐正堂是上海中共一大会址修缮项目的油漆工。今年春节,是他来上海打工31年来头一次不回家过年。今年,上海中共一大会址修缮工地上的工人们有近半数选择留在本地过年,一来响应“就地过年”倡议,二来确保修缮工程按期完工。

  “知道我不回去过年是为了修一大会址,一家人都很支持。”徐正堂说,老建筑修缮,要求修旧如旧,施工时必须采用“广漆”的传统工艺,整个广漆工艺需要经过12道工序,一点都不能马虎。“我儿子是共产党员,今年又是建党百年,以后想想,这里的门窗有很多都是我刷上去的,就很自豪。”

  2月10日,腊月二十九,中共一大纪念馆建设工地响起嘹亮的歌声。由上海歌剧院院长许忠带队,一支“文艺轻骑兵”来到这里,将舞台搬进工地,和徐正堂们共庆新年。这也拉开了上海歌剧院“唱响百年梦 致敬奋斗者”新春慰问系列演出的序幕。2020年11月,歌剧《晨钟》被列入上海市首批39项重点文艺创作项目,首度亮相前,剧组也曾走进这里,在纪念馆的“南陈北李”雕像前唱响这首二重唱。在原创歌剧《晨钟》中饰演李大钊、陈独秀的上海歌剧院青年歌唱家于浩磊、陈朝宾感慨,再度来到这里为建设者们高歌,格外激动。

  大年初一,遵义市民孔霞一家人早早就来到遵义会址纪念馆,在“二渡赤水”史迹陈列区,全家人献上了金色的菊花。孔霞的爷爷孔宪权的照片就在这里。“每年的大年初一我们都会来到这里,缅怀爷爷,给参观展陈的人们讲述遵义红色历史。”孔霞说,她担任遵义红花岗区的红色义务宣讲员已经有8年了。“一开始我只想了解爷爷的故事,但红色历史越读越吸引人,通过整理爷爷的故事我熟悉了整个长征,也读懂了我们党是怎么走过来的。”

  孔霞的爷爷孔宪权出生在湖南浏阳,曾参加过五次反“围剿”,担任过彭德怀司令的传令兵。在“二渡赤水”攻打娄山关的战斗中,孔宪权左胯被6发机枪子弹打穿,留下了12个枪眼,伤愈后致残。新中国成立后,流落乡间的孔宪权跟组织联系上,恢复了党籍,还担任过遵义会议纪念馆首任馆长。

  “今年除夕,我们家办了一场红色家宴,邀请了爷爷的老同事、遵义会议研究专家田兴咏老师和熟悉红军菜肴的彭一三老师,跟我们一家人一起在年夜饭里回忆红军故事,缅怀爷爷和红军先烈,感悟党员的初心使命,把红色基因传递给孩子们。”孔霞对记者说。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延安市延安精神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小龙对记者说,1935年到1948年,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出发点,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宝塔山上看延安,中国共产党诞生一百年来,始终不忘“来时路”,走好“脚下路”,坚定“前行路”。

  最浓重的那一抹“小岗红”,曹杨新村居民与建设者一同过年 

  大年初一,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金昌食府”挂满了红灯笼,当年“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一边张罗着自家人的年夜饭,一边忙着接待游客。“今天的游客主要是附近的村民,大家借着走亲戚拜年的机会,顺便到小岗村来参观。”

  进入腊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人就忙碌起来,晒腊肉,腌咸鱼,炸丸子。从43年前改革开放分田到户的“红手印”,到确权颁证的“红本本”,再到现在每年春节前的“分红利”“领红包”,小岗红可以说是中国红中最艳丽、最浓重的那一抹。到了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贴上了红红的对联,村头的友谊大道牌楼和“大包干”纪念馆都挂上了喜庆的红灯笼,整个村子都红红火火,喜气洋洋。

  近几年,通过“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村民从“户户包田”到实现对村集体资产的“人人持股”。农历腊月二十二,立春,小岗村举办了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分红暨先进典型表彰大会,这是合作社成立以来的第四次分红,全体村民每人喜提年终分红600元。“前三次分红额度分别是350元、520元和580元,虽然增幅不大,但是也可以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凤阳县委常委、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说,“五年来,小岗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4700元跃升至27600元,增幅达87.8%”。

  大年三十,坚守在上海普陀区曹杨一村成套改造工地上的电工王正兵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一大早,居民叶阿姨就和几位邻居热火朝天地忙了起来,把红彤彤的福字、热腾腾的饺子送到曹杨一村工地。不论他乡故乡,建设者与居住者共同度过了一个意义非凡的大年。

  曹杨新村是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始建于1951年,首批入住的1002户居民当时都是各个工厂的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代表。岁月流逝,时代变迁,原来的新村渐渐老旧,居住弊端日益显现。厨卫都在公共区域,几家合用;一家几口甚至三代人挤在一间房子里;楼道狭窄堆满杂物,外墙则缠绕着蛛网般的电线。眼看着,昔日的明星社区变成了设施老旧和生活不便的代名词,改造刻不容缓。

  去年底,曹杨一村成套改造签约完成,进入施工阶段。曹杨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许春辉告诉记者,今年“七一”前,部分成套改造工作即将完成。“当年,曹杨一村是敲锣打鼓把第一代劳模迎进来的,他们的二代、三代也都是这里的原住民。在建党100周年庆典的时候,我们也要敲锣打鼓地把他们迎回来。”

  莲花山下续写春天的故事,滴水湖畔感受临港发展 

  大年初一的深圳,阳光明媚,莲花山公园里红灯笼高挂、桃花林盛开。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副院长陈家喜带着10岁的女儿来踏春。登上山顶,俯瞰全城,陈家喜一边指着山下高楼林立的大都市,一边给女儿讲述深圳四十年间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春天的故事。

  每次站在莲花山的邓小平铜像前,优必选科技董事长周剑都会感到内心充满力量。回想创业初期,中国智能机器人行业还是一片空白。为了改变中国在智能机器人领域一直以来的追赶者角色,周剑和他的同伴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闯出一条中国智能机器人创新发展之路。在今年的央视春晚上,优必选研发的首款大型四足机器人化身“拓荒牛”精彩亮相,致敬开拓创新的改革开放精神。

  新年新起点,站在莲花山顶,周剑下定决心,要继续在关键技术领域不断探索求新,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落地应用,勇当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拓荒牛”。

  今年春节,对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临港院区的妇产科医生肖静来说意义重大,“落户上海这件大事解决了,要好好庆祝。”

  2015年,肖静从湖北老家来到上海临港工作,去年11月,肖静提交了落户申请,春节后将正式落户。“本来还要两年才能落户,现在有了新政策,直接减了两年。”肖静申请办理的居转户,使用了“缩短临港新片区‘居转户’年限”政策,7年缩短为5年。截至目前,临港新片区累计发出“7年缩短为5年”的推荐函为333份。

  肖静对于这样的变化一点也不惊讶,“临港发展得太快了,尤其是新片区揭牌后这两年,一个接一个的好政策不断,我都‘淡定’了。”肖静所说的“好政策”吸引了人才、激发了活力、使临港飞速发展。仅就2020年而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78项制度创新任务已落地实施或先行先试共69项,50条“特殊支持政策”基本完成。

  6年前的临港还很荒凉,如今道路两旁从“芦苇荡”升级成了景观带,有了自行车道,人多了也热闹了,原来车位多车少,现在停车需要找车位,更甭提曾经一入夜就显得格外冷清的住宅区,如今灯火通明,肖静晚上开车回家的时候,总是觉得特别有生活味。

  肖静说,今年一家人响应号召留沪过年,儿子也已经列好了一个期盼中的假期安排表:去海昌海洋公园游玩、去滴水湖环湖骑车……“新的一年,我要继续兢兢业业做事,认认真真耕耘。”肖静觉得,生活在这么好的时代下,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工作呢。

  (任鹏 曹继军 颜维琦 吕慎 张哲浩 常河 严圣禾 孟歆迪) 

编辑:解放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