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厚养礼葬”说开去
来源:“山东宣传”微信公众号作者:吕红蕾 2025-04-04 10:39
清明节,是一个镌刻在中国人文化基因中的特殊节日。
在山东,一场关于“体面告别”的文明实践,正从传统习俗的厚重土壤中生长出新的枝叶——它既扎根于千年礼俗的深厚土壤,又绽放出契合现代文明的新芽,更是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对孝道精神的当代诠释。
图源|新华网
一
万事善为首、百善孝为先。在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山东,“孝”始终是贯穿生命礼仪的核心。
传统丧葬习俗中,从“停灵三日”到“泼汤祭奠”,从“摔老盆”到“守期烧七”,繁复的仪式背后,是对“生者尽孝、逝者安息”的追求。然而,这种追求也曾异化为攀比与铺张,背离了“厚养薄葬”的古训。
如今,“厚养礼葬”的理念在齐鲁大地被重新唤醒,成为新时代孝道文化的生动注脚。这一理念强调,子女应在父母生前悉心照料,以陪伴与关爱践行孝道;在父母离世后,应以简约而不失庄重的方式寄托哀思,摒弃铺张浪费与形式主义。
“生前一碗水,胜过坟前万堆灰。”子女在父母生前尽孝,远比葬礼上的奢华排场更有意义。
这种转变,让孝道回归本质——生命的尊严,不在于葬礼的隆重,而在于亲情的真挚传递。无论是生前的陪伴,还是逝后的追思,都应以情感为核心,以尊重为前提。
在山东多地,“鲜花换纸钱”“黄丝带寄哀思”成为清明追思亲人的新表达。潍坊灵山仙庄公墓连续多年推行“鲜花换纸钱”祭扫活动,前来祭扫的市民可凭纸钱等焚烧祭扫物品向工作人员换取鲜花;济南烈士陵园设置追思墙,市民悬挂手写心语的黄丝带,将哀思转化为公共空间的情感共鸣,延续了慎终追远的精神内核;烟台市蓬莱区推出的“代客祭扫”服务,由工作人员代为擦拭墓碑、敬献鲜花,并通过实时照片、视频传递仪式细节,让身处异乡或行动不便的家属实现“云追思”。
潍坊灵山仙庄开展鲜花换纸钱活动
图源|“潍坊民政”微信公众号
这些创新并非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孝道精神的创造性转化:以环保、安全、温情的方式,将对逝者的怀念升华为对生命的敬畏。
更有深意的是,生态安葬的普及。1991年,青岛首次公开海葬,至今已有3.3万名逝者与海同眠;济南玉函生态示范园以景观公园为设计理念,推出树葬、花坛葬、草坪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魂系生态、叶落归根、回归自然、绿荫后人”的生态安葬理念日益为人们所接受;临沂市沂水县在全国率先实行“殡葬全免费”政策,逝者统一免费安葬在公益性墓地,并在新建公益性公墓配套“壁葬、树葬、草坪葬、花坛葬、深埋葬”等五类生态安葬区,相关费用由当地财政部门承担。
一束鲜花可承载千年孝道,一方海疆能安放永恒思念。当生命以最轻盈的方式回归自然循环,文明的厚度便在青山碧海间悄然生长。
二
在传统丧礼中,“摔老盆”需长子完成,碎片象征逝者带走“人间锅灶”;出殡时砍门槛三斧,寓意“毁家致哀”,这些行为实则是孝道文化的传递。
面对老龄化社会与城市化进程,孝道在现代社会的实践已成为文明传承的必答题。山东的“厚养礼葬”实践揭示:孝道不是凝固的教条,而是流动的精神,其生命力正源于对社会痛点的创造性回应。
比如通过政策引导,将孝道责任从家庭延伸到社会,构建起“家庭+社区+政府”的立体化养老体系。济宁曲阜设立“孝老基金”,子女缴纳的赡养费由政府按比例匹配,既减轻了家庭负担,又强化了孝道观念。青岛建立的“时间银行”制度,鼓励年轻人通过服务社区老人积累养老积分,将单向度的家庭义务转化为可持续的代际契约。这些举措让传统美德转化为可操作的公共政策,实现了“软约束”到“硬保障”的跨越。
比如数字技术重构“在场陪伴”内涵,青岛着力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设施、队伍、监管体系建设,推出“家庭养老床位”式养老模式,洗澡、理发、吃饭……老人在家里只需打一个电话,专业的养老机构就可以上门为老人提供专业化的服务。这些实践将孝道从物质供养扩展到情感陪伴,契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种“反向孝道”正在重塑代际关系,让孝道从单向赡养变为多向互动,体现了传统伦理与现代生活的创造性融合。
比如生命仪礼呼唤“意义再生产”,多元殡葬形式的背后,是生死观的时代变迁。无论是海葬的壮阔、树葬的静谧,还是网络祭扫的便捷,折射的是生死观念的变革,都应被尊重。孝道仪式感不应拘泥于形式之争,而应聚焦意义重构——既要尊重个体对生命终结方式的自主选择,又要守护慎终追远的文化内核。关键在于,通过创造性转化,使传统仪轨与现代文明达成和解,让每一个生命故事都能在集体记忆中找到安放之所,实现个体叙事与文化传承的和谐统一。
最体面的告别,不在仪式的隆重,而在记忆的温度;最文明的祭祀,不是形式的固守,而是对生命价值的永恒致敬。唯有在叩问传统深度与拥抱变革勇气的共振中,对生命的敬意才能既守住文化根脉,又守住情感根基。
编辑:解放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