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0.png .0.png

向世陵

向世陵,1955年生,四川仁寿人,哲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国哲学史》杂志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哲学》执行编委、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北京市哲学学会理事。

向世陵:先秦哲学的“道德”仁说

“仁爱”“仁义”“道德”等语词都生成于先秦哲学,其含义十分丰富。在传统社会,“道德”或“仁义道德”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孝悌到为政、从情感到礼法、从需要到权利、从个人修身到社会治理和民生疾苦等无不与之相关,并涉及儒道墨等各家“仁”说。得“仁道”者生,但“不仁”之道也有自身的价值。从仁义到“生生”,都在不断充实着“道德”的内涵并为其实现提供最重要的生机活力。

2023-08-16

向世陵:“仁术”义辨 ——以孟子和朱熹的诠释为据

齐宣王不忍牛觳觫而以羊易牛,孟子将此概括为“仁术”,以消解维护衅钟旧礼与倡导“爱物”的仁的新观念之间的张力。“仁术”是行仁的巧法,突出了仁心的实现问题。朱熹要求从恻隐之心出发反求其本心,出于内在仁心的一切为善且可行的举措,都可归属于“仁术”的范畴。君子“远庖厨”体现了“不见”的艺术,但关键还在仁术的扩充推广。在强调仁的普遍价值的同时,又须注意爱之实践的先后差序。注重保民爱民的本然初心,恰当把握“仁术”“合权度”的双重蕴含。反求本然初心离不开社会实践的推动。“仁术”为“讲仁爱”的社会主流价值的推广提供了方法上的参考。

2022-07-19

宋元明经学的兴起与治经旨趣

宋元明经学或曰宋学的兴起,是经学史上一大标志性事件。宋学批评和否定汉学,从“舍传求经”到“疑经改经”,是深入经典内部进行的经学变革。宋儒治经的重心,既在“依经立义”,又坚持“以理义去推索”,以便进达“圣贤藩墙”,凸显了道统论意义的经学主旨。宋明诸儒虽多自出“新义”,但实际也吸收了汉学的成果,是“尊经”而重道,为完善经典体系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体现了所在时代的经学发展水平。

2022-03-22

向世陵:“沦于空寂”与“滞于形器”——朱熹对吕学与陆学的批评

朱熹对以吕祖谦为代表的浙学持负面的评价,以为浙学不“高”则“卑”,均不能于中间“亲切合理会处”有恰当的体贴。但相较于陆学之“高”,朱熹对吕学之“卑”给予了更多的批评。认为吕祖谦注重实用,被历史陈迹和实用利益所陷溺,不能由具体物事上升到天道性命这一形而上的“大本”。而陆九渊之学虽被朱熹指斥为“禅学”,但相较于吕学以及永康、永嘉等事功学,陆学反倒有更多合理的因素。朱熹肯定陆九渊能“做个人”,双方的共性落在了一致坚守作为“儒”之内核的义利之辨上。祖谦之后,吕学相当程度继续了重实效、重利益、重史传的学术特色,但最终不能避免与朱学混同。

2019-04-25

向世陵:儒家“安身立命”思想发微

在当今社会中,“安身立命”的问题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提及和思考。然而,在人们的印象中,不论就其蕴涵还是功用来说,“安身立命”更多地在超越性的宗教层面被思考,对于以社会现实为立学之基、以人文主义为价值内核的儒家学说来说,其与“安身立命”似乎总有那么一点距离。其实,儒家也有自己的“安身立命”之道。与佛老主要是佛教的宗教寄托不同,儒家的“安身立命”是融于儒者积极的德行修养活动之中的。

2019-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