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王杰:科学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来源:团结网 2023-07-24 16:33:00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和传承的一切文化的总和,体系庞大、内容复杂,既有精华的、优秀的、有益的部分,也有糟粕的、腐朽的、有害的因素。

  科学对待传统文化就要坚持去粗取精、古为今用的态度。“去粗取精”就是坚持批判继承、辩证发展的观点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全面考察、深入剖析、科学研判、精准鉴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精华的、优秀的、有益的部分要传承发展、弘扬光大,对糟粕的、腐朽的、有害的因素要坚决予以防范抵御、克服抛弃。2014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古为今用”就是要科学扬弃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为当今所用,为人们认识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有益养分,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有益启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学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修身的思想精华与道德精髓,用于我们安身立命、建功立业,努力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时代新人;学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齐家的思想精华与道德精髓,用于我们建设家庭、优良家教、端正家风,努力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学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治国的思想精华与道德精髓,用于我们治国理政、廉洁奉公、服务于民,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学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平天下的思想精华与道德精髓,用于我们开展文明互鉴、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科学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所谓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揭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及其数千年传承发展的内在规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来推崇与时俱进、日新又新、见机而作、锐意进取的精神,比如《周易·损卦》中讲,“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意思是说,应损则损、应益则益、应盈则盈、应虚则虚,随着时机变化而行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在不断回应时代问题挑战中传承发展而来的,在不断扬弃损益之中成长而来的,在不断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生成而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明清实学思潮等几个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进入新时代语境中,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指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必然路径,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历史文化传统的责任担当和主体使命。我们要结合新时代新任务,重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与挖掘阐发,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普及与宣传教育,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养成与融入生产生活,重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互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善于运用时代化、艺术化的手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播、转化、创新,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呈现与传播普及形式,在转化创新中延续中华文脉。

  科学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原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人们安身立命、社会和谐向善、民族团结进步、国家富强文明、世界和平发展的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程。在这一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也日益形成清晰而坚定的理论与实践自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更加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价值的挖掘阐发与传承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述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以高超的中国智慧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贯通、相互提升、相互融合,明确提出了“四个讲清楚”,即“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如何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三来原则”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论。“不忘本来”,就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不移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立党立国之本,坚守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吸收外来”,就是善于借鉴吸收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不断提供各种有益的思想养料与文化资源;“面向未来”,就是勇于站在全人类文明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把“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举,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进程中的又一次深刻觉醒。一方面,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重塑并筑牢历史文化根基,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沃土之中;另一方面,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来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蕴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升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样,一方面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更加全面深化的新境界,一方面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推向新时代发展的新阶段。

  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根基、无比坚实的文化底蕴、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指引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前进,赢得新的伟大胜利。让我们跟随习近平总书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学习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学以明理、学以增信、学以崇德、学以力行”,“学传统、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贡献力量。